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 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2.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近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提出一系列低碳建设发展指标,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目前,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等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该生态城从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交通、零碳试点示范等五方面全面展示低碳城市的建设成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中新天津生态城可开发的低碳能源有( )
①水能资源②生物能资源③太阳能资源④风能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目前,该生态城内不断完善绿色交通体系,支撑起绿色交通体系的出行方式有( )
①轨道交通②航空运输③新能源公交④河流运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2上·北京·高一北京二中校考阶段练习)北京丰台站是融合了铁路、地铁、公交、市政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大型现代化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举措有效减少碳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丰台站的建成运营可以( )
①满足全部运输需求 ②优化交通运输布局
③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④增加交通运输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丰台站的建设措施中可有效减少碳排放的有( )
①建设多层立体车场 ②采用保温隔热的新型膜结构
③建设阳光导入系统 ④采用新型材料,节省钢材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3上·山西·高一校联考期中)“双碳”目标即中国明确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如图示意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及气温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
A.二氧化碳含量持续上升,气温波动上升 B.二氧化碳含量波动起伏,气温持续上升
C.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趋势,气温波动无序 D.二氧化碳含量直线上升,气温缓慢上升
8.下列行为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的是( )
A.使用冰箱、空调 B.倡导自驾出行 C.推广清洁能源 D.购买绿色食品
(2023下·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2022年6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农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左右。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强度( )
A.空间分布不均衡 B.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C.东部大于中西部 D.与碳排放总量大致呈负相关
10.2015年西藏、青海碳排放强度较大,与其关联性最大的是( )
A.水资源较匮乏 B.人口稀疏 C.农业生产结构 D.惠农政策
11.践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合理举措是( )
A.加大农业生产物资投入 B.禁止青藏地区发展畜牧业
C.实施无差异的减排措施 D.推广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
(2023下·重庆万州·高二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被沉积在海底不再进入碳循环,这一过程称之为生物泵。如果生物泵的摧毁,会影响海洋的碳循环。研究地质时期海洋生物泵的演变,对理解现代海洋碳循环的过程和机制有重要启示意义。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生物泵的过程是( )
A.无机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物理沉降
B.物理沉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碳
C.浮游植物—无机碳——浮游动物——物理沉降
D.无机碳——物理沉降——浮游动物——浮游植物
13.生物泵的作用体现在( )
A.减轻温室效应 B.促进碳氧平衡 C.促进煤炭形成 D.减小臭氧空洞
(2023下·江苏苏州·高二统考期末)“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光伏发电系统生命周期中,一方面产生碳排放,另一方面又实现了碳减排和碳吸收,从而达到“碳中和”。图左示意光伏发电系统“碳中和”实现过程,图右为青海共和县光伏发电场景,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地区中,光伏发电系统自身实现“碳中和”所需时间最短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江南丘陵
15.光伏板下草类生长茂盛的主要原因是( )
A.吸收阳光,光合作用增强 B.阻挡风沙,土层厚度增大
C.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 D.热量集聚,地表温度增高
二、综合题
16.(2023上·河北邢台·高二宁晋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服务可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江源冰川服务总价值为421.51亿元,直接经济价值的供给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20.64%。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冰川储量的变化图。
(1)指出三江源冰川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2)说明三江源冰川储量的变化及原因。
(3)评价三江源冰川储量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17.(2023上·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存场所,土壤有机碳周转取决于其形成量和分解量的相对大小。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湿地对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调查研究表明,位于弱水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8.34克/千克,三江平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6-184克/千克。湿地的过度开发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形成。1990年后,中国开始实施湿地保护行动,国家在三江平原、弱水中游(河西走廊中段)等地区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湿工程。
(1)与弱水中游相比,试从气候角度分析三江平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2)随着退耕还湿工程实施,推测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3)分析我国三江平原退耕还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 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2.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C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错误;2005—2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持续升高,B错误;2005—2012年上海增幅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确。故选D。
2.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①正确;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碳排放强度取决于:1,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化石能源的结构;3,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4,能源强度。强度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近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提出一系列低碳建设发展指标,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目前,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等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该生态城从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交通、零碳试点示范等五方面全面展示低碳城市的建设成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中新天津生态城可开发的低碳能源有( )
①水能资源②生物能资源③太阳能资源④风能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目前,该生态城内不断完善绿色交通体系,支撑起绿色交通体系的出行方式有( )
①轨道交通②航空运输③新能源公交④河流运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B 4.C
【解析】3.由所学知识可知,化石能源生产大量的温室气体,属于高碳能源,新能源及水能则属于低碳能源。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河流落差小,水能资源比较短缺,①错误;是重要的农业区,拥有秸秆等丰富的生物能资源,②正确;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季短旱季长,太阳能资源丰富,③正确;位于渤海之滨,受冬夏季风影响大,海洋摩擦力小,风能资源丰富,④正确。由此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依据主要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分析,轨道交通主要为城市地铁,运输量大污染小,为绿色出行方式,①正确;航空运输适合长距离运输,不适宜作为城市范围内的出行方式,②错误;新能源公交以无污染的电力为能源,属于低碳运输方式,③正确;河流运输多采用燃油船只,且该城市不可能以河流运输为居民出行方式,④错误。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碳减排,顾名思义,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减少,从而缓解人类的气候危机。
(2022上·北京·高一北京二中校考阶段练习)北京丰台站是融合了铁路、地铁、公交、市政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大型现代化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举措有效减少碳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丰台站的建成运营可以( )
①满足全部运输需求 ②优化交通运输布局
③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④增加交通运输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丰台站的建设措施中可有效减少碳排放的有( )
①建设多层立体车场 ②采用保温隔热的新型膜结构
③建设阳光导入系统 ④采用新型材料,节省钢材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5.B 6.C
【解析】5.由材料“融合了铁路、地铁、公交、市政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大型现代化交通枢纽”可知,丰台站优化交通运输布局,②正确;减少运输中转的时间消耗,提升交通运输效率,③正确,B正确;丰台站不可能满足水运、航空的运输需求,即不可能满足全部运输需求,①错误;只是“融合了铁路、地铁、公交”并没有增加交通运输方式,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6.建设多层立体车场,解决的是停车问题,与减少碳排放无关,①错误;采用保温隔热的新型膜结构和建设阳光导入系统,可以节约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②③正确;采用新型材料,节省钢材量,就能够节省炼钢所需要的化石能源进而实现了碳减排,④正确。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碳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措施之一。 碳减排的目的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碳减排的方法包括: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工业和生产过程、发展低碳出行方式。
(2023上·山西·高一校联考期中)“双碳”目标即中国明确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如图示意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及气温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
A.二氧化碳含量持续上升,气温波动上升 B.二氧化碳含量波动起伏,气温持续上升
C.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趋势,气温波动无序 D.二氧化碳含量直线上升,气温缓慢上升
8.下列行为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的是( )
A.使用冰箱、空调 B.倡导自驾出行 C.推广清洁能源 D.购买绿色食品
【答案】7.A 8.C
【解析】7.读图可知,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持续上升的,但前期较慢,后期较快,气温不是直线上升的,气温则是波动上升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使用冰箱、空调会加大能源的消耗,不利于“双碳”目标实现,A错误;倡导自驾出行,会增加车辆通行数量,加大能源的消耗,不利于“双碳”目标实现,应倡导公共出行,B错误;推广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利于“双碳”目标实现,C正确;购买绿色食品与碳排放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绿色出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
(2023下·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2022年6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农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左右。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强度( )
A.空间分布不均衡 B.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C.东部大于中西部 D.与碳排放总量大致呈负相关
10.2015年西藏、青海碳排放强度较大,与其关联性最大的是( )
A.水资源较匮乏 B.人口稀疏 C.农业生产结构 D.惠农政策
11.践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合理举措是( )
A.加大农业生产物资投入 B.禁止青藏地区发展畜牧业
C.实施无差异的减排措施 D.推广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
【答案】9.A 10.C 11.D
【解析】9.据图分析可知,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强度数值大部分在0.5左右,整体上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空间分布不均衡,A正确,C错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大致呈负相关,与碳排放总量的相关性不显著,BD错误。故选A。
10.西藏和青海位于青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且这2个省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气候条件恶劣,农业产出低,导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大。综上所述,2015年西藏、青海碳排放强度较大,与其关联性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结构,而与水资源匮乏、人口稀疏、惠农政策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水肥一体化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以及肥料的利用更加高效,既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又可以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应该根据各省(区、市)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减排措施,C错误,D正确;加大农业生产物资投入,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大,A错误;应该推动青藏地区畜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而不是禁止该地区发展畜牧业,B错误。故选D。
【点睛】减排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进行能源转型,将产生直接排放的设备装置更换为零碳或低碳设备;二是减少用能活动来减排。
(2023下·重庆万州·高二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被沉积在海底不再进入碳循环,这一过程称之为生物泵。如果生物泵的摧毁,会影响海洋的碳循环。研究地质时期海洋生物泵的演变,对理解现代海洋碳循环的过程和机制有重要启示意义。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生物泵的过程是( )
A.无机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物理沉降
B.物理沉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碳
C.浮游植物—无机碳——浮游动物——物理沉降
D.无机碳——物理沉降——浮游动物——浮游植物
13.生物泵的作用体现在( )
A.减轻温室效应 B.促进碳氧平衡 C.促进煤炭形成 D.减小臭氧空洞
【答案】12.A 13.A
【解析】12.生物泵的主要过程是无机碳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开始,沿食物链从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逐级向高营养级(浮游动物)传递有机碳,并产生 POC 沉降,进一步将一部分碳长期封存到海洋中。 因此生物泵的过程是无机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物理沉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生物泵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被沉积在海底不再进入碳循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A正确;生物泵只是将二氧化碳固定在了海底,并没有促进碳氧平衡和煤炭形成,BC错误;臭氧空洞主要与氟氯烃等化合物的排放有关,与二氧化碳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加剧气候变暖。
(2023下·江苏苏州·高二统考期末)“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光伏发电系统生命周期中,一方面产生碳排放,另一方面又实现了碳减排和碳吸收,从而达到“碳中和”。图左示意光伏发电系统“碳中和”实现过程,图右为青海共和县光伏发电场景,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地区中,光伏发电系统自身实现“碳中和”所需时间最短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江南丘陵
15.光伏板下草类生长茂盛的主要原因是( )
A.吸收阳光,光合作用增强 B.阻挡风沙,土层厚度增大
C.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 D.热量集聚,地表温度增高
【答案】14.A 15.C
【解析】14.根据材料和右图可知,在光伏发电系统生命周期中,一方面因设备建造和电站建设产生碳排放,另一方面又通过清洁能源生产和光伏场植被固碳实现碳减排和碳吸收,从而相互抵消,达到“碳中和”。光伏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固碳作用不明显。四个地区中,柴达木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故光伏发电效率高,清洁能源生产量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抵消因设备制造和电站建设产生的碳排放,光伏发电系统自身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最短,A正确;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光伏发电效率低于柴达木盆地,光伏发电系统自身实现“碳中和”所需时间较长,BCD错误。故选A。
15.光伏板可以阻挡太阳辐射,降低板下气温,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利于草类生长,C正确,D错误;板下太阳辐射较弱,不利于光合作用,A错误;阻挡风沙,土层厚度增大不是草类生长茂盛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C。
【点睛】光伏发电的优缺点: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新型电源,具有永久性、清洁性和灵活性三大优点。缺点是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大、转换效率低、间歇性工作、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大等。
二、综合题
16.(2023上·河北邢台·高二宁晋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服务可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江源冰川服务总价值为421.51亿元,直接经济价值的供给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20.64%。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冰川储量的变化图。
(1)指出三江源冰川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2)说明三江源冰川储量的变化及原因。
(3)评价三江源冰川储量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供给服务包括淡水资源、水力发电;调节服务包括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文化服务包括美学欣赏、科学研究。
(2)变化:冰川储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增加;人类活动干扰增强,加剧了冰川融化。
(3)有利影响:短期内增加流域内径流量,增加流域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得到改善。不利影响:长期来看,冰川的萎缩会导致该地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地区冰川储量变化图为材料,涉及冰川生态功能、冰川储量变化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的供给服务主要是能够提供淡水资源,能够利用水力发电;冰川的调节服务主要是可以调节气候,能够调节径流量;文化服务主要是能够提供科学研究服务,能够提供美学欣赏和旅游服务等。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不同面积等级的冰川都呈现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冰川面积减小;人类活动对冰川的干扰增强,加剧了冰川的融化等。
(3)三江源冰川储量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短时间内能够增加融水量,流域内径流量增加,能够增加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三江源冰川储量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长期来看,冰川储量减少,会导致当地的水资源短缺,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等。
17.(2023上·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存场所,土壤有机碳周转取决于其形成量和分解量的相对大小。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湿地对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调查研究表明,位于弱水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8.34克/千克,三江平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6-184克/千克。湿地的过度开发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形成。1990年后,中国开始实施湿地保护行动,国家在三江平原、弱水中游(河西走廊中段)等地区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湿工程。
(1)与弱水中游相比,试从气候角度分析三江平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2)随着退耕还湿工程实施,推测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3)分析我国三江平原退耕还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物量多,通过输入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三江平原湿地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降水多,土壤含水量高,有机物不易分解,形成大量积累。
(2)变化特点:增加。理由:随着退耕还湿工程实施,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水位上升(水分增加),土壤中有机碳不易于被微生物分解,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随着水分的增加,生物量会随之增加,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增加。
(3)退耕还湿会增加有机碳的积累,减少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分析】本题以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等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三江平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变化特点,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故应从气温、降水着手分析。对比弱水中游,三江平原湿地的优势是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有机质来源丰富;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小,利于有机质积累。由此可得出: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物量多,通过输入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三江平原湿地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再由材料“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可推测出,三江平原湿地降水多,土壤含水量高,有积物不易分解,形成大量积累。
(2)由材料“湿地的过度开发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可知,湿地开垦造成有机碳含量降低,故随着退耕还湿工程实施,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理由如下:湿地的恢复使生物栖息地得到恢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植被的增加,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河流流量变得平稳,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故随着退耕还湿工程实施,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水位上升(水分增加),土壤中有机碳不易于被微生物分解,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随着水分的增加,生物量会随之增加,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增加。
(3)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CO2对地球热量平衡有重要作用。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如人口过快增长、土地利用变化、化石燃料燃烧等,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明显升高。CO2浓度的升高,会造成全球变暖。土壤既可以通过土壤呼吸充当大气CO2的“源”,也可以通过有机碳的净积累成为CO2的“汇”,“源”或“汇”状态取决于碳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比例。由上题结论可知,退耕还湿会增加有机碳的积累,故减少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