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复述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共同研究课文的过程,培养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吕蒙接受劝学建议后的巨大变化,领悟本文主旨。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
2、熟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把握本文
的知识内涵和思想意义。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4、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
司马光学识渊博,尤精于史。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西京洛阳。历任闲职,专志修史。历时十九年完成了《资治通鉴 》。
司马光砸缸
《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
解 题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曹操
孙权
刘备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
*
返回
吕蒙(178-219),字子明,是吴国的名将,骁勇善战,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他最初缺少才略,只是一介武夫。
*
返回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
返回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读出句子的语气。
3、读出对话者的身份。
自读感知 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与句子,向本组同学提出,讨论解决.
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译出全文,其余同学作补充纠正.
*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 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 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例1:蒙辞(推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理由推辞(不学)。
例2:初,权 谓 吕 蒙 曰
当初
孙权
告诉
吕蒙
说
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乃始就学
遂拜蒙母 过寻阳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用)
(于是)
(从事)
(于是)
(到)
(难道)
(成为)
(通“耶”,反问语气词)
(只)
(历史)
(重新)
(怎么)
(无义)
你掌握了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孰若孤
非复吴下阿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古时王侯自称
只
从事
了解,知道
到或拜访
同“谁”
再
了解,知道
*
*
你掌握了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只是应当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
(当初)吴下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
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当
以
见
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掌管
应当
用
与为组成认为
知道
识别
通假字
古代称呼表示的含义
卿 孤 博士 阿 大兄
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古代王侯的自称。
古代专管经济传授的学官。
表示亲昵的意思。
长兄。
邪 通 耶 语气词 。
涂 通 途 ,道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语气严厉坚决,不容推辞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略责备。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要读出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赞叹、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调侃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孙权是如何劝说的 他为什么要吕蒙读书呢
2孙权给出吕蒙怎样的读书建议
*
课文 解读 探究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必要性)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
但当涉猎(读书方法)
见往事耳(读书目的)
3、思考: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4、思考: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 表现这一点吗 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课文 解读 探究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
“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课文 解读 探究
课文 解读 探究
吕蒙在就学前是怎样的状况 就学后有怎 样的变化 (用课文中词语回答)
*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为什么
听从孙权的劝告,从师学习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理)
善劝 好学 关爱部下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
听劝 学有所进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果)
鲁肃
爱才 敬才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吕蒙
孙权
鲁肃
善劝 关爱部下 好学
听劝 学有所进
爱才 敬才
(就学)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用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正面、侧面描写结合
3.依主旨安排详写略写
找一找
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成语学习与运用: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非复吴下阿蒙”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了。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卷有益;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