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遂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从下图中我们能获得的关于北京人的历史信息是( )
A.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B.懂得人工取火
C.有爱美的意识 D.栽培水稻,饲养家畜
2.元谋人遗址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这主要是因为元谋人(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C.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D.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3.图1和图2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两种房屋复原图,造成这种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地区的审美观念 B.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C.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 D.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
4.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宋、鲁、魏、韩等氏体现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目的是为了在兼并中获胜,实现统一
B “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 “扫六合”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
C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诗句描绘汉高祖开创“文景之治”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曹操“壮心”的是指打败袁绍
A.A B.B C.C D.D
6.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
秦半两 铜权 铜量 秦空心砖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视频史料 D.口述史料
7.学会计算历史年代,了解纪年方法,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的时间大致位于下面年代尺的哪一处( )
A.A B.B C.C D.D
8.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种统治模式( )
A.为统一六国创造条件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D.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
9.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下列文物按制作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半两钱 ②猪纹陶钵 ③商鞅铜方量 ④四羊方尊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③②
10.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的出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项羽刘邦起义——秦朝灭亡
C.西汉诸侯王势力大大减弱,从此一蹶不振——推恩令的颁布
D.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
11.汉武帝为推进我国大一统格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焚书坑儒
C.百家争鸣 D.统一文字
12.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汉武帝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汉武帝时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
C.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D.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3.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4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即位年 卒年
冲帝 2岁 3岁
质帝 8岁 9岁
桓帝 15岁 36岁
灵帝 12岁 34岁
A.统治者实行暴政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陈胜、吴广起义 D.诸侯割据一方
14.邮票是国家的一张名片,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下图是我国2022年发行的4枚邮票,其纪念的历史事物( )
A.强化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B.给政府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C.保证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D.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
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B.华佗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C.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D.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16.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战国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B.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大举南下
C.盛唐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 D.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17.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下表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____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8.小宋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时间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股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大交融
19.有学者指出:“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鲜卑族拓跋部曾经相当落后、保守,并与华夏文明格格不入。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地接受汉文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促进民主制发展
C.结束了分裂状态 D.改变了国贫现象
20.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审美功能日益突出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C.汉字传承演变没有关联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四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共40分)
21.(10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1)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材料一是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材料二
(2)材料二图1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分别是什么?图2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什么制度,此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哪一制度,该制度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4分)
22.(8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写出这场改革的名称。(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
23.(10分)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两汉:大一统王朝”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缔造鼎盛王朝】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
【对外交往频繁】
材料二 丝绸之路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历史条件(至少两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对外交往方面的特征。(4分)
【科技文化繁荣】
材料三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张仲景像及其所著《伤寒杂病论》
(3)依据材料三,指出张仲景在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影响。(4分)
24.(12分)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中学以“走进秦汉”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时空观念——四海归一】
材料一
(1)仔细观察《秦朝形势图》,据图指出秦朝疆域的特点。(2分)
【加强集权——破旧立新】
材料二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那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制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汉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分)
【史料实证——思想认同】
材料三 秦始皇及其臣下对战国以来蓬勃发展的思想心存畏忌,唯恐妨碍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巩固,因而采取了粗暴的扼杀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后果极为恶劣,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四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系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提出的建议。综上,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得儒学的不同态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主题的探究内容,请你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
二〇二三年下半年期末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A 2.A 3.C 4.C 5.A 6.B 7.B 8.B 9.C 10.C
11.A 12.D 13.B 14.D 15.A 16.B 17.B 18.C 19.A
20.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四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10分)(1)历史事件:周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或牧野之战。(2分)
(2)制度:禅让制;人物:启;(2分)
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2分)
(3)制度:郡县制;历史地位: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分)
22.(8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2)观点1: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6分)
论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如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多,手工业和商业日趋活跃,缓和了此前因长期战乱而导致的民族矛盾,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措施,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
观点2:民族交融促进国家发展(6分)
论述:魏晋以来,我国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术中原先进政治制度,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食物,服饰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推动了新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23.(10分)(1)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集权面临威胁。方法:推恩令。(2分)
(2)条件:西汉国力强大;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发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政府的政策等。(2分,答到两点给2分)特征:以友好往来为主;到达的国家多;到达的地方远;以陆路为主。(答到两点给2分)
(3)地位:被称为“医圣”;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4分)
24.(12分)(1)特点:疆域辽阔。(2分)
(2)地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答到相同意思给2分)
措施: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答到一方面给2分)
(3)影响:焚书坑儒使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2分)
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分)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1分)
(4)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