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学习笔记参考答案
(一)鱼我所欲也
一、1.(1)“辟”同“避”,躲避;(2)“辩”同“辨”,分辨,辨别;(3)“得”同“德”,感激,感恩;“与”同“欤”,语气词,吗(4)“乡”同“向”,先前,从前
2.(1)能够用来;可能,能够,行(或表示认可) (2)代词,这种,这样;表示判断 (3)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一种植物(粮食) (4)古代的一种量器;计时工具,钟表 (5)益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物品合在一起
3.取得;同“德”,感恩、感激
4.(1)苟且 (2)祸患,灾难 (3)踩踏 (4)侍奉 (5)停止
(6)本性,本文指人的羞恶之心
5.(1)动词,做 介词,为了 (2)代词,他 结构助词,的
(3)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4)介词,比 介词,对
二、1.判断句 2.判断句 3.倒装句(宾语“何”前置)
三、1.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性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
2.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后给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
4.(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5.这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四、性善论 “正义” “生命” 舍生取义
五、1.示例: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干扰着我们。“舍生取义”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要把民族大义放在最前面,要有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2.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六、1.舍弃,抛弃
2.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喝盗泉的水,廉洁清正的人不会吃别人带有侮辱的饭食。
3.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欲望,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二)唐雎不辱使命
一、1.(1)“错”同“措”,放,放在;(2)“仓”同“苍”,青色,青灰色
2.(1)只是;直线,直接 (2)吉祥;休息,不要 (3)道歉;感谢
3.(1)动词,派遣 动词,出使 (2)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3)动词,发怒 名词,愤怒
4.(1)施予恩惠 交换 (2)愤怒的样子
(3)横尸在地 (4)赤脚 (5)碰,撞 (6)不祥 (7)拔
(8)屈服 (9)明白,懂得
5.(1)用 凭借 因为 把 用
(2)代词,指安陵国土 代词,指唐雎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的人 ……的原因 (4)这样 ……的样子
(5)从 到 给 (6)假设连词,即使 转折连词,虽然
(7)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二、1.判断句 2、判断句3.倒装句(状语“于先王”后置)
三、1.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2.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3.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四、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三)送东阳马生序
一、1.(1)“支”同“肢”,肢体(2)“被”同“披”,穿(3)“辨”同“辩”,辩驳,辩论
2.(1)跑;行走 (2)借;假期 (3)最终;士兵 (4)热水;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5)参与;预测,预备 (6)跟随;连接 (7)古代学官名;学位的最高一级
3.周到 到
4.(1)得到 (2)学问渊博的老师 (3)快步走 (4)请教
(5)言辞和脸色 (6)引、提出 询问 (7)请教
(8)训斥,呵责 (9)等待 (10)浇 (11)香气
(12)光彩鲜明的样子 (13)破旧的衣服 (14)恩宠光耀
(15)给予,赠送 (16)饥饿 (17)同辈 (18)拜见
5.(1)连词,可译为“来”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因为 相当于“而” (2)介词,从 (3)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抄书
代词,指书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4)代词,他 代词,他的 (5)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6)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
二、1.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2.倒装句(宾语“之”前置)
3.倒装句(状语“于藏书之家”后置)
三、1.抄完后,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博览群书。
2.成年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游,(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4.等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5.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6.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7.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8.说我勉励同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理解我吗?
四、享乐和物质诱惑
五、1.困难:无书;无师。克服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③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六、1.照不到
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3.示例一:顺境出人才。良好的环境,即“顺境”,有着成才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有利于造就人才。
示例二:逆境出人才。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说明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四)曹刿论战
一、1.(1)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2)参与;隔开,不相连接,中间 (3)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为正义或进步事业舍弃利益或生命 (4)虚夸,夸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物品合在一起 (5)实情;相信,诚信 (6)诉讼事件;监狱(7)可以凭借;可能,能够 (8)第二次;再次,又
2.(1)听从 跟随 (2)原因,缘故 所以
3.(1)不 独自享有 (2)遍及,普遍 (3)明察
(4)诚,诚实。文中指诚心 (5)驱车追赶 (6)已经
(7)鼓起 (8)推测,估计 (9)倒下
4.(1)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2)凭、靠 把 按照 凭借
二、1.判断句 2.判断句 3.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
4.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谓语动词“鼓”)
5.省略句(省略主语“曹刿”) 6.倒装句(状语“于长勺”后置)
7.倒装句(宾语“何”前置)
三、1.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
4.作战,靠的是勇气。
5.我发现齐军的战车轮迹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长勺之战 弱鲁战胜强齐 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五、1.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
2.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六、1.率军
2.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
3.选文中的长勺之战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取得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赤壁之战是得了天时、人和,又利用了地利,赢得了胜利。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孰”同“熟”,仔细
1.(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讽刺 (2)长,文中指身高;维修,修理 (3)土地方圆;地点,处所 (4)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方位词,左和右 两个方向(5)指责;尖尖的东西进入或者穿过物体 (6)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诽谤 (7)间或、偶然;中间,隔开,不连接
2.(1)zhāo,早晨 cháo,朝廷 cháo,朝见
(2)认为……美 漂亮,好看 (3)送上,呈上 上等的
3.(1)光艳美丽 (2)第二天 (3)没有谁
(4)蒙蔽,文中指所受的蒙蔽 (5)当面指责
(6)指责讥讽 (7)常常,不时 (8)满一年
4.(1)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2)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助词,不译 (3)介词,向 表比较,相当于“比” 介词,在
二、1.判断句 2.判断句 3.省略句,省略主语“忌”
4.省略句,省略主语“忌”和宾语“客”
5.省略句,省略宾语“我”;倒装句,状语“于徐公”后置
6.倒装句,宾语“孰”前置 7.倒装句,宾语“自”前置
8.倒装句,定语“能面刺寡人之过”后置
9.倒装句,状语“于朝廷”后置
三、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4.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了。
5.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四、自知之明 善于思考 勇于进谏 知错能改 从谏如流 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
五、1.除了邹忌高超的说话艺术与技巧,还因为他善于思考、勇于担当、有责任意识。同时,纳谏者齐威王有宽广开阔的胸襟,能虚心听取邹忌的意见,察纳雅言、知错能改、重贤而又明理。
2.因为邹忌能清醒地认识到妻子认为他美是偏爱他;妾怕他,就敷衍他;客有求于他,就奉承他。邹忌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六、1.诡诈欺骗
2.爱护京师老百姓,国家安定无残酷。
3.从进谏方式看,邹忌采用设喻的方式,以身边事说理,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易于接受;《诗经 大雅 民劳》则采用直接进谏的方式,劝谏厉王遏小人止暴行以安定国家和人民。
(六)陈涉世家
学习准备:1.略
2.(1)同“谪”,流放,发配(2)同“已”,已经(3)同“披”,穿着(4)同“倡”,倡导,发起
一、1.(1)处处,到处;常常,经常 (2)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十六、十七(3)逃跑,逃走;死亡,灭亡 (4)私下;中间,隔开,不连接
(5)如果;诚信,忠诚 (6)等到;表示比较 (7)适逢,恰巧遇到;聚会,集会,会议(8)有人;表示选择,或者 (9)曾经;尝试,品尝
2.(1)编次 军队驻扎 (2)适逢,恰巧遇到 集会
(3)大王 称王 (4)带领,率领 将领
(5)名词作动词,书写 书信,这里指丹书,布条
(6)行列,队伍 进行 行军 (7)故意 缘故
(8)道路 仁道,道义 (9)然而 正确,对的
(10)通“旨”,目的、用意 指指点点
3.(1)停驻 (2)起义 (3)难道 (4)失望 (5)如果
4.(1)动词,到,去,往 语气助词,无意义 代词,他,指扶苏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项燕 代词,他,指吴广
代词,他,指吴广 代词,他们,指各县长官 代词,它,指起义的事
(2)表判断,是 于是,就 才
(3)因为 同“已”,已经 把 用 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来
(4)和 和……一起 (5)表承接 表转折,但 表修饰
二、1.陈胜协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
2.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称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况且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成就尊崇的名号,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4.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5.即使能免于斩刑,但戍守边塞的人也会死去十分之六七。
(七)出师表
一、1.(1)时候;秋季,秋天 (2)扩大;店铺开始营业 (3)感到痛心、遗憾;恼恨,憎恨 (4)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思想品质恶劣 (5)感奋激发;感谢
2.(1)xínɡ,品行 hánɡ,行列 (2)效果 功效
(3)判定 谈论 (4)效忠 忠诚的 (5)路途 方法
3.(1)死亡 (2)特殊的礼遇 (3)随意地看轻自己
(4)称引、譬喻 不合道理
(5)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6)选拔
(7)询问 (8)善 公正、公平
(9)辱。谦辞 屈尊就卑 (10)早晚,日日夜夜
(11)鼓励 (12)表示期望 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13)损害 益处 (14)祭告 (15)怠慢,疏忽 (16)揭示 (17)询问 (18)正确合理的言论
4.(1)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2)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到
(3)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连词,以致 介词,因为 介词,把 表时间的限定
二、1.判断句 2.倒装句,状语“于昔日”后置
3.倒装句,状语“于南阳”后置 4.倒装句,状语“于诸侯”后置
5.倒装句,状语“于草庐之中”后置
三、1.(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而不应当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2.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3.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4.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功效,如果不能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四、议论 记叙和抒情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以身许国 忠贞不贰
五、1.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最重要,因为亲贤远佞使西汉能够兴盛,亲佞远贤则直接导致了东汉的衰败。
2.主要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受托三件事。用意: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用来警示后主,以真情实感来勉励后主,加强劝说的说服力。
六、1.率领
2.在军帐中作出正确的部署,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战争胜利。
3.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异:诸葛亮还强调了德的重要性。(一)《鱼我所欲也》学习笔记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学习笔记
(
第
14
页
)
学习准备: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一豆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5)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得: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重点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_________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
蹴: _________________
(4)妻妾之奉
奉: _________________
(5)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为: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
(2)之:呼尔而与之 _______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_
(3)而: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
二、特殊句式
1.鱼,我所欲也。( )
2.舍生而取义者也。( )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章中心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__________
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____________比________更重要,主张____________。
五、文意理解与探究
1.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链接材料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①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注】 ①盗泉:古泉名,今在山东泗水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乃捐金于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和链接材料都提到“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试阐述两篇文章以此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巩固记忆、强化积累
1、请仔细认真,准确无误的将原文抄写在下面
2、请将原文准确、无误的翻译,并写在下面。
(二)《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笔记
学习准备: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古今异义
(1)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休祲降于天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__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
(2)徒:亦免冠徒跣 __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
(3)怒:秦王怫然怒 _________
怀怒未发 _________
3.其他重点词语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加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 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怫然怒
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伏尸百万
伏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亦免冠徒跣
跣: 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头抢地尔
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休祲降于天
祲: ____________________
(7)挺剑而起
挺: __________________
(8)秦王色挠
挠: ____________________
(9)寡人谕矣
谕: _________
4.虚词意义及用法
(1)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________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君为长者 __________________
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
(2)之:愿终守之 ___________
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___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_______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_________________
(3)者:以君为长者 _______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_______
(4)然:虽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怫然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受地于先王 __________________
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______
请广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
(6)虽:虽千里不敢易也 _____________
虽然,受地于先王 _____________
(7)而:挺剑而起 ___________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_______
二、特殊句式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
2.受地于先王。(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章中心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全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__________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本质。
五、巩固记忆、强化积累
1、请仔细认真,准确无误的将原文抄写在下面
2、请将原文准确、无误的翻译,并写在下面。
(三)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准备
给下列字词注音 并解释。
嗜(shì)学:喜欢,特别的喜爱。
逾(yú): 越过,超越。
硕(shuò):学问渊博,博学。
俟(sì):等候,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g)人:侍俾,这里指旅舍中的仆人。
容臭(xiù):香袋,臭,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之论辨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
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_
(3)卒获有所闻
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_
(4)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_
(5)犹幸预君子之列
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_
(6)缀公卿之后
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_
(7)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_
2.一词多义
至:色愈恭,礼愈至 _________________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重点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______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师: _________
(3)尝趋百里外 趋: __________________
(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问:__________
(5)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 _____
(6)援疑质理 援: _______ 质:_________
(7)俯身倾耳以请 请: _________________
(8)或遇其叱咄 叱咄: _________
(9)俟其欣悦 俟: ______________
(10)媵人持汤沃灌 沃:_________________
(11)右备容臭 臭: ____________________
(12)烨然若神人 烨然: ______________
(1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袍敝衣:____
(14)而承天子之宠光 宠光:____________
(15)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____________
(16)无冻馁之患矣 馁:________________
(17)流辈甚称其贤 流辈:_______________
(18)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______________
4.虚词意义及用法
(1)以:无从致书以观 ______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__
以衾拥覆 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 _________
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
(2)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
(3)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____
弗之怠 ___________
走送之 _________
当余之从师也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
无鲜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__________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
而承天子之宠光 ___________
(4)其:俟其欣悦 _______
门人弟子填其室 _________
(5)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___________
久而乃和 ___________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___________
(6)盖: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__
二、特殊句式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2.弗之怠。(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章中心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_,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五、文意理解与探究
1.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链接材料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节选自《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濂和链接材料中的匡衡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苦,但最终都学有所成。由此有人得出“逆境出人才”的结论;但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应是“顺境出人才”。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巩固记忆、强化积累
1、请仔细认真,准确无误的将原文一、二自然段抄写在下面。
2、请将原文第三段准确、无误的翻译,并写在下面。
(四)《曹刿论战》学习笔记
学习准备:
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又何间焉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必以信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6)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7)可以一战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8)再而衰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1)从:民弗从也 _____
战则请从_________
(2)故:公问其故________
故逐之_______
3.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__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_
(3)公将鼓之_________
4.其他实词
(1)弗敢专也
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遍
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不能察
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以情
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将驰之
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既克
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鼓作气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夫大国,难测也
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而: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再而衰 ______________
(2)以:何以战 ______________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
必以信 ______________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
二、成语探源
1.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辙乱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
2.夫大国,难测也。( )
3.可以一战。( )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6.战于长勺。( )
7.何以战?( )
四、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问题探究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略写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曹刿对________的论述以及____________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只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七、巩固记忆、强化积累
1、请仔细认真,准确无误的将原文抄写在下面
2、请将原文准确、无误的翻译,并写在下面。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笔记
学习准备:
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孰视之 同__,____
1.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
(2)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
(6)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
(7)时时而间进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
2.一词多义
(1)朝:朝服衣冠 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 _____________
皆朝于齐 _____________
(2)美: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上:上书谏寡人者 _________
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重点词语
(1)而形貌昳丽 昳丽: _______
(2)旦日 旦日: _____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 _________________
(4)王之蔽甚矣
蔽: _________________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_______
(6)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_________________
(7)时时而间进
时时:_________________
(8)期年之后
期年: 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意义及用法
(1)而:而形貌昳丽 ___________
而复问其妾曰 ___________
窥镜而自视 ___________
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_
(2)之:齐国之美丽者也 ___________
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
数月之后 _____________
(3)于:欲有求于我也 _______
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 _______
二、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朝服衣冠。( )
4.与坐谈。( )
5.皆以美于徐公。( )
6.吾孰与徐公美?( )
7.忌不自信。( )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9.战胜于朝廷。(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文章中心
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贤士形象;又塑造了齐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明君形象。告诉读者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有可能成功。
五、文意理解与探究
1.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邹忌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盲目听取妻、妾、客的赞美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链接材料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选自《诗经·大雅·民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无纵诡随: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是“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诗经·大雅·民劳》在进谏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巩固记忆、强化积累
请仔细认真,准确无误的将原文抄写在下面
(六)《陈涉世家》学习笔记
学习准备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闾(lǘ)左 阳夏(jiǎ) 辍(chuò)
怅(chàng) 嗟(jiē) 鹄(hú)
戍(shù) 適(zhé) 王(wàng)
罾(zēng) 烹(pēng) 恚(huì)
笞(chī) 蕲(qí) 徇(xùn)
轾(zhì) 酂(zàn) 柘(zhè) 闾(lǘ)
谯(qiáo) 稷(jì) 披坚执锐(pī) 祠(cí) 度(duó) 宁(nìng) 当行(háng)
2.解释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意思。
(1)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 ___同_____,_________
(2)固以怪之矣
以: ___同_____,_________
(3)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___同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唱 ___同_____,_______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卒中往往语
(2)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3)今亡亦死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6)比至陈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7)会天大雨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8)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9)尝与人佣耕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2.一词多义
(1)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___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_______
(2)会:会天大雨 _____________
与皆来会计事 _____________
(3)王:功宜为王 __________
陈胜王 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上使外将兵 _________
项燕为楚将 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乃丹书帛曰 ______________
得鱼腹中书 ___________
(6)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_______
乃行卜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收兵 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广故数言欲亡_____________
扶苏以数谏故 __________________
(8)道:道不通 _________________
伐无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然:然足下卜之鬼乎 __________
吴广以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指:卜者知其指意____________
皆指目陈胜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重点词语
(1)九百人屯大泽乡
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 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____________________
(4)怅恨久之
怅恨: ____________________
(5)苟富贵,无相忘
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意义及用法
(1)之: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_
怅恨久之 _________
二世杀之 _______________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
楚人怜之 _______________
令辱之 _______________
陈胜佐之 _______________
杀之以应陈涉 ___________
然足下卜之鬼乎 _______________
(2)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
陈胜乃立为王 __________________
乃入据陈 _______
(3)以:扶苏以数谏故 ___________
固以怪之矣 _____________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__
祭以尉首 __________________
蕲以东 ___________
杀之以应陈涉 __________________
(4)与:与战谯门中_______________
尝与人佣耕 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夺而杀尉 _______________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
佣者笑而应曰 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章中心
陈涉出身雇农,胸怀大志,有政治远见,他要求把人民从“苦秦”中解放出来;他聪明果断,具有组织群众、制定策略、指挥战争的卓越才干,是农民阶级的杰出领袖。对吴广的刻画虽然简略,但从他与谋起义、诱杀将尉等事迹中,也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勇敢和反抗精神。在他们身上,都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甘忍受黑暗统治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四、巩固记忆、强化积累
请仔细认真,准确无误的将原文抄写在下面
(七)《出师表》学习笔记
学习准备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陛(bì)下 臧(zāng)否(pǐ ) 恢弘(hóng)
菲(fěi)薄 庶(shù ) 弩钝(nú)(dùn)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5)由是感激
古义: ____ 今义:_____
2.一词多义
(1)行:性行淑均 _____________
必能使行阵和睦 _____________
(2)效:恐托付不效 ___________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____
(3)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__
每与臣论此事_________________
(4)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_________________
进尽忠言 _________________
(5)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_________________
以咨诹善道 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重点词语
(1)中道崩殂 殂:_____________
(2)盖追先帝之殊遇 殊遇: _____
(3)不宜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
(4)引喻失义
引喻: _______失义: _______
(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 _________臧否: _________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拔: ____________________
(7)悉以咨之 咨:______________
(8)性行淑均 淑:_____均:______
(9)猥自枉屈 猥:____枉屈:_____
(10)夙夜忧叹 夙夜:____________
(11)当奖率三军 奖:_____________
(12)庶竭驽钝 庶:______________
驽钝: ___________________
(13)至于斟酌损益 损:____益:___
(14)以告先帝之灵 告:________
(15)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 _____
(16)以彰其咎
彰: ______
(17)以咨诹善道 诹: ______
(18)察纳雅言 雅言:_________
4.虚词意义及用法
(1)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_____
可计日而待也 ___________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__________
(2)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
苟全性命于乱世 _______
还于旧都 _______
(3)以: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
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
受命以来 ___________
二、特殊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试用于昔日。( )
3.躬耕于南阳。( )
4.不求闻达于诸侯。( )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章中心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伐曹魏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________为主,兼用______________。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五、文意理解与探究
1.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链接材料
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 ①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连百万之军: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简括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巩固记忆、强化积累
请仔细认真,准确无误的将原文抄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