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项脊轩志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2 项脊轩志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2 项脊轩志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偃仰:安居,休息。
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兀坐:坐在高高的凳子上。
C.令人长号不自禁 长号:大哭。
D.后五年,吾妻来归 来归:嫁到我家来。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执此以朝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3.下列画线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算而今重到须惊 B.寒水自碧
C.中原北望气如山 D.借书满架
4.下列句中划线字,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 B.先妣抚之甚厚
C.汝姊在吾怀 D.久不见若影
5.下列句中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大母”是对自己已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是对自己已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男子三十岁。
D.“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吾妻来归”,“归”旧指女子出嫁。
6.与例句中加横线“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A.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B.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7.下列对《 项脊轩志 》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变化的不仅是隔离的材料,更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B.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直接描写了她们的语言,都属于正面描写的方法,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C.作者在文中采用了白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与母亲、祖母相关的日常琐事,用语清新淡雅,却自成一格。
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落的重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的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
二、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2)《项脊轩志》中起到承上启下,使行文思路陡转的过渡句是:   ,   ,   。
(3)《项脊轩志》中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的句子是:   ,   ,   。
三、填空题
9.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①   ②   ③   
四、语言表达
10.归有光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项脊轩志》一文中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请从文中再举一例,用自己的话作点评。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 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下边各句中加点的词有的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有的意义古今有别,请分别予以解释: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③或凭几学书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2.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13.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文言文阅读
先妣事略
归有光(明代)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B.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C.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D.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1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B.讳:本意是指违言、不说、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封建时代称死去的尊长名字为讳。
C.棰楚:一种用鞭子鞭打的古代刑罚。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敲扑”都属于古代刑罚。
D.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学官是各级地疗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生员。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归有光的大姐。一年后,生下归有光,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
B.母亲过世后,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C.归有光的外祖父和外祖父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D.归有光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归有光进入官学,同一年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②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18.结合全篇内容分析,归有光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兀坐:端坐。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B项,手:名词作状语。
A、C、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3.【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C名词做状语,向北。
A.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吃惊;
B.形容词做动词,呈现碧绿的颜色;
D.形容词做动词,装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人称代词的意思。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
ACD三项中的词语都是第二人称代词;
B项中,“先妣抚之甚厚”中的“先”是对死去长辈的尊称,“先妣”指的是“先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人称代词的意思。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5.【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20岁弱冠才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
6.【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B项和例句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
D项,代词,“它”。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三与固定短语有关。
7.【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虽都描写了她们的语言,但对母亲的回忆是通过老妪之口,属侧面描写,对祖母的回忆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8.【答案】(1)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需注意“ 珊珊 ”“ 亭亭 ”“ 斑驳 ”的书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9.【答案】舒适幽静;悼念亡母;爱妻离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项脊轩志》的课文理解。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车干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 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 趣,并由此 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 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 祖母、母亲
故答案为:①舒适幽静;②悼念亡母;③爱妻离世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0.【答案】如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逸事。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分析】本题是嵌入式仿写注意诗句的选取和反映的人物胸怀对应。可以从文中找到一处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然后据此分析作者的情感。 如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逸事。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故答案为:如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逸事。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
【答案】11.十五岁;女子出嫁回娘家省亲爱;写字;女子出嫁;那么;形式.规制
12.A
13.①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②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
③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
④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附参考译文】
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以前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小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规制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11.①束发:十五岁。原句翻译: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②归宁:女子出嫁回娘家省亲爱 。原句翻译: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
③学:写字 。原句翻译: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
④来归:女子出嫁 。原句翻译: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⑤且:那么 。原句翻译: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⑥制:形式、规制。原句翻译: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规制跟过去稍有不同。
12.A项,两句都为副词,“已经”;B项,第一个“且”,连词,那么;第二个“且”,副词,姑且,暂且;
C项,第一个“乃”,连词,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才;
D项,第一个“如”,副词,如同;第二个“如”,连词,假如,如果;
故答案为:A
13.得分点:①葺:修缮;制:规制;异:不同。
②竟:整;大类:像。
③此:这;祖:祖父;执:拿着。
④偃仰啸歌:有时长啸或吟唱;冥然兀坐: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万簌有声: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答案】14.B
15.C
16.D
17.①儿女们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②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18.①家中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母亲是勤劳成性的。②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③她待僮仆虽不免有责罚,奴仆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④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14.“使婢子为团”意思是“让婢女们和成炭团”,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故前面应断开,排除A、C,“室靡弃物、家无闲人”意思是“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后面应该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
15.C项,“ 敲扑 ”是刑具,不是刑罚。故答案为:C。
16.D项,归有光娶妻是在十六年上,不是同一年,故答案为:D。
17.得分点:
(1)随:跟着;然:可是;以为:认为。
(2)中夜:半夜;促:督促;龃龉:生疏不通畅。
18.由原文“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可见母亲是勤劳成性的。
由“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
由“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
由“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可见母亲教子很严。
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