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石钟山记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蠡(lǐ) 鼓桴(bāo) 铿然(kēng)
B.磔磔(zhé) 噌吰(chēng) 石穴罅(xià)
C.窾坎(kuǎn) 鹳鹤(huān) 镗鞳(tà)
D.涵澹(dàn) 无射(shè) 栖鹘(hú)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余之所得也
4.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5.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现在把钟磬置于水中,虽然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译: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得名的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译:郦道元的看法;几乎和我一样,而且说得不详细。
D.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凭借。
二、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用反问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 , ?”
(2)《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这篇记的原因的两句是“ , ”。
(3)《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造成自己与郦道元的观点异同的原因是“ , ”。
(4)《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 ”;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 ”,颇耐人寻味。
(5)《石钟山记》中,从“ , ”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李渤的观点,以为他的说法只是他自己主观上认为的事实,其中略带有一丝轻蔑的味道。
三、填空题
7.《石钟山记》选自《 》,作者 ,字 ,号 , 家, 、 散文、 ,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8.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① ② ③ ④
四、语言表达
9.阅读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曾国藩《石钟山考异》
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观点是:
根据是: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自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岁之春 是说也,人常疑之
B.而吾亭适成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始旱而赐之以雨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官吏相与庆于庭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既而弥月不雨 弥:
②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
③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滋:
④岁且荐饥 岁:
12.下列四句加粗的词,与”五日不雨可乎”中的“雨”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范增数目项王
C.以事秦之以礼天下之素才 D.天下云集响应
13.下面四句判断阐以“喜”命亭的主要用意,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因久旱逢甘霖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与此融为一体,故以“喜”命亭。
B.因雨适时,会得到丰收,国泰民安,故以“喜”命亭。
C.作者能与朋友在亭上游玩,故以“喜”命亭。
D.邀请客人,来亭子上饮酒欢庆,故以“喜”命亭。
六、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苏轼的《石钟山记》“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而求真辨伪的过程中,大抵要经历“质疑、求实、反思”三个阶段。这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求知还是人生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照搬古文内容,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项,“鼓桴”的“桴”读fú;C项,“鹳鹤”的“鹳”读“guàn”;D项,“无射”的“射”读yì。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题中所给的字有习惯性误读字、多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
2.【答案】D
【解析】【分析】前三项“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表示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3.【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4.【答案】C
【解析】【分析】A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看)。
B项,“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词作状语,乘舟。
C项,“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钟,名词。
D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5.【答案】B
【解析】【分析】A项,“虽”“鸣”翻译错误。“虽”,即使;“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这一句的正确翻译是: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C项,“见闻”“殆”“而”三个词翻译错误,“见闻”指见到和听到的;“殆”,大概;“而”,连词,表转折。这一句正确的翻译是: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
D项,“所以”翻译错误,“所以”意思是……的原因。这一句正确的翻译是: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答案】(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4)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解析】【分析】考查理解性默写。易错字: 臆 、 郦 、渤、 斧 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要准确完成理解性默写题,尤其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认真理解诗歌、文言文,之后熟记,还要注意句中易错的字。
7.【答案】苏东坡全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诗词;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本文选自《苏东坡全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诗词、书法、散文、绘画,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故答案为:苏东坡全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诗词;书法;绘画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和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8.【答案】以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扣石发声;风水吞吐发声;叹之简
【解析】【分析】 1、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一共三段。故第一空为以对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2、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故 第二空为李渤扣石发声;3、 “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故第三空为 风水吞吐发声 ;4、对郦道元的态度 “余是以记之, 盖叹郦元之简”。故第四空为 叹之简 。
故答案为:①以石钟山得名的由来;②扣石发声;③风水吞吐发声;④叹之简
【点评】该题考查内容梳理的能力。这需要考生首先熟悉文本,然后分层,把握各层联系,概括主要内容。
9.【答案】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形如覆钟。
【解析】【分析】根据“ 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可知观点是: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根据“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可知,根据是:形如覆钟。
故答案为: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形如覆钟。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先读懂这段文本,并理解文本的意思,再筛选出相关信息作答。
【答案】10.B
11.满;南边;滋长;年成
12.D
13.A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再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10.A项,是,这。B项,“而吾亭适成”,适,恰巧。“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C项,以,用。D项,于,在。故答案为:B。
11.①既而弥月不雨,弥:满。意思是:接着是整月都不下雨。
②雨麦于岐山之阳,阳:南边。意思是:在岐山的南面从天上落下麦子,像下雨一样。
③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滋:滋长。意思是: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④岁且荐饥,岁,年成。意思是:年成自然荒废了。
12.例句中的“雨”和A、B、C三项的“名”“目”“事”都是名词作动词,D项“云”是名词作状语。 故答案为:D。
13.由原文“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用意是:百姓因久旱逢甘霖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与此融为一体,故以“喜”命亭。故答案为:A。
14.【答案】范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材料关键词——“质疑、求实、反思”“质疑”。隐含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的科学态度; “求实”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揭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真理; “反思”体现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发展,以及不断纠错修正的科学过程。三者彼此联系,不断深化,是写作的立意纵深与思辨空间。第三句话概括该过程对学习求知和人生成长的积极意义,既立足考生现实生活,又启发他们思考未来,凸显语文学习从课内到课外、从成才到成人的教育目的,这是写作内容的拓展、深化。材料启示我们,无论在学习求知还是人生成长之路上,都要秉持“求真辨伪”的信念,敢于质疑,亲身求证,不断反思成长。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求真辨伪的内涵,求真辨伪的重要意义,如何做到求真辨伪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求真辨伪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如何做到求真辨伪”时,可以从质疑、求实、反思三方面进行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地质学家李四光不惧外国专家的权威性,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考察,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最终推翻了外国专家的错误结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设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敢于质疑权威,亲身探索实践,让事实“说话”。也可以引用孔子“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名言,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信条论证我们应坚持辨伪求真,勇于质疑。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狄德罗“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不少人迷信权威、偏听偏信、随波逐流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辨伪存真,求实去虚。
2.勇于质疑,求真务实。
3.实践出真知,行动助成长。
4.于质疑中探索,于反思中前进。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