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健康生活综合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健康生活综合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01 22: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一课一练
第八单元 健康生活综合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健康的含义包括(  )
①没有疾病 ②心理健康 ③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④良好的道德修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酒驾、醉驾易造成伤害事故,其主要原因是酒精(  )
A.使肌肉中毒无法收缩 B.增加了肝脏负担
C.使心脏和血管受损 D.影响了脑的控制能力
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患Ⅱ型糖尿病的青少年大多超重和肥胖。导致这种情况的生活方式可能是( )
A.按时作息不熬夜
B.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
C.坚持体育锻炼
D.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
4.下列分泌物中,具有免疫作用的是(  )
A.泪液 B.胰液 C.胆汁 D.激素
5.下列对免疫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B.免疫使人体对任何疾病都能抵抗
C.免疫是后天得到的
D.计划免疫是获得免疫力的惟一途径
6.下列关于健康地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也有副作用
B.小刚上肢受伤,血液呈暗红色并缓慢而连续地从伤口流出,可指压远心端止血
C.每次感冒都用家人用剩的感冒药进行治疗
D.酗酒造成的酒精中毒,不仅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对其脏器也有影响
7.在流感爆发期间,很多人去医院注射流感疫苗以防止疾病发生,注射疫苗和在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特异性免疫
8.了解必要的用药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冒药是家庭常备药物,过期一两周仍可服用
B.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副作用
C.对于动脉或大静脉出血,要尽快拨打119呼救
D.做人工呼吸时,要先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
9.如图中,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两次侵染人体的先后时间顺序,曲线表示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B.病毒一次感染,终生免疫
C.该病毒第Ⅱ次侵入时,人体能迅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
D.产生的相应抗体具有特异性,只针对该病毒起作用
10.玲玲不小心被狗咬了,在接种狂犬疫苗后,医生叮嘱注射部位要保持清洁,24小时内不能洗澡,这是因为注射的针孔部位有损伤,病菌易突破第(  )道防线。
A.一 B.二 C.三 D.四
11.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将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 B.预防接种
C.注意个人卫生 D.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12.健康备受人们关注,下列关于安全用药及急救的有关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处方药标识为OTC,非处方药标识为RX
B.患流感时只要服用抗生素即可治愈
C.进行人工呼吸时一般每分钟吹气80次左右
D.若意外导致动脉出血,可立即用止血带在近心端压迫止血
13.下列关于用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副作用
B.新药、贵药比普通药的疗效更好,更安全
C.用药之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D.病情稍有好转就可自行停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加剧
14.下列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是(  )
A.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B.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
C.维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D.吸烟、酗酒、吸食毒品
15.蛔虫进入人体是通过(  )
A.口腔 B.蚊虫叮咬 C.皮肤 D.呼吸道
16.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预防接种的是()
A.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 B.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C.为肝炎患者注射胎盘球蛋白 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
17.1988年上海市流行甲型肝炎,后查明是食用不清洁的毛蚶所引起的,这种不清洁的毛蚶成了甲型肝炎流行的
A.传播途径 B.传染源 C.易感人群 D.病原体
18.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近视 B.心脏病 C.沙眼 D.龋齿
19.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20.识别四张图(图1“溶菌酶的作用;图2“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图3“皮肤的保护作用”;图4“吞噬细胞的作用”),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2和图3属于第一道防线
B.图1和图4属于第二道防线
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D.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二、综合题
21.第75届世界卫生大会于2022年5月22日在瑞士日内瓦开幕,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两年多来首次线下举行的世卫大会。本届大会以“健康促和平,和平促健康”为主题,讨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新冠大流行危机。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奥密克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   外壳和里面包裹的   组成。
(2)近期,国家卫健委提出要提前规划准备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用于收治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从传染病预防的措施分析,属于   。接种我国自主研发的“科兴”等疫苗是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之一,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相当于   。使人体产生了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属于   。(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3)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而对疫情新形势,如果你是一名抗疫志愿者,可以建议身边的人采用   措施科学应对疫情(写出一点就行)。
22.请根据以下调查分析回答
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同家人分开,否则容易使家人染上肝炎,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否则容易使顾客染上肝炎,流感、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
(1)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肝炎患者属于   ,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同家人分开,其目的是切断   。
(2)患过甲肝或接种过甲肝疫苗的人,能够抵抗甲肝病毒的再次侵袭,但对乙肝病毒却不起作用,此种免疫的特点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叫做   免疫。
23. 2018年初春时节某校进入腮腺炎高发期,该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其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进行传播。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学校采取的措施有:孩子得病、居家隔离;教室注意通风、换气;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等。请回答: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腮腺炎病毒是引起腮腺炎的   ,它的生活方式是   。
(2)腮腺炎患者属于传染病流行基本环节中的   ;“教室注意通风、换气”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3)某同学已接种水痘疫苗,从免疫的角度看,水痘疫苗属于   ,该疫苗不能预防腮腺炎,原因是   。
24.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婴幼儿手口足病是由EV71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能感染他人.
(1)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它具有    的特点,引起手口足病的病原体是   ,该病的传染源为   .
(2)感染过该病的人康复后不会再次感染此病毒,但可能被其他病毒感染,原因是   .
(3)为有效预防此病,专家建议:
A .饭前便后及外出回来时要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洗手;
B .经常打开窗户,使空气流通;
C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D .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以上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25.2020年新年伊始,武汉成为中国的焦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呈弥漫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为支援湖北省抗击疫情,全国各省市派出医疗队,捐款、捐物,全力以赴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请你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回答。
(1)引起此次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   ,新冠肺炎患者是   。疫情期间,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置测温点,温度超过37.3℃,禁止入内并迅速隔离,该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2)新型冠状病毒因形似王冠而得名,可随空气或飞沫经人体   进入肺部,引起急性传染性肺炎,此时在患者肺部发生的气体交换是肺与外界之间以及   之间。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实现的。
(3)医生建议,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饮食中应多摄入   类营养物质,有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该营养物质最终消化为   才能被人体吸收。
(4)某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并发症,若化验发现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该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脏中的   ,健康人在原尿形成尿液的过程中,能被重新全部吸收的物质是   。
(5)延期开学期间,学校开展“停课不停学”活动。在上直播课时,许多同学习惯戴耳机听课,但注意音量不能太大,佩戴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   ,导致听力下降。声波刺激内耳的   ,并产生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入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
故答案为:D。
【分析】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2.【答案】D
【解析】【解答】喝酒会严重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脑干组成.大脑皮层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如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知识、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故答案选D。
【分析】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过量酒精会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毒,导致说话不清现象出现;过量饮酒会使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中毒,出现幻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由此表明过量的酒精会麻痹人的神经系统,影响了脑的控制能力,使行为失控,酒驾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了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
3.【答案】D
【解析】【解答】糖尿病属于生活方式病,超重和肥胖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可能是经常吃高热量,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要健康的生活,我们应该按时作息,坚持锻炼,不抽烟,不喝酒,拒绝毒品。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性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助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因此这类疾病又称为生活方式病。
4.【答案】A
【解析】【解答】A、泪液属于体液,其中含有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具有免疫作用;
B、胰液的作用是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对人体没有免疫作用;
C、胆汁的作用是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属于消化液,对人体没有免疫作用;
D、激素在人体中的含量极少,它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对人体没有免疫作用;
故选:A
【分析】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和黏膜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 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有些组织和器官中含有的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特异性免疫是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 组成的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共同完成的.
5.【答案】A
【解析】【解答】人体的免疫有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属于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所有抵抗作用,没有选择性,是生来就有的,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属于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具有选择性,每一种疫苗只能对相应的疾病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疾病没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可以自然获得,也可以通过计划免疫获得。通过以上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说法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免疫使人体任何疾病都能抵抗,特异性免疫具有选择性,B选项说法不正确;免疫功能既有先天也有后天,C说法不正确;免疫也可以先天获得,如水痘等,所以计划免疫不是获得免疫力的唯一途径,D说法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要求学生识记免疫的概念,属于常考题。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A、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也有副作用,A正确.
B、小刚上肢受伤,血液呈暗红色并缓慢而连续地从伤口流出,可指压远心端止血.B正确.
C、要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不能每次感冒都用家人用剩的感冒药进行治疗,C错误..
D、酗酒造成的酒精中毒,不仅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对其脏器也有影响,D正确.
故选:C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7.【答案】D
【解析】【解答】注射的流感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流感的流感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后天获得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疫苗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属于抗原。
8.【答案】D
【解析】【解答】A.药品都有一定的有效期,要在有效期内服药,超过有效期药性会发生变化,不能服用,A不符合题意。
B.“是药三分毒”,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对于动脉或大静脉出血,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动脉出血在近心端(大静脉出血在远心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法止血,C不符合题意。
D.抢救溺水者实施人工呼吸之前,要先清除其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急救方法有:拨打“120”急救电话、人工呼吸等急救常识。
9.【答案】B
【解析】【解答】A、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不符合题意;
B、病毒一次感染后在体内产生抗体,但是在体内的持续时间不一样, 不一定能终生免疫,符合题意;
C、该病毒第II次侵入时,记忆细胞能够分裂产生浆细胞,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不符合题意;
D、抗体只能消灭特定的病原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具有特异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0.【答案】A
【解析】【解答】 注射的针孔部位有损伤, 会伤到外面的皮肤,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11.【答案】A
【解析】【解答】A.传染病患者属于传染源,因此将其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A符合题意。
B.预防接种可以使体内产生抗体,从而避免相应传染病的感染,因此预防接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
C.注意个人卫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不符合题意。
D.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预防传染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控制传染源。第二、切断传播途径。第三、易感人群。控制感染源,主要是指对传染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切断传染途径,主要是指要讲究个人卫生以及环境的卫生,要对特殊的传染途径进行消毒。保护易感者,在流行病期间,应该注意保护容易被感染的患者,比如老年患者以及抵抗力低下的患者。而如果本人抵抗力低下,尽量不要接触可疑到感染者,并且要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这样才能够抵御传染病。
12.【答案】D
【解析】【解答】解:A、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简称Rx,非处方药简称OTC,本选项有误;
B、抗生素是用来治疗因病菌引起的疾病的药物,对于病毒性的等其他疾病无疗效,长期使用抗生素还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因此人只要不舒服,首先使用抗生素说法错误;
C、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18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人工呼吸的频率应和人体自然呼吸的频率相同,本选项有误;
D、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血液流动方向是心脏→动脉;动脉出血在近心端止血,可以用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本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2)人工呼吸的频率应和人体自然呼吸的频率相同.(3)明确血管出血的特点和止血方法.本题涉及的是安全用药和正确用药的知识以及熟记血管出血的特点和止血方法,比较典型,需要全面掌握知识点.
13.【答案】C
【解析】【解答】A.“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对人都有一定的副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无论是新药、贵药、普通药,只有对症,才能起到治疗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前都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或遵医嘱,C符合题意。
D.病情稍有好转不能自行停止用药,以免病情出现反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14.【答案】D
【解析】【解答】A.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属于健康生活方式,A不符合题意;
B.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属于健康生活方式,B不符合题意;
C.维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属于健康生活方式,C不符合题意;
D.吸烟、酗酒、吸食毒品,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酗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它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或麻痹,引起酒精中毒。
2、吸烟:在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300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尼古丁就是其中之一。长期大量吸烟会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
3、吸食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毒品会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降低人的免疫力,而且会让人成瘾。毒品祸害家庭,危害社会。
15.【答案】A
【解析】【解答】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人的粪便内含有蛔虫卵,在施肥的过程中,感染性的虫卵(即受精卵)就会污染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人类如果通过口腔吃了未洗干净的蔬菜,其上的感染性的虫卵就会进入人的体内,从而患上蛔虫病.
故选:A
【分析】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吃进了含感染性虫卵的食物,就会得蛔虫病.
16.【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胎盘球蛋白是抗体,为肝炎患者注射是为了治疗,而不是预防接种。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熟记计划免疫的概念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才能准确解题。
17.【答案】A
【解析】【分析】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上海流行甲型肝炎,其传染源应该是患甲肝病的人,而毛蚶只是甲型肝炎病毒的载体,属于传播途径中的生物媒介,故A符合题意。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别:病原体与传染源,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中的生物媒介这几个概念。
18.【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疾病与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近视、心脏病、龋齿均不具备传染性。因此本题选C。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常见病例的发病原因。
19.【答案】D
【解析】【解答】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预防传染病中,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可以注射疫苗提高易感者的抗病能力,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体内已经有了的抗体,获得了免疫力。因此接种疫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属于三个环节中的保护易感者。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学生熟记传染病预防措施,才能准确解题。
20.【答案】D
【解析】【解答】A、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图2和图3属于第一道防线,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1和图4属于第二道防线,B正确;
C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C正确;
D、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又称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21.【答案】(1)蛋白质;遗传物质或核酸
(2)控制传染源;抗原;特异性免疫
(3)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勤洗手、常开窗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健康心态;学习传染病防控知识,参与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等
【解析】【解答】(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所以,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题干中提到的备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用于收治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这是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从传染病预防的措施分析,属于控制传染源,接种我国自主研发的“科兴”等疫苗是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之一,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3)疫情当前,科学预防,人人有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勤洗手、常开窗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健康心态;学习传染病防控知识,参与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等。
故答案为:(1)蛋白质、遗传物质(核酸);(2)控制传染源、抗原、特异性免疫;(3)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勤洗手、常开窗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健康心态;学习传染病防控知识,参与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等。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的结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2.【答案】(1)传染源;传播途径
(2)特异
【解析】【解答】(1)肝炎患者能够向外散播病原体,故属于传染源;餐具、碗筷上可以带有肝炎病毒,将其消毒,杀死病毒,防止通过餐具碗筷传染给健康人,故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某种抗体只与刺激它产生的那种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抗原被清除后,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被体内存留的抗体按同样的方式加以清除,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故患过甲肝或接种过甲肝疫苗的人,能够抵抗甲肝病毒的再次侵袭,主要是他们获得了针对甲肝病毒的抗体,并且只对甲肝有抵抗作用,不能抵抗乙肝病毒。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传染源;传播途径;(2)特异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3.【答案】(1)病原体;寄生
(2)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3)抗原;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对腮腺炎病毒不起作用
【解析】【解答】(1)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腮腺炎病毒是病原体,病毒的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
(2)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进行传播,隔离腮腺炎患者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看,带病者是传染源,因此腮腺炎患者属于传染病流行基本环节中的传染源;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进行传播,因此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看,“教室注意通风、换气”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接种的水痘疫苗”是抗原,不是抗体。接种水痘疫苗后,淋巴细胞会产生水痘病毒的抗体,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对腮腺炎病毒不起作用,只对水痘病毒起作用,因此接种的水痘疫苗不能预防腮腺炎。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4.【答案】(1)传染性、流行性;EV71病毒;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2)产生的抗体只针对EV71病毒起作用,对其它病毒不起作用
(3)ABC
【解析】【解答】解:(1)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它具有 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引起手口足病的病原体是EV71病毒,该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2)感染过该病的人康复后不会再次感染此病毒,但可能被其他病毒感染,原因是产生的抗体只针对EV71病毒起作用,对其它病毒不起作用.(3)为有效预防此病,饭前便后及外出回来时要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洗手;经常打开窗户,使空气流通;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等
故答案为:(1)传染性、流行性;EV71病毒;病人和隐性感染者(2)产生的抗体只针对EV71病毒起作用,对其它病毒不起作用(3)ABC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病毒的繁殖特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免疫及计划免疫等内容,分析解答.
25.【答案】(1)病毒(冠状病毒);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2)呼吸道;肺泡与血液;呼吸运动
(3)蛋白质;氨基酸
(4)肾小球;葡萄糖
(5)鼓膜;耳蜗
【解析】【解答】(1)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采取隔离治疗,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新冠肺炎患者是传染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置测温点,温度超过37.3℃,禁止入内并迅速隔离,该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新型冠状病毒可随空气或飞沫经人体呼吸道进入肺部,引起急性传染性肺炎,此时在患者肺部发生的气体交换是肺与外界之间以及肺泡与血液之间。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3)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日常饮食中应多包含“平衡膳食宝塔”第三和第四层中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它。蛋白质最终在小肠消化为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4)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某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并发症,若化验发现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该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脏中的肾小球,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里。(5)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在耳的结构中,被巨大声响损伤的部位最可能的是鼓膜,佩戴耳机听课时音量不能太大,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鼓膜。导致听力下降。声波刺激内耳的耳蜗,并产生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