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青蛙卖泥塘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青蛙卖泥塘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22:4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青蛙卖泥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识字有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具体语境中,读准本课生字字音。
2.借助朗读方法,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并能在小组合作中表演讲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朗读方法,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并能在小组合作中表演讲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交流课题
1.揭示课题,师生共写课题,重点指导“卖”字书写方法及交流识字方法。
2.围绕课题质疑,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呢?从而走进故事,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交流识字
1.围绕核心问题读文: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边读边思考。
2.认读词语并交流识字方法:
(1)第一组词语:(出示词语:牌子吆喝水坑坑挺舒服)学生发现轻声词的特点并读好轻声词;借助字理识字方法重点指导“牌”,观察甲骨文到楷体的变化,理解“牌”表达的意思,读好一连串的词语。
(2)词不离句,词语回到句子中(出示句子: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
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卖泥塘迫切的心情。(板书:读出心情)
(3)第二组词语:(出示:播撒游泳栽树)在读中发现词语的特点;关注偏旁,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并学会归类,借此方法,认识更多的生字。
(4)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放在具体语境中,拍着小手读。
3.提供支架,“我来说故事”,在一问一答间交流故事内容。
三、品读感悟,了解反复
语言激趣故事并张贴“青蛙”图片,进而围绕核心问题读文:默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用“”画出老牛怎么说的,用“__”画出青蛙怎么想怎么做的。在具体语境中步步引导故事的发生,边引导边读句,重点指导老牛怎么说的?
青蛙怎么想怎么做的?
指导学生朗读方法,体会人文主题。
1.关注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面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引导读出老牛慢条斯理的语气。(板书:读出语气)
2.关注重点句子 2(出示句子: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当烂泥塘卖不出去时,青蛙不仅动脑思考,还努力做到,这正是青蛙的改变。(板书:改变)
3.(1)梳理第一次卖泥塘的发展顺序,(板书贴字:青蛙吆喝、谁来
了,说、不买,走了、青蛙想的,做的)并朗读第6、7、8自然段与之对比第二次卖泥塘的发展顺序。(2)在引读中,朗读青蛙和野鸭发生的故事。(3)聚焦青蛙忙碌的段落,在课本中圈出从青蛙忙碌的身影的词语并读出青蛙忙碌的画面。(板书:读出画面)
小结:第二次卖泥塘与第一次卖泥塘的故事情节一样,我们称为反复(板书:反复)在童话故事中,情节反反复复,才使得故事有趣而生动。
4.运用反复,表演故事
(1)根据学法,运用学法,提出小组合作要求,注意讲故事:讲出心情、讲出语气、讲出画面。
(2)借助示意图上台展示,讲出故事的魅力。
四、拓展阅读,能力提升
1.自由读《一片树叶变呀变》,边读边思考:树叶发生了哪些变化?树叶为小鸟做了哪些事?
2.配乐引读,在朗读中感受树叶为小鸟做出的改变。
3.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小树叶,你还会变成什么?为大家做哪些事?
五、总结反思,内化于心
语言魅力直击内心,体现其单元人文主题:正是因为青蛙有想法有做法,在不断改变中让泥塘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因为小树叶心中有爱,一变再变才出现一幅幅温情的画面。
《青蛙卖泥塘》测评练习认真阅读《一片树叶变呀变》:
1.读故事,小组合作填一填示意图。
2.思考:树叶发生了哪些变化?树叶为小鸟做了哪些事?
主人公 发生的变化
一片树叶 ( )→( )→( )→( )
一片树叶变呀变刮了一夜风,下了一夜雨,大树东摇西晃的,像喝醉了酒。大树上有一个小小的鸟窝,鸟窝里住着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鸟,鸟妈妈出去找食迷了路,到现在还没回来。
鸟窝在风里雨里摇摇晃晃,像大海里的小船儿飘飘摇摇,小鸟又冷又饿了,浑身发抖。鸟窝顶上有一片宽大的树叶,它见小鸟被风吹着,雨淋着,就变呀变,变成了一顶小小的帐篷,为小鸟挡风遮雨。
忽然,又一阵大风吹来,小鸟被风从窝里吹了出来。就在它“吱吱”呼救的时候,那片绿叶帐篷又变呀变,变成了一把降落伞,保护着小鸟慢慢悠悠慢慢悠悠地飘落到地上。
降落伞刚一落地,又变呀变,变成了一把张开的大雨伞,直挺挺地站在地上。
小鸟在大雨伞的保护下,睡着了。
第二天,天亮了,风停了,雨也停了。
鸟妈妈来找它的孩子。她远远地就看见在大雨伞下面,有一只小鸟正甜甜地睡觉。这不是我丢失的孩子吗!鸟妈妈叫醒了小鸟。小鸟睁开眼睛看见了妈妈,高兴地说:“妈妈,我睡得好香啊!昨天晚上我梦见了刮风下雨。梦见有一顶小小的帐篷为我挡风遮雨。梦见我乘着降落伞从大树上飘下来。还梦见......”
鸟妈妈说:“孩子,那不是梦,都是真的啊!”这时候,小鸟才发现自己真的就睡在一把大伞下面啊!雨后的早晨,空气多么清新,太阳多么明亮,草更绿了,花也更红了。在阳光下,在微风里,那把大伞又变呀变,变成了一座漂亮的小凉亭。现在,有很多人常常到凉亭里休息。小鸟和鸟妈妈也在凉亭里筑起了它们的新窝。
着眼语文要素,落实角色表演
——《青蛙卖泥塘》课后反思
《青蛙卖泥塘》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童话类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前半部分结构相似,旨在让学生于识字朗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懂得美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做以下反思:
1.重视语言符号,归类随文识字。在语境中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归类轻声词,并读出其特点:了解“牌”字演变并读好一连串词语;归类形声字,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会归类,借此方法,认识更多的生字。
2.提供朗读方法指导朗读,以读贯穿整个课堂,从字到词,再到句子的朗读,让孩子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读句子,“读出心情”——读出青蛙卖泥塘迫切的心情;“读出语气”——读出老牛慢条斯理的语气;读出青蛙忙碌的画面——“读出画面”,将自身情感带入到故事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故事的有效领悟。
3.聚焦词句,落实语用。本节课还有一项教学目标是“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个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这一课中,学生先根据朗读方法“读出心情、读出语气、读出画面”;再梳理第一次卖泥塘的发展顺序,(青蛙吆喝谁来了,说不买,走了青蛙想的,做的)与之对比第二次卖泥塘的发展顺序,这样的故事情节称为反复。进而根据示意图,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敢于上台展示讲故事。
4.拓展阅读,能力提升。
以一篇通话故事《一片树叶变呀变》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从教材出发,拓展阅读,实现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一体化,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扶”的过多,“放”的不够,在引导孩子发现故事反复特点中,应再“放”一点,让孩子更充分的完成讲故事这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