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背影》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背影》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1 08:45:04

文档简介

课题:背影
课型:讲读
?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朗读课文?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朗读?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
价值观
?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
?词语? 文常
难点
?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子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方法
?朗读、点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2.?作者及背景:
(1)过渡: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 学生回答:  朱自清(板书)
2、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A、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
影》。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教师补充
二、背景简介:
本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是一篇回忆性的纪实散文。这篇散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相爱相怜的感情,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文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的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初步阅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线索
1、初读课文,思考讨论
学生听读思考:本文是通过“背影”来表现父爱的,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并讨论在“背影”前加一个字或是一个词来概括父子间表现出来的感情。
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忆背影――点题(倒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望背影――为子买橘(……)深沉的父爱
别背影――依依不舍的父子深情
思背影――深切怀念父亲 照应开头、总结全篇
讨论文中第二次提到“背影”之前所写文字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板书: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基础上板书:
交代背影出现的背景:
引背影――渲染和(创造)父子离别的悲凉气氛,为下文进一步表现“背影”的象征意义(深沉的父爱)做辅垫
2、迅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中的“背影”又是与“我”的眼泪相互映衬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眼泪的句子,并思考这四次泪水在当时情况下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板书(穿插在相关内容的中间):
第一次流泪只是为文章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第二次流泪是哭背影――对父爱的理解感动伤心
第三次流泪是哭背影――对父亲的依恋
第四次流泪是哭背影――对父亲的怀念忧伤悲叹
教学过?程




?教师归纳: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为明线,以“我”的感情经历为暗线来组织材料,表现了深沉的父爱。至于在每一个线索环节作者是怎样来详细表现的,我们在下一节课再做详细的分析。
?
?




?
1、搜集有关作者的详细材料抄录在课本上。2、搜集有关表现母爱父爱的诗词歌画等文艺作品,准备在班上交流。3、在书上勾划出需要掌握的字词。4、熟读课文。?
?




?忆背影――点题(倒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引背影(第一次流泪)――渲染和(创造)父子离别的悲凉气氛,为下文进一步表现“背 ? ? ? ??影”的象征意义(深沉的父爱)做辅垫
望(看)背影(第二次流泪)――为子买橘。深沉的父爱(对父爱的理解感动伤心)
别?????背影(第三次流泪)――依依不舍的父子深情(对父亲的依恋)
思?????背影(第四次流泪)――深切怀念父亲 照应开头、总结全篇
???????明线?????暗线
当堂检测
?一、基础部分
1.下边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琐屑(xiè) 簌簌(sù) 行李(xínɡ ) 颇(pō)
B.丧事(sān) 赋闲(fù) 拣定(jiǎn) 迂(yū)
C.妥帖(tiē) 典质(zhí) 栅栏(shān) 攀(bān)
D.游逛(ɡuànɡ) 狼藉(jiè) 颓唐(tū) 搀(chān)
2.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B.他待我斩斩不同往日。
C.我最不能妄记的是他的背影。
D.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废事些。
3.选出加粗词运用正确的一项(   )
A.湖水明净如镜,毫不狼藉。
B.他腿有点毛病,走路很踌躇。
C.有人说90年代的青年是颓唐的一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D.对面的老大爷蹒跚地走来。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参考答案
一、1.A(B.“sān”改为“sānɡ”;C.“zhí”改为“zhì”, “shān”改为“zhà”,“bān”改为“pān”;D“jiè”改为“jí”,“tū”改为“tuí”)
2.A(A.“在”改为“再”,“付”改为“咐”;B.“斩”改为“渐”;C.“妄”改为“忘”;D.“废”改为“费”)
3.D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