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诗经》两首 (第45~46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并理解诗歌的景与情。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资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2.我的检测(注音)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好逑(hǎo qiú) 芼(mào)荇菜(xìng) 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 jiā) 晞(xī)溯洄(sù huí) 湄(méi)跻(jī) 坻(chí)涘(sì) 沚(zhǐ)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惑】一、初读课文1.老师(或多媒体)范读课文2.学生多种方式朗读二、疏通文意词语解释,句意疏通。本人归纳一些文言现象:①古今异义: 【河】(古)黄河;(今)河流。【流】(古)捞取;(今)液体流动。 【已】(古)止,完;(今)已经。②一词多义: 【右】右边;向右迂曲。③词类活用: 【友】名→动,亲近、做朋友。【乐】使动用法,使……快乐。三、熟读课文【课堂检测,学以致用】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对下列句子中的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读写活动:熟读成诵,加以默写。【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题目。 第二课时【知识回顾,温故知新】1.一男生背《关雎》,一女生背《蒹葭》。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1)窈窕淑女,寤寐求之。(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合作探究,质疑解惑】一、赏诗景1.《关雎》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2.《关雎》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明确:首章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次章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3.请试着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蒹葭》一诗的情境。 明确: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4.《蒹葭》运用了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写景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第二、三章的写景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二、悟写法1.《关雎》运用“兴”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教材课后练习二) 明确:《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可望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3. 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①《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②《关雎》:运用叠字、叠韵和双声,描摹了和谐的声音和生动的形象。“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蒹葭》:“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课堂检测,学以致用】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雎》以 雎鸠 、 荇菜 起兴,写出了“君子”对“淑女”的美好感情。二、阅读《蒹葭》,完成以下各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答:这首诗抒发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三、阅读《关雎》,完成以下各题。1.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拓展延伸,博闻强技】 (详见课后练习五)【课后训练,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册本课你未做完的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课前查阅,了解诗经。台上现做,学生评改。理解词语,疏通诗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思考讨论,代表发言。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独立完成,小组评比。
教学补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