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59~60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
2.明确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重点难点】
1.感知作者演讲的观点和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积累(1)作者情况(详见《中学语文教材全解(八年级下册)》)(2)为第一行加粗字注音,为二三行词语释义。瞭望(liào) 缅怀(miǎn) 彷徨(páng) 格物致知:通过探察物体来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3)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A.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答:“测量”最合适,因为实验不仅要检测,还要用仪器获取相关数值。B.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答:“支配”最合适,因为对象是思想,只能引导和控制。C.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答:“领悟”最合适,因为圣人对真理不仅仅是理解,还有感悟。(4)“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2.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惑】一、整体感知第1段 引出论题第2~5段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第6~12段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问题)第13段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二、问题探究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①《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②“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①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②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①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②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①引用论证: ②事例论证: ③道理论证:【课堂检测,学以致用】阅读课文第4段、第13段,完成下列各题。1.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答: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3.选中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4.第13段词语“惟一”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答: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请你“格”一“格”:读下面这则故事,然后针对故事,请你指出其中的四个问题。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拔鼠,土拔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示例:①土拔鼠哪去了?②兔子不会爬树。③一只兔子不可能砸晕三只猎狗。④兔子掉下来也会晕。【拓展延伸,博闻强技】活动: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完成练习册本课所有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放眼全文,理清思路。针对问题,研读文段;交流看法,得出结论。边想边做,知识巩固;边读边做,能力展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