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枣儿(第44~45课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
2.学会从对白和潜台词中分析人物形象。
3.注意本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
2.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积累 孙鸿,戏剧小品作家。2.我的检测(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翘(qiáo)首 踌躇(chóuchú) 咀嚼(jué) 囫囵吞枣(húlún)(2)填空。《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孙鸿。 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难】一、整体感知 拣枣——吃枣——忆枣——留枣二、人物分析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明确:①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②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明确: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①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②是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可爱又可怜) 5.你怎么看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课堂检测,学以致用】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详见“人物分析3、4”)2.老人给男孩讲了哪些故事? 答:摘枣尿脖子,枣娃尿枣树,吞枣生枣苗,枣儿吓鬼子,枣儿救人命。 3.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详见“人物分析2”)【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对内容的概述…… 2.对人物的认识……【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作业。 二课时【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简述故事情节。【合作探究,质疑解难】一、问题探究1.“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教材“思考探究一”) 明确:①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②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③作者借“枣儿”表达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浓浓亲情,反映了我国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教材“思考探究三”) 明确:①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②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二、主题归纳明确:全剧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三、语言品味1.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2.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3.迷路了吧?“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4.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5.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课堂检测,学以致用】阅读“回吧”至剧终,完成下列各题。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答: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说出“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的言外之意。 答: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3.“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4.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们? 答:①邀请他们参加一些活动,让他们不再孤单。②在节假日里,我们帮助他们做一些事。③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和帮助留守的老人小孩。④向那些常年在外的人发出“常回家看看”的倡议。【拓展延伸,博闻强技】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册本课你余下的作业。【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书网,积累知识。朗读剧本,理清脉络,分析人物。小组合作,代表发言。带着问题,深究剧本,认真作答。分组合作:一二大组,探究主题;三四大组,品味语言。结合选段,开动脑筋,思考题目,逐一解答。答案传阅,教师裁决。
教学补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