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8:2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第31~32课时)
【目的要求】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个人之情的。
2.梳理文章的论述结构,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思考本文对写作的启示。
【重点难点】
1.弄清本文的结构、论证方法。
2.谈谈本文对自己写作的启示。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积累 (作者简介见《中学语文教材全解》)2.我的检测(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惆怅(chàng) 渲染(xuàn) 夔门(kuí) 沁园春(qìn)真挚(zhì) 暮霭(ǎi) 柏树(bǎi) 颐和园(yí)(2)解释下列成语。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质疑解难】1.意境是什么?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第2段)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明确: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第5段总说,第6~8段分说)3.除意境外,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明确:意匠。(第10段)4.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5.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提出观点(第1段)→意境是什么(第2段)→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第3~4段)→怎么样才能获得意境(第5~10段)【课堂检测,学以致用】1.阅读下面一段话,从中提取两个对李可染评价的关键词。李可染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存在。关于李可染,世论已多。究竟该如何认识他,见解不一。梅墨生点评,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传统四大家相比,站在创新角度来看,李可染是当之无愧的创新派。但其仍有弊病,姜寿田指出,一味地求黑,李可染将山一律画成背影逆光,成为名副其实的“黑山白水”,实在也不是山水画的上乘境界。 答:创新、求黑(黑山白水)。2.分析下面这首送别诗和这幅山水画的意境:(1)《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匡庐图》(荆浩)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简述课文论述思路。【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册本课你做得来的题目。 二课时【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简述本文的内容结构。【合作探究,质疑解难】1.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明确:①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可使;没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审读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个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作简要说明。 明确:①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②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3.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明确:①举例论证,见第3、4、6、7、8、9段中。(第3段通过列举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或意境是情与景的结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对比论证,见第6、8段中。(第8段举五代画家荆浩画松树的正面事例和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反面事例,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的观点。)③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见第8、10段中。(第8段引用四川人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和“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的道理,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补充:用诗歌的意境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化专业为人们熟知的领域,通俗易懂,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同时,大量的引用,又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4.下面这些山水画的创作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教材“思考探究三”)(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明确:(1)写作应写熟悉的事物。只有熟悉,才会发现事物的特征;只有熟悉,才会融聚情感,写出真情。不熟悉的事物,自己都把握不准确,要想写出好的作品,是很难的。(2)写作要领会事物的精神实质。只有把握了精神实质,再加上写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佳作。把握不住精神实质,只是追求形似,这样写不出好的作品。(3)写作重在说真话,抒真情。如果对生活没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只说假话、套话,写出的文章会干瘪,无法打动人心。(4)写作贵在创新,有个性表达。一味模仿别人,重复别人的,拾人牙慧,这样的文章是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课堂检测,学以致用】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下列各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答:谈获得意境的方法。2.这部分从三个方面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答:①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②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③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3.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4.根据这部分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拓展延伸,博闻强技】 朗读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并分析其中的意境。【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册本课你余下的题目。【导学反思,自悟自励】 翻书上网,查找内容:作者介绍,字词解读。针对问题,研读文段;交流看法,提炼答案。勾画观点,理清结构。独立完成,小组评改。结合课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动脑动手,快速解答。同桌互评,教师指导。
教学补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