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则曰 居:平时,平日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点!尔何如 何如:怎么样
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毋吾以也
②加之以师旅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对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为国以礼 以:用
5.下列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与《中庸》《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6.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思想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孔子对子路“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C.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默写
7.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
   ”来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引发了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   ,   ”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哂之”的缘由。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仍需要学习,他的志向是“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   ”,然后唱着歌回来。
三、填空题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若有误请改正。
8.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9.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馑指谷物不熟。
10.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之外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11.冠者:成年人。古时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2.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13.六艺,可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棋、书、数。
14.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15.古代兄弟排行是孟、仲、季。
四、语言表达
16.下图是为宣传山东旅游而设计的一个推介图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五、文言文阅读
17.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完成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同的断句方式,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种。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从①到④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
A.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B.孔子 曾皙 孔子 曾皙
2)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
六、写作
18.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问了几个弟子的志趣问题:子路认为自己能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公西华认为自己在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做一个小的司仪;曾点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趣,不同的人对“志趣”也有各自的看法,请以“志趣”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诗歌除外)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 C.“异乎三子者之撰”中的“撰”,应译为“才能”,句意为: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2.【答案】D
【解析】【分析】 A.宾语前置句,代词“吾”作动词“知”的宾语前置,译文:没有人了解我。
B.宾语前置句,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前置,译文: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
C.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以”的宾语前置,译文: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D.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饥馑”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因”,译文: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3.【答案】D
【解析】【分析】①动词,同“已”,是“止”的意思;一说“用”的意思。②介词,用。③连词,或者。④连词,至于。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对于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
4.【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乎”应该相当于介词“于”,译为“比”。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5.【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春秋》不是“四书”之一,应该是《孟子》。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借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7.【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浴乎沂;风乎舞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 易错字:“ 毋 ”、“ 俟 ”、“ 饥馑 ”、“ 沂 ”、“ 雩 ”等字
【点评】
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答案】8.正确
9.错误
10.错误
11.错误
12.正确
13.错误
14.错误
15.错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8.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说法正确。
9.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馑,指谷物不熟;说法错误。
应该是馑,指蔬菜歉收。饥,指谷物不熟。
10.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之外,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说法错误。
“庶人皆可设庙”错,庶人不可以设庙。古制是天子七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11.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冠者:成年人。古时,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说法错误。
“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错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12.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说法正确。
13.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六艺,可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棋、书、数;说法错误。
“也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棋、书、数”应该是“礼、乐、射、御、书、数”。
14.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说法错误。
“同,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应该是“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15.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兄弟排行是孟、仲、季,说法错误。
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末。
16.【答案】图形主要由一座山、一位古人形象组成,整体构图为变形汉字“山东”。山代表五岳之尊泰山,古人形象代表以圣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寓含着山东自然与人文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故里。
【解析】【分析】题干已交代是山东,那么图标中“山”应该是五岳之尊的泰山,下面的人应指孔子,泰山代表自然文化,孔子代表人文文化。按照图标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解读,并指出其象征意义即可。
故答案为:图形主要由一座山、一位古人形象组成,整体构图为变形汉字“山东”。山代表五岳之尊泰山,古人形象代表以圣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寓含着山东自然与人文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故里。
【点评】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有关数字,关键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主要是注意语句通顺、简洁。
17.【答案】(1)治理国家,靠的是礼仪,他说话如此不谦虚,所以我才讥笑他。
(2)1)A
2)第一种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中译文,并分别给以评论,突出了孔子的教育理论,说理性很强。
第二种,断开之后就是曾皙提问,孔子解疑,一问一答,层次鲜明,更能体现答疑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注意为:治理。让:谦让。哂:讥笑。
(2)第一题,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目要求“从①到④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然后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推断其指代人物。本题中,很明显这是一组对话描写,因此,①③、②④分别是同一人,并且可以看出是两组问答,根据师徒身份,提问的应是徒弟曾皙,解答的是师傅孔子。故选A。第二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目要求“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然后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作答。本题中,如果赞同第一种,“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段话就都是孔子而言,其意思是“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 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 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其中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中译文,并分别给以评论,突出了孔子的教育理论,说理性很强。如果选择第二种,断开之后就是曾皙提问,孔子解疑,一问一答,层次鲜明,更能体现答疑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1) 治理国家,靠的是礼仪,他说话如此不谦虚,所以我才讥笑他。
(2)A;
第一种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中译文,并分别给以评论,突出了孔子的教育理论,说理性很强。第二种,断开之后就是曾皙提问,孔子解疑,一问一答,层次鲜明,更能体现答疑的重要性。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
……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 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 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
18.【答案】略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志趣:意向;志向和情趣。志趣是你不仅能把它做好,还能把它做到最好,在做得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并为之努力和奋斗。孔子的几个弟子说的,都可以说是他们的志趣,而这些人的志趣因为他们本身性格的不同而不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