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同步测试: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台特玛湖干涸湖盆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湖盆沉积物疏松干燥,气候极端干旱,强风多沙,常年以偏东北风为主,集中在4—10月。S214省道穿越其中的现代湖区、湖底沙质荒漠区、湖底盐渍荒漠区、湖滨荒漠—绿洲过渡区及绿洲区等五类下垫面。路政部门曾建设了阻—固结合型防沙体系以减轻公路积沙危害,但该体系因风沙强烈而快速失效。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在公路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区段设计了阻—固—输结合型防沙体系(下图),有效减轻了公路积沙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穿越台特玛湖干涸湖盆的省道S214走向为( )
A.西南—东北 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 D.南北走向
2.推测S214省道风沙灾害最严重区段的下垫面类型是( )
A.绿洲区 B.湖底沙质荒漠区
C.湖底盐渍荒漠区 D.湖滨荒漠—绿洲过渡区
3.与阻—固结合型防沙体系相比,阻—固—输结合型防沙体系的显著优点是( )
A.投资更少 B.阻沙更多 C.取材更易 D.输沙更多
(2024上·吉林·高二校联考期末)不同的垄作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自然状态下,坡面土壤厚度减少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与顺坡垄作相比,横坡垄作( )
A.利于防洪排涝,作物品质更高 B.光照利用效率高,产品质量高
C.水土流失较轻,黑土肥力更高 D.便于机械化生产,生产成本低
(2023上·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底海草床、红树林、河口及滩涂的盐沼被认为是三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下表示意我国沿海部分省份2020年三大系统的固碳总量(单位:万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辽宁 山东 江苏 浙江 广东 海南
海草床 0.18 0.20 0.07 0.08 0.09 0.70
红树林 0 0 0 0.06 2.61 1.01
盐沼 0.94 4.46 6.62 5.71 0.10 0.02
6.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中( )
A.红树林的固碳能力最低 B.北方沿海盐沼固碳速率最快
C.南方各省均以红树林固碳为主 D.盐沼是沿海主要固碳系统
7.在“蓝碳”研究中,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GPS可以定位并测算红树林的面积变化情况
B.可用GIS搜集、传输海草床分布及面积信息
C.RS可搜集沿海各省份盐沼面积的变化数据
D.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滨海湿地“蓝碳”制图及总量核算
(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在沙漠治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平台测量、判断风沙运动规律,计算迎风坡种植植被的最佳位置,借助风力和迎风坡植被覆盖,可形成削峰填谷的效果,使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图1示意库布齐沙漠的位置,图2示意该地某沙丘连续三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库布齐沙漠沙丘流动性较强的季节及其影响因素是( )
A.春季—天气、植被 B.夏季—降水、植被
C.秋季—光照、土壤 D.冬季—气温、土壤
9.图中m年、n年对应的年份分别是( )
A.2004年、2003年 B.2003年、2004年
C.2006年、2007年 D.2007年、2006年
10.图中植被( )
A.以乔木为主 B.以灌木为主
C.以藤本植物为主 D.以草本植物为主
(2023上·重庆·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某中学老师暑假期间,由北京出发,沿京新高速自驾前往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抵达乌鲁木齐(44°N,88°E)时正值日落,此时手表上显示21:50。次日游玩时,在新疆天山脚下一处地势相对平缓的荒漠草原,发现其间有斑块状盐碱地分布于其中地势浅洼处(斑块状盐碱地缺乏植被,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抵达乌鲁木齐当日,当地昼长约为( )
A.14 小时20分钟 B.14小时40分钟
C.15小时20分钟 D.15小时40分钟
12.由北京向西至新疆依次出现不同自然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13.天山脚下荒漠草原中出现斑块状盐碱地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岩性 D.地貌
(2023上·河北衡水·高三衡水市第二中学校考期中)北京市在对门头沟区青白口湿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在河底铺设鹅卵石,保留河流转弯处凹岸的深潭,在深潭之间过渡段创建河流浅滩,形成深潭与浅滩平缓交错的水域生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河底铺设鹅卵石的目的是( )
A.防御洪涝灾害 B.减少地表径流下渗
C.提供生物生存空间 D.减轻水流冲刷河床
15.创建深潭与浅滩平缓交错的水域生境的主要作用是( )
A.方便鱼类洄游 B.提高生物多样性
C.减轻泥沙淤积 D.修复塑造河形
二、综合题
16.(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
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峡水库建成前后,宜昌与汉口两水文站测得悬沙平均粒径发生了变化,宜昌站变 ,汉口站变 ,分析成因 。
(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
(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
17.(2023上·山西吕梁·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峻、气候寒冷,发育有大面积的高寒荒漠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近年来,西藏高寒荒漠区生态环境退化明显。下图为西藏高寒荒漠区地理位置。
(1)简析西藏高寒荒漠区的形成原因。
(2)指出西藏高寒荒漠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表现。
(3)请你为治理西藏高寒荒漠区生态环境献计献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同步测试: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台特玛湖干涸湖盆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湖盆沉积物疏松干燥,气候极端干旱,强风多沙,常年以偏东北风为主,集中在4—10月。S214省道穿越其中的现代湖区、湖底沙质荒漠区、湖底盐渍荒漠区、湖滨荒漠—绿洲过渡区及绿洲区等五类下垫面。路政部门曾建设了阻—固结合型防沙体系以减轻公路积沙危害,但该体系因风沙强烈而快速失效。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在公路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区段设计了阻—固—输结合型防沙体系(下图),有效减轻了公路积沙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穿越台特玛湖干涸湖盆的省道S214走向为( )
A.西南—东北 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 D.南北走向
2.推测S214省道风沙灾害最严重区段的下垫面类型是( )
A.绿洲区 B.湖底沙质荒漠区
C.湖底盐渍荒漠区 D.湖滨荒漠—绿洲过渡区
3.与阻—固结合型防沙体系相比,阻—固—输结合型防沙体系的显著优点是( )
A.投资更少 B.阻沙更多 C.取材更易 D.输沙更多
【答案】1.C 2.B 3.D
【解析】1.结合所学风沙地貌知识可知,阻—固—输结合型防沙体系主体应位于上风向,材料提示该地常年以偏东北风为主,因此阻沙带、固沙带应位于公路东北侧,才能起到较好的防沙效果(关键点),故S214省道为西北—东南走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绿洲区及湖滨荒漠—绿洲过渡区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不易起沙,A、D错误;湖底盐渍荒漠区沉积物含盐量高,沙粒整体质量大,且可能存在胶化板结现象,较单纯沙质下垫面而言起沙困难,C错误;湖底沙质荒漠区沉积物疏松干燥,在强劲东北风影响下最易起沙,产生风沙灾害,B正确,故选B。
3.由材料可知,阻—固—输结合型防沙体系比阻—固结合型防沙体系多了“输”的部分,地表较平整的输沙带对风沙的阻力小,能增强风沙运移强度,减少风沙在公路附近的沉积,与阻沙无关,B错误,D正确;依据阻—固—输结合型防沙体系示意图,结合当地环境可推测两者的阻、固设施材料应相似甚至相同,而后者比前者多了“输沙带”,其投资应更多,A、C错误,故选D。
【点睛】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大摩擦力,削减风力,减少风力侵蚀,风沙流动;截留水分,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
(2024上·吉林·高二校联考期末)不同的垄作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自然状态下,坡面土壤厚度减少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与顺坡垄作相比,横坡垄作( )
A.利于防洪排涝,作物品质更高 B.光照利用效率高,产品质量高
C.水土流失较轻,黑土肥力更高 D.便于机械化生产,生产成本低
【答案】4.B 5.C
【解析】4.根据所学可知,坡面土壤厚度与土壤的侵蚀量有关,因此自然状态下,以我国为例,坡面土壤厚度减少最快的季节应是降水较多的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由图可知,横坡垄作的水土流失较轻,土壤营养物质更丰富,C正确;顺坡垄的走向与坡向一致,更利于防洪排涝,A错误;顺坡垄种植方式下,坡面与太阳光之间的夹角较大,更利于采光,B错误;机械化耕作主要受地形的影响,与起垄方式关系不大,一般情况下,横坡垄作地区的地势起伏大于顺坡垄作地区,更不利于机械化生产,D错误。故选C。
【点睛】顺坡垄作又叫顺坡种植,指垄的方向和坡向平行的种植方式。顺坡垄作的优点:1.种植比较省力;2.有利于排水;3.有利于通风透光。顺坡垄作的缺点:加剧水土流失,不利于水土保持,顺坡垄作的垄沟,汇流作用明显,增大了坡面的水流速度,对坡面侵蚀能力加强,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023上·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底海草床、红树林、河口及滩涂的盐沼被认为是三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下表示意我国沿海部分省份2020年三大系统的固碳总量(单位:万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辽宁 山东 江苏 浙江 广东 海南
海草床 0.18 0.20 0.07 0.08 0.09 0.70
红树林 0 0 0 0.06 2.61 1.01
盐沼 0.94 4.46 6.62 5.71 0.10 0.02
6.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中( )
A.红树林的固碳能力最低 B.北方沿海盐沼固碳速率最快
C.南方各省均以红树林固碳为主 D.盐沼是沿海主要固碳系统
7.在“蓝碳”研究中,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GPS可以定位并测算红树林的面积变化情况
B.可用GIS搜集、传输海草床分布及面积信息
C.RS可搜集沿海各省份盐沼面积的变化数据
D.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滨海湿地“蓝碳”制图及总量核算
【答案】6.D 7.C
【解析】6.由图中数据可知,红树林的固碳能力因地而异(如在海南,其固碳总量超过盐沼和海草床;在浙江其固碳总量与海草床相差很小等),A错误;图中只是固碳量的比较,并不能得出固碳速率的快慢,B错误;红树林在浙江固碳量为0.06万吨,远小于盐沼固碳量5.71万吨,所以南方各省并非均以红树林固碳为主,C错误;从沿海省份生态固碳量来看,盐沼固碳方式占比最大,以盐沼固碳方式为主,D正确。故选D。
7.GPS是美国的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进行滨海湿地蓝碳制图及总量核算,A错误;GIS主要是分析功能,不能有效搜集海草床的分布及面积信息;RS是遥感技术,可以搜集我国沿海各省份盐沼湿地面积变化数据,C正确,B错误;BDS指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测算红树林的面积变化情况,D错误。故选C。
【点睛】海洋是固定碳、储存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
(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在沙漠治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平台测量、判断风沙运动规律,计算迎风坡种植植被的最佳位置,借助风力和迎风坡植被覆盖,可形成削峰填谷的效果,使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图1示意库布齐沙漠的位置,图2示意该地某沙丘连续三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库布齐沙漠沙丘流动性较强的季节及其影响因素是( )
A.春季—天气、植被 B.夏季—降水、植被
C.秋季—光照、土壤 D.冬季—气温、土壤
9.图中m年、n年对应的年份分别是( )
A.2004年、2003年 B.2003年、2004年
C.2006年、2007年 D.2007年、2006年
10.图中植被( )
A.以乔木为主 B.以灌木为主
C.以藤本植物为主 D.以草本植物为主
【答案】8.A 9.C 10.B
【解析】8.库布齐沙漠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多大风天气,气候干燥,多风沙,同时植被稀疏,对风沙的阻挡作用弱,因此沙丘的流动性最强,故选A。
9. 在流动沙丘迎风坡种植植被,坡顶会被大风逐渐削平。图示沙丘在2005年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因此m年、n年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故选C。
10.乔木的耗水量大,不适合做主要治沙植物;灌木的耗水量适中,且利于防风固沙,适合做治沙植物;藤本植物的茎干细长,自身不能直立生长,必须依附他物向上攀缘,不适合做治沙植物;草本植物的主根系浅,植株较矮小,不适合做主要治沙植物。故选B。
【点睛】流动沙丘是根据沙丘移动性划分的沙丘类型之一。流动沙丘在沙漠区分布很广。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一带。
(2023上·重庆·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某中学老师暑假期间,由北京出发,沿京新高速自驾前往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抵达乌鲁木齐(44°N,88°E)时正值日落,此时手表上显示21:50。次日游玩时,在新疆天山脚下一处地势相对平缓的荒漠草原,发现其间有斑块状盐碱地分布于其中地势浅洼处(斑块状盐碱地缺乏植被,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抵达乌鲁木齐当日,当地昼长约为( )
A.14 小时20分钟 B.14小时40分钟
C.15小时20分钟 D.15小时40分钟
12.由北京向西至新疆依次出现不同自然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13.天山脚下荒漠草原中出现斑块状盐碱地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岩性 D.地貌
【答案】11.C 12.B 13.D
【分析】本组选择题以某中学老师由北京出发自驾前往新疆旅游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1.根据所学知识,该老师手表显示的时间为北京时间,由材料可知,乌鲁木齐的日落时间为北京时间21:50,而乌鲁木齐经度为88°E,与120°E相差32°,时间相差了2小时8分钟,经过计算得到,乌鲁木齐日落的地方时为19:42,利用公式日落时间=12+昼长/2,得到乌鲁木齐的昼长为15小时24分钟,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由材料可知,该老师暑北京出发前往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这种景观更替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更替,根据所学知识,这种更替主要是由于降水差异导致,降水相对丰富的东部形成森林,向西降水渐少,植被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因此产生这种差异的基础是水分,所以B项正确;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虽然气温、土壤、地形也有差异,但不是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景观产生差异的基础,因此ACD错误。故选B。
13.由材料可知,天山脚下荒漠草原中出现斑块状盐碱地主要分布于地势浅洼处,根据所学知识,地势低洼地区的地下水水位高,且洼地排水不畅,当洼地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在此处形成盐碱地,因此天山脚下荒漠草原中出现斑块状盐碱地的主导因素为地貌,所以D项正确;地势低洼处与其他区域在热量、水分及岩性方面的差异较小,斑块状盐碱地出现在地势低洼处,说明热量、水分及岩性不是造成天山脚下荒漠草原中出现斑块状盐碱地的主导因素,因此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土地盐碱化的成因:①自然原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2023上·河北衡水·高三衡水市第二中学校考期中)北京市在对门头沟区青白口湿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在河底铺设鹅卵石,保留河流转弯处凹岸的深潭,在深潭之间过渡段创建河流浅滩,形成深潭与浅滩平缓交错的水域生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河底铺设鹅卵石的目的是( )
A.防御洪涝灾害 B.减少地表径流下渗
C.提供生物生存空间 D.减轻水流冲刷河床
15.创建深潭与浅滩平缓交错的水域生境的主要作用是( )
A.方便鱼类洄游 B.提高生物多样性
C.减轻泥沙淤积 D.修复塑造河形
【答案】14.C 15.B
【解析】1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底铺设鹅卵石,是为了改善水生环境,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生存空间,C正确。在河底铺设鹅卵石对防御洪涝灾害、减少地表径流下渗、减轻水流冲刷河床作用不大,ABD错误。故选C。
15.结合材料信息“保留河流转弯处凹岸的深潭,在深潭之间过渡段创建河流浅滩,形成深潭与浅滩平缓交错的水域生境”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做法营造了多种水生环境,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为栖息此处的动物提供充足的食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更好的条件,B正确。该做法对鱼类洄游影响较小,A错误。因深潭与浅滩平缓交错,减弱河流流速,有利于泥沙淤积,C错误。该做法对修复塑造河形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湿地的作用有: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洪量控制洪水、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和提供可利用的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二、综合题
16.(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
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峡水库建成前后,宜昌与汉口两水文站测得悬沙平均粒径发生了变化,宜昌站变 ,汉口站变 ,分析成因 。
(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
(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
【答案】(1) 细 粗
宜昌站位于三峡大坝坝前,颗粒大的在水库内沉积(或被大坝拦截),使得坝前的宜昌站悬浮的泥沙粒径变细;汉口站平均流速增大,携带能力增强,悬沙平均粒径增粗。
(2)
甲地该年梅雨季(节)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水库汛期下游径流量减少,甲地径流量(减)少,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3)引水灌溉;开挖沟渠排水;人工降雨、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建大棚。
【分析】本题以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以及河口水盐变化为材料,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以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峡水库建成前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08,建成后为0.004,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小(细);三峡水库建成前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10,建成后为0.013,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粗)。
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宜昌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近,三峡大坝建成之后,颗粒大的悬沙被大坝拦蓄下来,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减小;汉口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远,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河流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变强,颗粒较大的泥沙被搬运到汉口站,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6月份梅雨季节结束,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碱化加剧;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之后,下游径流量减小,河流入海口处海水入侵,带来大量盐分,盐碱化加剧。
(3)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引水灌溉,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淋洗下去;开挖沟渠排水,促进土壤盐分的排出;雨季人工降雨,增强土壤淋溶作用等。
【点睛】
17.(2023上·山西吕梁·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峻、气候寒冷,发育有大面积的高寒荒漠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近年来,西藏高寒荒漠区生态环境退化明显。下图为西藏高寒荒漠区地理位置。
(1)简析西藏高寒荒漠区的形成原因。
(2)指出西藏高寒荒漠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表现。
(3)请你为治理西藏高寒荒漠区生态环境献计献策。
【答案】(1)海拔高,热量不足,植被生长受限,地表多为荒漠;深居内陆,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地处西藏西北部高原,风力强劲,风沙天气导致地表生物生存困难;白天太阳辐射强,冻融现象频繁等。
(2)土地沙化面积扩大;地表生物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湖泊、河流萎缩,水资源减少等。
(3)培育种植适应耐寒耐旱的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修建护坡、固沙网等,通过工程措施构筑防沙体系;政府指导当地合理放牧等农事生产活动,提高土地生产力;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因缺水而沙化等。
【分析】本题以西藏高寒荒漠区为材料,涉及高寒荒漠的成因分析、高寒荒漠区退化的表现以及该地的生态保护措施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植被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而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加上深居内陆,且海拔高,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故水热条件差,导致植被生长受限,地表多为荒漠;除此外,风力大小也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地处西藏西北部高原,风力强劲,风沙天气导致地表生物生存困难;该地海拔高,白天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冻融现象频繁,也会导致植被难以存活,形成荒漠景观。
(2)西藏高寒荒漠区随着近几年气候变迁、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随着草地覆盖率下降、地表生物量减少,土壤肥力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随着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地表湖泊、河流萎缩,水资源减少。
(3)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首先要提高植被覆盖率,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应当培育种植适应耐寒耐旱的植物,利用生物改善高寒荒漠区的生态;当地风沙灾害较为频繁,可通过一定的治沙措施,如修建护坡、固沙网等,通过工程措施构筑防沙体系,减缓风沙灾害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当地还会出现土地退化的情况,故政府应指导当地合理放牧等农事生产活动,提高土地生产力;当地还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地应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因缺水而沙化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