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唐诗三首 (第100~10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环境和人物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石壕吏》)【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查阅书网,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洛阳前往华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途中夜石宿石壕村(今陕县观音堂镇石壕村)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苦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亲眼目睹一老翁翻墙外逃,老妇苦苦哀求并哭述全家的不幸:“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唯有乳下孙。”这使人闻之落泪的话语,更加激发杜甫忧念时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于是挥笔写就千古名篇《石壕吏》。 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给下面生字注音。壕( ) 邺( ) 戍( ) 逾( ) 妪( ) 咽( )3.解释加粗的词。(1)暮投石壕村( ) (2)老翁逾墙走( )(3)吏呼一何怒( ) (4)存者且偷生( )(5)急应河阳役( ) (6)夜久语声绝( )【合作探究,质疑解惑】一、朗读本诗,整体感知1.朗读本诗,注意节奏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①投石壕村(开端) ②老妇苦诉(发展)③老妇应役(高潮) ④作别老翁(结局)3.说说这首诗的主旨。明确:通过叙述石壕吏夜晚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二、问题探究1.为什么是“夜捉人”?最终抓到人没有?2.老妇哭诉了几层意思?3.诗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3.诗歌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4.人物分析。①县吏:蛮横,凶残。②老妇:凄苦,悲伤。(聪明机智、勇于献身)【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题目。 第二课时(导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1)怒号(háo) (2)挂罥(juàn) (3)塘坳(ào) (4)倚杖(yǐ) (5)俄顷(qīng) (6)布衾(qīn) (7)大庇(bì) (8)突兀(wù)2.解释加粗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 吼叫 ) (2)卷我屋上三重茅( 层 ) (3)忍能对面为盗贼( 狠心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倚靠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停止 ) (6)秋天漠漠向昏黑( 接近 )【合作探究,质疑解惑】一、朗读本诗,整体感知1.朗读本诗,注意节奏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概括这首诗每节的内容。一节:秋风破屋 二节:群童抱茅 三节: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四节:期盼大厦3.说说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二、问题探究1.第一节: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①卷、飞、渡、洒、挂、罥、飘转。②痛惜。2.第二节:群童为何抱茅?诗人叹息什么?明确:①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也可能是调皮。②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第三节:写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作用?明确: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4.第四节: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明确: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课堂检测,学以致用】1.翻译下列句子。(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这首诗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3.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拓展延伸,博闻强技】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题目。 第三课时(导学《卖炭翁》)【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查字典,给下面字注音。辙(zhé) 叱(chì) 敕(chì)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1)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需求)(2)心忧炭贱愿天寒(希望)(3)翩翩两骑来是谁(骑马的人) (4)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3.按要求找出诗句。诗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 满面尘土烟灰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描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合作探究,质疑解惑】整体感知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①烧炭——运炭——抢炭。②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压迫人民,而生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却无力反抗的现实。二、问题探究1.分别用一个字评价卖炭翁、宮使,分别用一个字表明作者对两人的情感。明确:①卖炭翁——苦,宮使——霸;②对卖炭翁——怜,对宮使——恨。2.分析卖炭翁形象。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写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③伐薪烧炭南山中、哓驾炭车碾冰辙——动作描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小结: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3.简要分析这首诗对卖炭翁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和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5.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课堂检测,学以致用】1.说说下面两句诗的意思。(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C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你未做完的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积累知识,交流成果。朗读诗歌,正确流利。展开讨论,形成共识;代表发言,听师小结。积累知识,交流成果。朗读诗歌,正确流利。展开讨论,形成共识;代表发言,听师小结。独立解答,知识强化。预习课文,解读字词。展开讨论,形成共识;代表发言,听师小结。现学现做,得到巩固。若有疑难,同桌相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