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短诗五首(第4~5课时)
【目的要求】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重点难点】
1.朗读这五首新诗,把握它们的主旨与情感。
2.通过分析这五首新诗的语言,来感受其中的意境、哲理。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积累:读读写写。漫漫 装饰 舵手 谎言2.我的检测:文学常识填空。(1)《月夜》是作者 沈尹默 是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2)《萧红墓畔口占》的作者 戴望舒 是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 望舒草 》《灾难的岁月》等。(3)《断章》的作者 卞之琳 是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鱼目集》《慰劳信集》等。(4)《风雨吟》的作者 芦荻 (原名陈培迪)是诗人,主要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5)《统一》的作者 聂鲁达 是智利诗人,其诗歌的主题是政治和 爱情 。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难】一、学习《月夜》1.了解写作背景。 明确:本诗写于1917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知识青年渴望独立与自由。2.朗读这首短诗。3.理解意象与主旨。 明确:诗人托物言志,以霜风、明月、顶高的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从而表现了“我”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二、学习《萧红墓畔口占》1.了解写作背景。 明确:本诗写于1944年。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中国正值抗日战争。2.朗读这首短诗。3.理解诗句含义。第一句:“六小时”“长途”说明时间长、路途远;“寂寞”写出诗人来此的心境和亡友晚年的境况。第二句:“红”写出亡友灿烂的生命和诗人庄严热烈的心情。第三句:“等待”是对抗战胜利的期盼。第四句:既写出了对亡友如今生活的向往,又表现了诗人安详与达观的心态。4.体会情感。 明确:因悼念而感到寂寞;面对险境的坚韧不屈;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镇静,坚守和自勉。【课堂检测,学以致用】1.《月夜》: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 答:“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我”处在寒风孤独中,却并不靠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 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2.《萧红墓畔口占》:“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我”等待的是什么? 答:①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②送花是寄托对萧红的深情悼念,送山茶花是赞美萧红像山茶花一样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韧不屈、执着奔放。【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学生概括这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题目。 二课时【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背诵《月夜》《萧红墓畔口占》。【合作探究,质疑解难】一、学习《断章》1.朗读这首短诗。 2.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明确: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3.理解诗歌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二、学习《风雨吟》1.了解写作背景。明确: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1.朗读这首短诗。 2.描绘诗歌画面。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小舟。“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3.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明确:“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明确:①第五句“忧”是诗人对不能把握人生方向的忧虑,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担忧。②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我”的人生坎坷与遭遇,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③表达诗人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决心,体现诗人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三、学习《统一》1.朗读这首短诗。2.理解诗句“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3.结合题目,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诗人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4.揭示诗歌的哲理。 明确: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实现单一的本质。【课堂检测,学以致用】1.谈谈你对《断章》这首诗意境的理解。 答:你看风景,你又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世间的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意义,体现了事物的相对性。2.《风雨吟》这首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我”的人生坎坷与遭遇,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3.《统一》这首新诗“新”在哪些方面? 答:①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②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拓展延伸,博闻强技】 阅读:欣赏广安诗人写的几首新诗。【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册本课你余下的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课前查阅,了解常识。结合诗作,开启思维;与人交流,形成共识。代表发言,教师作结。紧扣诗歌,正确解答;提交小组,评论得失。结合诗作,开启思维;与人交流,形成共识。代表发言,教师作结。紧扣诗歌,正确解答;提交小组,评论得失。
教学补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