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短文两篇
【导学目的要求】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导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导学方法时间】
1.朗读,思考,讨论。
2.二课时(或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陋室铭》)
一、了解常识,识记字词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德馨(xīn):德行美好。 案牍(dú):官府文书。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
引出主旨 → 描写陋室 → 陋室不陋
(1~3句) (4~7句) (8~9句)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明确:清幽宁静的陋室环境,才高德美的交往人物,情趣高雅的日常生活。
3.本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深意和作用呢?(教材“思考探究”二前问)
明确: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四、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①背诵默写《陋室铭》。
②搜集一些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
第二课时( 学习《爱莲说》)
一、了解常识,识记字词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难读的字词。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①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③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通达正直,行为方正;廉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写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菊花从正面衬托莲花的洁身自好,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质朴、自然,表明作者不追名逐利的态度。
3.说说两篇短文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教材“思考探究”一)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讲究押韵;运用对比、典故等手法。
《爱莲说》:以散句为主,优美简练,清雅脱俗;运用衬托、比喻等手法。
四、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五、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①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作业。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六、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