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A.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B.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法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 D.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强调人民在法制建设和以法治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人民是我国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D项正确;
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材料没有比较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地位,排除B项;
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
2.1986年,邓小平强调:“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要由法治来解决,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党干预太多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治观念,这是一个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政治体制的问题。”该论断( )
A.表明我国治国方略发生转变 B.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樊篱
C.为实行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 D.实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型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材料“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要由法治来解决”体现了邓小平强调依法治国,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转变,排除A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突破了“个人崇拜”,排除B项;
“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法制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授予给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以“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有利于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D项正确;
材料和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无关,排除A项;
全面提升公民素养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
C错在“快速战胜”,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4.(2022高二上·罗定期中)1983年,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五讲四美手册》,作为当时“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共青团中央此举( )
A.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 B.完善了公民的美育课程体系
C.重在营造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 D.助力了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1983年我国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时期共青团出版《五讲四美手册》,助力了当时国家精神文明建设,D项正确;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内容与法律无关,排除A项;
B项错在“完善”,排除B项;
五讲四美属于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内容,和改革创新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解答本题需掌握精神们名建设的相关史实,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3高二上·奉化期末)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法律按其颁布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A.④③②①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中国个人所得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调整夫妻、家庭关系的法律,于1950年5月1日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据此分析可颁布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③①,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围绕“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后回顾所学,判断出备选项中的先后颁布顺序即可。
6.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什么内容写进了宪法( )
A.依法治国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依宪治国 D.实行民主集中制度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A项正确;
周恩来于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
“依宪治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法制建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下表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国家举办这些会议旨在( )
时间 会议名称 概况
1950年9月25日至30日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表彰了33名突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
1959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 全国工交群英会 受邀代表6576人,代表全国36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
A.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一五建设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
C.激发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D.宣扬个人英雄主义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表彰了33名突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重要会议的召开弘扬和宣传了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和精神,目的是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和干劲,C项正确;
一五建设主要指工业化建设,且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和材料时间、内容都不相符,排除A项;
1952年底,解放前被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排除B项;
“个人英雄主义”过于强调个人,材料中被表彰的人是为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不属于个人英雄主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8.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引用“良法”的概念,提出了“良法善治”的理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 )
A.法治建设理论不断完善 B.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
C.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法律制度体系渐趋完整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并逐渐完善了“良法善治”的理论,这是现代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确立了中国法治建设新的战略方向,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理论不断完善,A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看出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C项;
材料主要讲“良法善治”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看不出该理论的实施情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1982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彻底纠正了1978年宪法中存在的缺点,充分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并吸取了有益的国际经验。这部宪法( )
①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④由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彻底纠正了1978年宪法中存在的缺点,充分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并吸取了有益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显示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有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③④正确,D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①错误,排除A项;
1956年过渡时期结束,②错误,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中1982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和影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0.有学者认为,1954年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这说明该宪法( )
A.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 B.做到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C.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答案】A
【知识点】五四宪法;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说明1954年宪法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A正确;
材料和国际性无关,排除B;
仅凭一部法律,不能断定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排除C;
社会主义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颁布于过渡时期,为新中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1.下表为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比较(部分条款)。据此可以推知( )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第一百零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一百零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A.两部宪法内容完全相同 B.两者产生背景基本类似
C.后者借鉴前者部分条款 D.两者性质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五四宪法;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4年宪法”“第一百零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1982年宪法”“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以及两部宪法对国旗的规定可以看出,后者借鉴了前者的部分条款,C正确;
“完全相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1954年宪法颁布颁布于过渡时期,1982年宪法颁布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者产生背景基本类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我国法制建设历程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2.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疫苗管理法(草案)》提请审议,这是中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坚持疫苗的战略性和公益性,体现最严格的监管,提出国家对疫苗生产实行严于一般药品生产的准人制度。这反映出( )
A.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
B.我国医药创新能力获得了明显进步
C.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扩大
D.公正执法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中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对疫苗高度重视,反映了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重视,没有创新能力,排除B项;
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扩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C项;
材料和执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我国医疗卫生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中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等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3.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都说明了( )
A.治国理念的改变 B.道德教化的功能
C.治理模式走向成熟 D.削弱了中央政府势力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过乡约对民众进行教化,新中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说明古今社会都重视道德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相同点,而非治国理念的改变,排除A项;
材料无法反映治理模式的成熟的,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削弱中央政府势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通过乡约对民众进行教化,新中国则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古今都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4.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由此可知( )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分别表现了两个历史时间点我国法治体系不断完善,这是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的体现,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的获得感增强,故A选项错误;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是人民,其范围没有扩大,故C选项错误;
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的表现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与公民基本权利无关,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我国的法制建设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5.199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三万亿大关,比上年又增长百分之十四。这一成就得益于( )
①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②中共十四大相关理论决策的指导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三万亿大关,比上年又增长百分之十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通过南方谈话进一步明确了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①正确;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②正确;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③错误;
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④错误,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结合所学知识中9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属于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是( )
A.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受国、敬业、诚信、友善 D.爱国、民主、法治、文明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属于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排除B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排除C项;
爱国、民主、法治、文明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7.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
A.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B.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
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法律不完备,制定法律的工作远未完成,领导人的话被当作法律执行等问题的存在,表明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A项正确;
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与“法律很不完备”等问题不符,B项错误;
我国把“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C项错误;
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与“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等现象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8.(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示意图。这现象反映出( )
A.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历程 B.我国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
C.人大取代人民政协的职能 D.人大代表包括各党派人士
【答案】A
【知识点】拨乱反正与平反冤假错案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下,我国民主派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数量在1954年到1983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民主政治呈现曲折发展的历程,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9.全国道德模范是2007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举办的评选表彰活动。全国道德模范平均每两年评选一次,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如2017年11月,何玉涛荣获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如有图)。据此可知,这一活动( )
A.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促使公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D.重在提升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如2017年11月,何玉涛荣获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可知,国家通过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来宣传积极向上的先锋模范,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
爱国主义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全面提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道德模范不仅仅面向共产党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20.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下列关于新中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③1997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④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并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③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①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总章程,②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④正确,综上,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南京零模)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答案】(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
(2)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背景: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实践: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的变化,指出老子和孔子不同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得出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孔子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
(2)设问是指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得出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等方面分析作答。
(3)根据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得出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关于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方面分析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先秦时期的各学派的思想主张,理解梁启超的法治思想,识记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2月4日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浙江省杭州市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起草地。
——摘编自新华社《“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杭州开馆》
材料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权、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
材料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中共十五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机关和所依据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五大在关于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的历史任务。
【答案】(1)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1)原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宪法”指的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54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故《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原则:根据材料“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权、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并结合所学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原则,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依据的原则还有港人治港。
(3)历史任务:根据材料“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在关于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的历史任务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历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论述题
23.(2023·东城一模)英模表彰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1944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年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44.8%,农民占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60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丸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答案】参考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范的英模表彰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观点“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信息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几个阶段进行阐释。依据材料“1921—1949年”、“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然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依据材料“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可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依据材料“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期的表彰内容,可得出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题的关键是围绕观点,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背景、劳模精神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 / 1统编版(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A.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B.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法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 D.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2.1986年,邓小平强调:“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要由法治来解决,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党干预太多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治观念,这是一个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政治体制的问题。”该论断( )
A.表明我国治国方略发生转变 B.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樊篱
C.为实行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 D.实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型
3.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4.(2022高二上·罗定期中)1983年,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五讲四美手册》,作为当时“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共青团中央此举( )
A.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 B.完善了公民的美育课程体系
C.重在营造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 D.助力了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5.(2023高二上·奉化期末)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法律按其颁布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A.④③②①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6.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什么内容写进了宪法( )
A.依法治国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依宪治国 D.实行民主集中制度
7.下表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国家举办这些会议旨在( )
时间 会议名称 概况
1950年9月25日至30日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表彰了33名突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
1959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 全国工交群英会 受邀代表6576人,代表全国36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
A.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一五建设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
C.激发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D.宣扬个人英雄主义
8.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引用“良法”的概念,提出了“良法善治”的理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 )
A.法治建设理论不断完善 B.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
C.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法律制度体系渐趋完整
9.1982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彻底纠正了1978年宪法中存在的缺点,充分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并吸取了有益的国际经验。这部宪法( )
①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④由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有学者认为,1954年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这说明该宪法( )
A.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 B.做到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C.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1.下表为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比较(部分条款)。据此可以推知( )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第一百零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一百零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A.两部宪法内容完全相同 B.两者产生背景基本类似
C.后者借鉴前者部分条款 D.两者性质发生质的变化
12.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疫苗管理法(草案)》提请审议,这是中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坚持疫苗的战略性和公益性,体现最严格的监管,提出国家对疫苗生产实行严于一般药品生产的准人制度。这反映出( )
A.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
B.我国医药创新能力获得了明显进步
C.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扩大
D.公正执法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
13.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都说明了( )
A.治国理念的改变 B.道德教化的功能
C.治理模式走向成熟 D.削弱了中央政府势力
14.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由此可知( )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15.199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三万亿大关,比上年又增长百分之十四。这一成就得益于( )
①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②中共十四大相关理论决策的指导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属于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是( )
A.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受国、敬业、诚信、友善 D.爱国、民主、法治、文明
17.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
A.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B.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
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18.(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示意图。这现象反映出( )
A.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历程 B.我国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
C.人大取代人民政协的职能 D.人大代表包括各党派人士
19.全国道德模范是2007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举办的评选表彰活动。全国道德模范平均每两年评选一次,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如2017年11月,何玉涛荣获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如有图)。据此可知,这一活动( )
A.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促使公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D.重在提升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
20.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下列关于新中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③1997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④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南京零模)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2月4日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浙江省杭州市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起草地。
——摘编自新华社《“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杭州开馆》
材料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权、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
材料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中共十五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机关和所依据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五大在关于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的历史任务。
三、论述题
23.(2023·东城一模)英模表彰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1944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年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44.8%,农民占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60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丸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强调人民在法制建设和以法治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人民是我国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D项正确;
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材料没有比较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地位,排除B项;
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
2.【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材料“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要由法治来解决”体现了邓小平强调依法治国,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转变,排除A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突破了“个人崇拜”,排除B项;
“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法制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授予给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以“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有利于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D项正确;
材料和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无关,排除A项;
全面提升公民素养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
C错在“快速战胜”,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1983年我国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时期共青团出版《五讲四美手册》,助力了当时国家精神文明建设,D项正确;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内容与法律无关,排除A项;
B项错在“完善”,排除B项;
五讲四美属于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内容,和改革创新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解答本题需掌握精神们名建设的相关史实,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中国个人所得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调整夫妻、家庭关系的法律,于1950年5月1日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据此分析可颁布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③①,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围绕“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后回顾所学,判断出备选项中的先后颁布顺序即可。
6.【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A项正确;
周恩来于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
“依宪治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法制建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表彰了33名突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重要会议的召开弘扬和宣传了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和精神,目的是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和干劲,C项正确;
一五建设主要指工业化建设,且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和材料时间、内容都不相符,排除A项;
1952年底,解放前被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排除B项;
“个人英雄主义”过于强调个人,材料中被表彰的人是为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不属于个人英雄主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8.【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并逐渐完善了“良法善治”的理论,这是现代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确立了中国法治建设新的战略方向,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理论不断完善,A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看出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C项;
材料主要讲“良法善治”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看不出该理论的实施情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彻底纠正了1978年宪法中存在的缺点,充分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并吸取了有益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显示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有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③④正确,D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①错误,排除A项;
1956年过渡时期结束,②错误,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中1982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和影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0.【答案】A
【知识点】五四宪法;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说明1954年宪法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A正确;
材料和国际性无关,排除B;
仅凭一部法律,不能断定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排除C;
社会主义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颁布于过渡时期,为新中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知识点】五四宪法;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4年宪法”“第一百零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1982年宪法”“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以及两部宪法对国旗的规定可以看出,后者借鉴了前者的部分条款,C正确;
“完全相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1954年宪法颁布颁布于过渡时期,1982年宪法颁布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者产生背景基本类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我国法制建设历程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中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对疫苗高度重视,反映了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重视,没有创新能力,排除B项;
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扩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C项;
材料和执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我国医疗卫生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中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等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过乡约对民众进行教化,新中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说明古今社会都重视道德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相同点,而非治国理念的改变,排除A项;
材料无法反映治理模式的成熟的,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削弱中央政府势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通过乡约对民众进行教化,新中国则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古今都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4.【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分别表现了两个历史时间点我国法治体系不断完善,这是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的体现,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的获得感增强,故A选项错误;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是人民,其范围没有扩大,故C选项错误;
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的表现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与公民基本权利无关,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我国的法制建设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5.【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三万亿大关,比上年又增长百分之十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通过南方谈话进一步明确了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①正确;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②正确;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③错误;
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④错误,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结合所学知识中9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6.【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属于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排除B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排除C项;
爱国、民主、法治、文明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法律不完备,制定法律的工作远未完成,领导人的话被当作法律执行等问题的存在,表明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A项正确;
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与“法律很不完备”等问题不符,B项错误;
我国把“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C项错误;
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与“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等现象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拨乱反正与平反冤假错案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下,我国民主派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数量在1954年到1983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民主政治呈现曲折发展的历程,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如2017年11月,何玉涛荣获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可知,国家通过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来宣传积极向上的先锋模范,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
爱国主义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全面提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道德模范不仅仅面向共产党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20.【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并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③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①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总章程,②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④正确,综上,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21.【答案】(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
(2)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背景: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实践: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的变化,指出老子和孔子不同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得出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孔子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
(2)设问是指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得出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等方面分析作答。
(3)根据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得出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关于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方面分析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先秦时期的各学派的思想主张,理解梁启超的法治思想,识记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1)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1)原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宪法”指的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54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故《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原则:根据材料“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权、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并结合所学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原则,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依据的原则还有港人治港。
(3)历史任务:根据材料“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在关于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的历史任务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历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3.【答案】参考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范的英模表彰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观点“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信息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几个阶段进行阐释。依据材料“1921—1949年”、“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然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依据材料“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可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依据材料“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期的表彰内容,可得出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题的关键是围绕观点,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背景、劳模精神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