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社戏 (第1~3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掌握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积累①关于作者 要点: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有……②关于社戏 (详见《中学语文教材全解(八年级下册)》)2.我的检测(1)给加黑的字注音。钳(qián)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凫水(fú) 撺掇(cuānduo)撮(cuō)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屹立(yì) 潺潺(chán) (2)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③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④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3)仿写。童年是什么?童年是上树采摘的那枚桑果,让人咀嚼不尽;童年是那只折叠的纸船,让人遐想万千;童年是 模糊发黄的照片 , 让人抚今追昔 ;童年是 嬉戏玩耍的竹林 , 让人回味无穷 。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惑】一、整体感知1.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并说说这些事的详略安排。 随母归省 → 乡间生活 → 戏前波折 →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 月夜归航 → 偷豆煮豆 → 戏后余波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偷豆煮豆,其余略写。2.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我”在平桥村看社戏的童年往事。二、问题探究1.你怎么知道是夏天发生的事? 明确:从课文开头所写事件“消夏”“扫墓”、课文中间所写植物“豆麦”“罗汉豆”可以知道是夏天。(准确地说是春末夏初)2.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明确:本文并非要表现社戏的优劣,而是以看戏为线索,展现平桥村景、人情的美好。所以略写社戏,大量描写社戏外的内容。【课堂检测,学以致用】一、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 “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 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 淳朴可爱、善良无私 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月夜航船 、 船头看戏 、 月下归航 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行船 、看戏和 归航 。 二、课文所写以下事件,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F.去赵庄看社戏 答:详写:C D E F 略写:A B G 三、阅读课文10~11段,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朦胧:模糊不清。 踊跃:跳跃。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干净利索的特点。3.第11段次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4.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对景物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听到歌吹了5.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10段末句、11段次句)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7.两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月夜开船》。8.本段主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开船动作利索,行船动作快从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拓展延伸,博闻强技】搜搜并背背鲁迅的名言。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③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④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 ⑤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题目。第二、三课时【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1.听写课文中重要词语。 2.介绍鲁迅的个人信息。 3.说说学习收获及困惑。【合作探究,质疑解惑】二、问题探究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明确:①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少,种田打渔为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②可以得到优待——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打了太公不会受到责罚,钓来的虾归“我”吃;可以免念《诗经》之类枯燥难懂的书;可以体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明确: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猛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哈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②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偷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松。三、专项探究1.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人物表现)”的句式来分析人物性格。 示例: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家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2.景物: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第10段)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来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衬托了“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3.主旨:抓文眼,明主旨(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阅读船头看戏部分) (见“问题探究”3)(2)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课后练习三) 明确:因为那是在乡村和朋友一起吃的豆和看的戏,是作者对乡村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作者美好的回忆。4.语言:揣摩下列语句,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童真童趣。(课后练习四)语句(见第6段末句、第10段首句、第11段次句、第20段首句、第23段末句)。 明确:第6段末句,表现“我”看不成社戏时急切、沮丧的心情。第10段首句,表现“我”愿望终于实现的轻松、自由之情。第11段次句,表现“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第20段首句,表现“我”对社戏节目的厌恶之情。第23段末句,表现返航中孩子们欢快、喜悦之情。5.写法: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课后练习二)①描写:如第11段“两岸的豆麦……跑去了”,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出了两岸迷人的景象和月色。②抒情:如第11段“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③议论:如第8段,写出了小伙伴们的高超水性。【课堂检测,学以致用】阅读课文第24~40段,完成下列各题。1.选段写了“月下归航”途中的一件什么趣事?双喜是如何解释这件事的?答:①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②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2.你对阿发的行为是如果理解的?请简要回答。答: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拣自家的偷。 3.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4.选段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答:语言,动作,心理,神态。5.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答: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延伸,博闻强技】 交流: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完成练习册本课你未做完的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资料,积累知识。阅读课文,理清脉络。提高速度,正确解答。同桌互评,增强自信。独立思考,形成初识。与人交流,达成共识。面对题目,冷静沉着。仔细审题,运用所学。交与他人,恭听评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