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大兴新区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阶段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大兴新区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阶段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大兴新区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阶段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 (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3.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最早学会建造房屋,开始过定居生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4.(2016七上·安丘月考)电视片里有描绘半坡居民生活的四个镜头,你认为其中的哪个镜头是错误的
A.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B.用火把肉烤熟吃
C.有人在纺线织布 D.使用铁制农具
5.(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是(  )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自然环境 D.劳动技术
6.(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关于我国先民早期创业的历史,有许多神话和传说。下面所列举的人物中,共同被尊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尧⑤舜⑥禹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③
7.(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造福从民。你能说出他是谁吗(  )
A.黄帝 B.尧 C.禹 D.舜
8.(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者是(  )
A.禹 B.启 C.黄帝 D.桀
9.(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彝传位给禹 D.启打败了有息氏
10.(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后期统治者暴虐残酷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11.(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在商代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
A.汤 B.纣王 C.盘庚 D.武丁
1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诸侯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
C.各国纷纷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3.(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惨遭车裂。主要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14.(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庄子——以“法”治国
B.荀子——“兼爱”“非攻”
C.韩非——无为而治
D.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
15.(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农民起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西周末年的国人暴动 B.商朝的武王伐纣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16.(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一局面,汉初统治者施行了什么政策(  )
A.仁政 B.礼治 C.休养生息 D.依法治国
17.(2020七上·惠城期末)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18.(2019七上·洛川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9.(2020七上·惠城期末)“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20.(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  )
A.《缀术》 B.《齐民要术》
C.《大明历》 D.《水经注》
二、填空题
21.(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   。
22.(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3.(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公元前1046年,   (人名)建立周朝,定都于   。公元前221年,   (人名)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于   。
24.(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修建水利工程   ,该工程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简答题
25.(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简述分封制的内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四、综合题
26.(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改革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千、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概括材料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商鞅还实行了哪些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这次改革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7.(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面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
汉武帝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傳乐咸《中国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五: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勒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二中图一的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的什么历史贡献?根据材料图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的重要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推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历史的长河里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它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给予我们后人什么样的启示?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此问题采纳谁的何种建议?依据材料三文字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货币”的名称及“盐、铁、酒的专利”所指的措施。
(3)《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哪一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4)对比材料五和六,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故C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15---7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左右,故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直接、最原始、最准确的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文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见证,属于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B项正确;
神话传说无从实证考查,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
学者推断,也只是学者个人的一种推断,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
史书记载是后人对历史的记录,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最早学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也过上了定居生活。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知识点。
4.【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会使用火,会缝制衣服,但是铁农具的出现最早在春秋时期,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特别是冬天,北风更加寒冷,因此,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半地穴式的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子分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由此可知,建造不同房屋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决定的,C项正确;
生活习惯、生产工具、劳动技术都不是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6.【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结成的炎黄联盟在打败蚩尤部落后,炎黄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因此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
蚩尤是被打败的部落首领,尧、舜、禹是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均不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③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人文初祖相关知识的掌握。
7.【答案】C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忠,他用了9年时间邵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川,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C项正确;
黄帝是人文初祖,排除A项;
尧是黄帝之后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排除B项;
舜是尧之后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没有他们治水相关传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禹治水的认识。
8.【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A项正确;
启是禹的儿子,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夏朝国君之位,排除B项;
黄帝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排除C项;
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夏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9.【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子成为新的国君,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即“禹传子,家天下”,B项正确;
禹传位给伯益、舜传位给禹体现的是禅让制,排除AC项;
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世代继承的制度,启打败了有息氏与世袭制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认识。
10.【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暴君商纣王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沉酒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后期国君的昏庸、奢侈、暴虐残酷引起的,C项正确;
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说法错误,排除A项;
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也不符合三朝史实,排除B项;
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与夏商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西周灭亡共同原因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C项正确;
汤是商朝的建立者,他将都城定在亳,排除A项;
纣王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与迁都无关,排除B项;
商王武丁迁都于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盘庚迁都的掌握。
12.【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时期,此时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相互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在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A项说法错误.
因诸侯争霸,诸侯国数量在不断减少;B项说法错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周天子统治势力大减,地位下降;
C项中的现象出现在战国时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3.【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强大,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况,D项正确,排除B项;
此时各诸侯国是进行争霸,并不是意图分裂,排除A项;
各国纷纷变法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14.【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D项正确;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而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A项;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
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15.【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符合题意;
西周末年的国人暴动是平民暴动,排除A;
商朝的武王伐纣属于推翻暴虐王朝的战争,排除B;
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大泽乡起义相关知识的掌握。
16.【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认识。
17.【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赤壁楼船 ”“ 周瑜于此破曹公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回北方,刘备向四川进军,孙权占据江南,奠定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不符合题意;
D. 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解答时,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来判断出赤壁之战,之后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赤壁之战的影响。
18.【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共同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符合图片内容。ABD三项不符合图片的内容。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此类题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如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19.【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讲/写)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当时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题干中的“北语”就是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0.【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B项符合题意;
《缀术》是数学方面的成就,A排除;
《大明历》是关于历法方面的,C排除;
《水经注》是地理名著,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齐民要术》相关知识的掌握。
21.【答案】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潮湿,房屋主要是干栏式房屋。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干燥,居住的房屋主要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故答案为:
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22.【答案】司母戊鼎;甲骨文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故答案为:
司母戊鼎;甲骨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知识的掌握。
23.【答案】周武王;镐京;秦始皇(嬴政);咸阳
【知识点】秦灭六国;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
周武王;镐京;秦始皇;咸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西周和秦朝建立相关知识的掌握。
24.【答案】李冰;都江堰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成都附近岷江上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是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该工程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亲自主持修建的。
故答案为:
李冰;都江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相关知识的掌握。
25.【答案】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答案为: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的掌握。
26.【答案】措施:统一度量衡;措施:建立县制。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千、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可知,题干反映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还有建立县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措施:统一度量衡;措施:建立县制。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
27.【答案】(1)贡献: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社会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建议: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名称:五铢钱;措施:盐铁官营专卖。
(3)学派:儒家;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4)变化: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贫穷落后到农业、商业、手工业都获得发展进步;原因: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材料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秦朝;制度:图二是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图片中的“郡”“县”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的产物;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说明了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或秦朝的残暴统治;启示:秦朝因暴政而亡,从统治者的角度说,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社会问题:封国人口和辖郡远远超过中央人口和辖郡,说明了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强大;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新货币的发行”上的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所以,“新货币”指的是五铢钱。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盐、铁、酒的专利”指的是在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学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指的是儒家的忠君守礼思想;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在长安办太学,以发展儒学教育,培养儒学人才。
(4)变化:“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说明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比较贫困;“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体现了南朝时期的江南农业产量高,商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发展。所以,从《史记》到《宋书》的记载可知,江南经济从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贫穷落后到农业、商业、手工业都获得发展进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中记载的江南没有得到开发,《宋书》中的江南得到了开发,因此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故答案为:
(1)贡献: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社会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建议: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名称:五铢钱;措施:盐铁官营专卖。
(3)学派:儒家;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4)变化: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贫穷落后到农业、商业、手工业都获得发展进步;原因: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1 / 1陕西省西安市大兴新区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阶段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 (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故C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15---7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左右,故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2.(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直接、最原始、最准确的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文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见证,属于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B项正确;
神话传说无从实证考查,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
学者推断,也只是学者个人的一种推断,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
史书记载是后人对历史的记录,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3.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最早学会建造房屋,开始过定居生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最早学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也过上了定居生活。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知识点。
4.(2016七上·安丘月考)电视片里有描绘半坡居民生活的四个镜头,你认为其中的哪个镜头是错误的
A.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B.用火把肉烤熟吃
C.有人在纺线织布 D.使用铁制农具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会使用火,会缝制衣服,但是铁农具的出现最早在春秋时期,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知识。
5.(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是(  )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自然环境 D.劳动技术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特别是冬天,北风更加寒冷,因此,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半地穴式的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子分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由此可知,建造不同房屋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决定的,C项正确;
生活习惯、生产工具、劳动技术都不是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6.(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关于我国先民早期创业的历史,有许多神话和传说。下面所列举的人物中,共同被尊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尧⑤舜⑥禹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结成的炎黄联盟在打败蚩尤部落后,炎黄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因此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
蚩尤是被打败的部落首领,尧、舜、禹是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均不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③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人文初祖相关知识的掌握。
7.(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造福从民。你能说出他是谁吗(  )
A.黄帝 B.尧 C.禹 D.舜
【答案】C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忠,他用了9年时间邵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川,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C项正确;
黄帝是人文初祖,排除A项;
尧是黄帝之后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排除B项;
舜是尧之后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没有他们治水相关传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禹治水的认识。
8.(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者是(  )
A.禹 B.启 C.黄帝 D.桀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A项正确;
启是禹的儿子,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夏朝国君之位,排除B项;
黄帝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排除C项;
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夏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9.(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彝传位给禹 D.启打败了有息氏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子成为新的国君,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即“禹传子,家天下”,B项正确;
禹传位给伯益、舜传位给禹体现的是禅让制,排除AC项;
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世代继承的制度,启打败了有息氏与世袭制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认识。
10.(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后期统治者暴虐残酷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暴君商纣王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沉酒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后期国君的昏庸、奢侈、暴虐残酷引起的,C项正确;
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说法错误,排除A项;
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也不符合三朝史实,排除B项;
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与夏商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西周灭亡共同原因的认识。
11.(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在商代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
A.汤 B.纣王 C.盘庚 D.武丁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C项正确;
汤是商朝的建立者,他将都城定在亳,排除A项;
纣王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与迁都无关,排除B项;
商王武丁迁都于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盘庚迁都的掌握。
1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诸侯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
C.各国纷纷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时期,此时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相互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在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A项说法错误.
因诸侯争霸,诸侯国数量在不断减少;B项说法错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周天子统治势力大减,地位下降;
C项中的现象出现在战国时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3.(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惨遭车裂。主要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强大,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况,D项正确,排除B项;
此时各诸侯国是进行争霸,并不是意图分裂,排除A项;
各国纷纷变法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14.(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庄子——以“法”治国
B.荀子——“兼爱”“非攻”
C.韩非——无为而治
D.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D项正确;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而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A项;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
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15.(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农民起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西周末年的国人暴动 B.商朝的武王伐纣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符合题意;
西周末年的国人暴动是平民暴动,排除A;
商朝的武王伐纣属于推翻暴虐王朝的战争,排除B;
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大泽乡起义相关知识的掌握。
16.(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一局面,汉初统治者施行了什么政策(  )
A.仁政 B.礼治 C.休养生息 D.依法治国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认识。
17.(2020七上·惠城期末)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赤壁楼船 ”“ 周瑜于此破曹公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回北方,刘备向四川进军,孙权占据江南,奠定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不符合题意;
D. 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解答时,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来判断出赤壁之战,之后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赤壁之战的影响。
18.(2019七上·洛川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共同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符合图片内容。ABD三项不符合图片的内容。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此类题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如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19.(2020七上·惠城期末)“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讲/写)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当时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题干中的“北语”就是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0.(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  )
A.《缀术》 B.《齐民要术》
C.《大明历》 D.《水经注》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B项符合题意;
《缀术》是数学方面的成就,A排除;
《大明历》是关于历法方面的,C排除;
《水经注》是地理名著,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齐民要术》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填空题
21.(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   。
【答案】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潮湿,房屋主要是干栏式房屋。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干燥,居住的房屋主要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故答案为:
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22.(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答案】司母戊鼎;甲骨文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故答案为:
司母戊鼎;甲骨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知识的掌握。
23.(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公元前1046年,   (人名)建立周朝,定都于   。公元前221年,   (人名)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于   。
【答案】周武王;镐京;秦始皇(嬴政);咸阳
【知识点】秦灭六国;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
周武王;镐京;秦始皇;咸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西周和秦朝建立相关知识的掌握。
24.(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修建水利工程   ,该工程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李冰;都江堰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成都附近岷江上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是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该工程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亲自主持修建的。
故答案为:
李冰;都江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简答题
25.(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简述分封制的内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答案为: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的掌握。
四、综合题
26.(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改革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千、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概括材料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商鞅还实行了哪些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这次改革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措施:统一度量衡;措施:建立县制。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千、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可知,题干反映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还有建立县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措施:统一度量衡;措施:建立县制。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
27.(2023七下·西安开学考)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面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
汉武帝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傳乐咸《中国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五: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勒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二中图一的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的什么历史贡献?根据材料图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的重要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推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历史的长河里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它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给予我们后人什么样的启示?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此问题采纳谁的何种建议?依据材料三文字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货币”的名称及“盐、铁、酒的专利”所指的措施。
(3)《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哪一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4)对比材料五和六,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贡献: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社会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建议: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名称:五铢钱;措施:盐铁官营专卖。
(3)学派:儒家;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4)变化: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贫穷落后到农业、商业、手工业都获得发展进步;原因: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材料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秦朝;制度:图二是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图片中的“郡”“县”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的产物;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说明了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或秦朝的残暴统治;启示:秦朝因暴政而亡,从统治者的角度说,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社会问题:封国人口和辖郡远远超过中央人口和辖郡,说明了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强大;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新货币的发行”上的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所以,“新货币”指的是五铢钱。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盐、铁、酒的专利”指的是在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学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指的是儒家的忠君守礼思想;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在长安办太学,以发展儒学教育,培养儒学人才。
(4)变化:“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说明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比较贫困;“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体现了南朝时期的江南农业产量高,商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发展。所以,从《史记》到《宋书》的记载可知,江南经济从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贫穷落后到农业、商业、手工业都获得发展进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中记载的江南没有得到开发,《宋书》中的江南得到了开发,因此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故答案为:
(1)贡献: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社会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建议: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名称:五铢钱;措施:盐铁官营专卖。
(3)学派:儒家;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4)变化: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贫穷落后到农业、商业、手工业都获得发展进步;原因: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