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灯笼 (第8~9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中作者对灯笼的记忆与联想。
2.体会灯笼文化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意义。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积累(1)作者 要点:吴伯萧,散文家、教育家。(2)写作背景(详见《中学语文教材全解(八年级下册)》)2.我的检测(1)为第一行词语中加黑字注音,为二、三行词语释义。争讼(sòng) 斡旋(wǒ)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静穆:安静庄严。 马前卒: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惑】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2.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1分)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律,催人奋进。(1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3.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明确: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4.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与亮光的心性和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5.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堂检测,学以致用】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详见“合作探究,质疑解惑”1)4.结合全文,分析并评价末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详见“合作探究,质疑解惑”2)【拓展延伸,博闻强技】活动:搜集有关灯笼的诗词、谜语,或讲述你与灯笼的故事。【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所有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多方查阅,积累知识。独立思考,形成初识;组内交流,形成共识。代表发言,汇报展示。独立完成,小组批改;全班交流,择优展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