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鱼我所欲也(第19~20课时)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积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动,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我的检测(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所恶(wù)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蹴(cù) 苟得(gǒu) 不屑(xiè)(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难】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二、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 要求: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进行。另外,小组合作归纳整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①通假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吗。【辟】同“避”,躲避。【乡】同“向”,先前、从前。【辩】同“辨”,辨别。②一词多义【与】同“欤”,吗;给。 【于】比;对于。【而】表承接;表转接;表修饰。 【为】为了;做(采用)。【得】同“德”,感激;得到,取得。③古今异义【加】<古>益处;<今>增加。【是】<古>这种;这样看来。<今>表判断,是。【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豆(钟)】<古>古代盛食物的容器(古代量器);<今>豆子(计时器具)。 2.全文翻译。 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并参考教辅资料,把课文翻译得“信、达、雅”。 展示:(幻灯片出示)【课堂检测,学以致用】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
①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从前)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2.翻译下列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总结提炼,知识升华】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课后训练,巩固拓展】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题目。 二课时【知识回顾,温故知新】1.口译第一段2.背诵第二段【合作探究,质疑解难】一、朗读课文,探究问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③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讲道理——先正面分析人能舍生取义的原因,后从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摆事实——先举正面例子证明“义”的存在,后举反面例子揭示“见义忘利”。说主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二、浏览课文,欣赏语言特色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课堂检测,学以致用】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B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B.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名词,生命)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2.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3.下面对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C.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4.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课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拓展延伸,博闻强技】 讨论:“选择”是人生的一大课题。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册本课你未做完的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书网,积累知识。朗读课文,正确流利。读记注释,以便运用。自行翻译,对照纠查。独立完成,同桌评改。结合文段,思考问题;讨论交流,组长陈述。自行完成,小组批改。教师点拨:答题思路。
教学补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