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2人口迁移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山东·一模)随着我国产业和人口进入新的重构阶段,人口回流成为新常态,其中县城和乡镇是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目的地,主要以“创业回流”“购房回流”类型为主。近年来,武汉市周边市、县人口回流现象明显。下图示意武汉市与周边市、县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县城和乡镇是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是因为县城和乡镇( )
①就业机会多 ②基础设施完善 ③生活成本低 ④行业门槛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图示区域出现人口回流,其最可能先大规模回流至( )
A.汉川 B.黄冈 C.潜江 D.武汉
3.人口回流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是( )
A.缓解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 B.缓解武汉劳动力不足问题
C.有利于县城产业结构调整 D.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差距
(2024·黑龙江·一模)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人口大量向外迁移,其中绝大部分迁往欧洲西部。专家预测,战争结束后,很多难民将不会回迁,战争对乌克兰人口的影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俄乌战争首先改变乌克兰人口的( )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 C.民族结构 D.空间分布
5.很多战争难民战后不会回迁,可能是因为乌克兰与欧洲西部( )
A.交通联系不便 B.文化背景相似 C.经济差异显著 D.移民政策不同
(2024下·高一课时练习)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具有次序性,总体上定居意愿在长居意愿的基础上产生,落户意愿在定居意愿的基础上产生,层层递进;但一线城市定居意愿和落户意愿的梯次关系不确定。图1示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梯次关系与决定机制,图2示意我国部分不同等级城市居留意愿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长居意愿指在流入地继续居留至少5年的意愿;定居意愿指在流入地购房定居的意愿;落户意愿指愿意把户口迁入流入地的意愿。
6.影响暂居意愿向长居意愿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
①社会融合②经济收入③家庭随迁④城市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研究表明,一线城市定居意愿和落户意愿的梯次关系不确定,图中直辖市落户意愿率高于定居意愿率说明( )
①高昂的定居成本影响定居意愿②公共资源(如子女教育)影响定居意愿
③高昂的定居成本影响落户意愿④公共资源(如子女教育)影响落户意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4下·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地区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贫乏 B.滩涂广布 C.赤潮多发 D.地震多发
9.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其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河湖分布 C.经济格局 D.国家政策
10.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B.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C.实施移民搬迁,分散大城市职能 D.完善交通网络,便于人口流动
(2024·江苏·二模)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方式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跨省 0.39 0.42 0.38 0.36 0.36 0.36 0.36 0.37
省内跨市 0.29 0.27 0.30 0.31 0.30 0.30 0.29 0.28
市内跨县 0.32 0.31 0.32 0.33 0.34 0.34 0.35 0.35
11.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12.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 )
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②鼓励返乡创业
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④放宽落户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开始涌现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庞大外来人口群体,从而造成部分地区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倒挂”现象。下表示意我国某市2011 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常住人口(万人) 517.3 550.6 586.1 639.5 717.0 786.6 822.5 829.2 834.3
户籍人口(万人) 325.1 328.2 332.5 337.6 341.8 344.7 348.9 351.4 354.6
13.该市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时间是( )
A.2011年 B.2013年 C.2015年 D.2017年
14.该市“人口倒挂”是由于( )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②户籍人口增长快③落户门槛高④生育政策调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人口倒挂现象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环境承载力增大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人口老龄化加剧 D.高新技术加快发展
二、综合题
16.(2024·上海·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在实现了“搬得出”之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近年来,青海省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发展思路,在尖扎县城附近,依黄河建“德吉村”新村,集中易地搬迁了附近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藏族群众近千人。随着整体搬迁的推进,很多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流。下图为尖扎县位置图。
(1)结合图分析青海省人口分布特征。
(2)试从劳动力角度,说明浅脑山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3)指出政府针对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所做的主要工作。
(4)简述村民回流对德吉村的积极影响。
17.(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天韩国人移居地。望京地处北京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5千米,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0千米。2000年前,望京缺乏大型商业设施,交通不便。随着城市的发展,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下图示意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指出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
(2)简述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的原因。
(3)与西欧相比,分析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2人口迁移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山东·一模)随着我国产业和人口进入新的重构阶段,人口回流成为新常态,其中县城和乡镇是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目的地,主要以“创业回流”“购房回流”类型为主。近年来,武汉市周边市、县人口回流现象明显。下图示意武汉市与周边市、县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县城和乡镇是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是因为县城和乡镇( )
①就业机会多 ②基础设施完善 ③生活成本低 ④行业门槛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图示区域出现人口回流,其最可能先大规模回流至( )
A.汉川 B.黄冈 C.潜江 D.武汉
3.人口回流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是( )
A.缓解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 B.缓解武汉劳动力不足问题
C.有利于县城产业结构调整 D.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差距
【答案】1.D 2.A 3.C
【解析】1.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导致部分人口回流至生活成本更低的县城和乡镇,③正确;回流至县城和乡镇的人口多为学历水平较低、专业技能不足的人群,这部分人通过“创业回流”的方式在行业门槛较低的县城和乡镇进行创业,能更好地提高经济收入,④正确;与县城和乡镇相比,城市基础设施更完善、就业机会更多,①②错误。所以选D。
2.由“武汉市周边市、县人口回流现象明显”可知,回流的人口主要来自武汉市,故武汉市为主要人口流出地,相较于黄冈、潜江等,汉川作为县级市,生活成本低,且距离武汉近,故最可能先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回流现象,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3.图示区域主要表现为人口从武汉市回流至周边市、县,这些回流至周边市、县的人口通过在武汉市掌握的部分技能,回到市、县进行创业、就业,有利于县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减小区域内部发展差异,C正确,D错误;人口在区域内部流动,不会缓解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A错误;人口从武汉流出,会加剧武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B错误。所以选C。
【点睛】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化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
(2024·黑龙江·一模)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人口大量向外迁移,其中绝大部分迁往欧洲西部。专家预测,战争结束后,很多难民将不会回迁,战争对乌克兰人口的影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俄乌战争首先改变乌克兰人口的( )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 C.民族结构 D.空间分布
5.很多战争难民战后不会回迁,可能是因为乌克兰与欧洲西部( )
A.交通联系不便 B.文化背景相似 C.经济差异显著 D.移民政策不同
【答案】4.D 5.C
【解析】4.战争发生后首先会引起人口的国内迁移,即迁离两国边境,尤其是交战区,改变原有的人口空间分布状况。随着战争的扩大,向国外迁移的人口增多,国内人口减少,所以俄乌战争首先改变乌克兰人口的空间分布,D对;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以及民族结构是在战争后期甚至是战争结束后改变都不大,排除ABC,故选D。
5.欧洲西部国家经济发达,收入高,劳动力不足,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移民多数已经在避难国就业,逐渐适应了迁入地的生活,即使战争结束了,乌克兰经济恢复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迁出的人口会有一大部分选择继续留在欧洲西部,C对;乌克兰与欧洲西部地区之间交通便捷,所以大量移民可以较为方便到达欧洲西部,A错;乌克兰与欧洲西部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但是这并不是战争难民战后不会回迁的主要原因,B错;移民政策相同与否在于战争结束后各国政治的调整,更何况移民多数已经在避难国就业,逐渐适应了迁入地的生活,即使战争结束了,乌克兰经济恢复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移民政策并不是主要因素,D错;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发生居住地的改变,根据其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资源、经济收入、政策、战争、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方面。如今,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经济收入。人口迁移会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经济文化交流。
(2024下·高一课时练习)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具有次序性,总体上定居意愿在长居意愿的基础上产生,落户意愿在定居意愿的基础上产生,层层递进;但一线城市定居意愿和落户意愿的梯次关系不确定。图1示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梯次关系与决定机制,图2示意我国部分不同等级城市居留意愿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长居意愿指在流入地继续居留至少5年的意愿;定居意愿指在流入地购房定居的意愿;落户意愿指愿意把户口迁入流入地的意愿。
6.影响暂居意愿向长居意愿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
①社会融合②经济收入③家庭随迁④城市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研究表明,一线城市定居意愿和落户意愿的梯次关系不确定,图中直辖市落户意愿率高于定居意愿率说明( )
①高昂的定居成本影响定居意愿②公共资源(如子女教育)影响定居意愿
③高昂的定居成本影响落户意愿④公共资源(如子女教育)影响落户意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6.C 7.C
【解析】6.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具有次序性。由图可知,影响暂居意愿向长居意愿转变的因素有人力资本、社会融合和城市因素;影响长居意愿到定居意愿转变的因素有人力资本、经济收入、家庭随迁、城市因素;影响定居意愿到落户意愿转变的因素是城市因素和身份认同,由此可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由注释可知,定居意愿指在流入地购房定居的意愿,落户意愿指愿意把户口迁入流入地的意愿。梯次关系的不确定性是因为一线城市房价高,购房定居难度大,人们多放弃定居,但为了享受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公共资源(如子女教育),人们愿意选择落户,①④正确;而定居则意味着在定居城市购房,若在定居城市不能购房则无法实现定居意愿,则公共资源并不能对定居意愿造成实质性影响,但是落户不一定需要在定居城市购房,故落户意愿受定居成本影响不大,故②③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落户的字面意思为异乡定居或安居,具体来说是,离开家乡在别的地区长期居住,并在迁入地区报入户口,接受本地区的管辖,充分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落户意愿指的是在本地区达到落户条件后,是否愿意长期定居在此地,具体来说,就是将户口迁入此地并接受此地的管辖。
(2024下·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地区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贫乏 B.滩涂广布 C.赤潮多发 D.地震多发
9.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其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河湖分布 C.经济格局 D.国家政策
10.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B.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C.实施移民搬迁,分散大城市职能 D.完善交通网络,便于人口流动
【答案】8.B 9.C 10.B
【分析】8.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滩涂广布,不适宜大规模居住,难以开发利用,人口密度小,B正确;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是人口密度低的主要原因,A错误;赤潮属于海洋水污染现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C错误;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地震较少,D错误。故选B。
9.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格局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因,C正确;自然环境、河湖分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B错误;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C。
10.由题意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B正确;其它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
(2024·江苏·二模)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方式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跨省 0.39 0.42 0.38 0.36 0.36 0.36 0.36 0.37
省内跨市 0.29 0.27 0.30 0.31 0.30 0.30 0.29 0.28
市内跨县 0.32 0.31 0.32 0.33 0.34 0.34 0.35 0.35
11.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12.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 )
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②鼓励返乡创业
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④放宽落户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1.D 12.A
【解析】11.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者变化并不相同,A错误;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B错误;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C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D正确。故选D。
12.发展劳动节约型产业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缓解因人口净流出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①正确;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迁往大城市,鼓励返乡创业,能够吸引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人口净流出现象,②正确;人口净流出导致中小城市人口减少,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而目前中小城市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放宽落户政策吸引外来人口落户,但中小城市对外来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大,对缓解人口净流出作用不大,排除③④。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通信的发展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会进行迁移。
(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开始涌现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庞大外来人口群体,从而造成部分地区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倒挂”现象。下表示意我国某市2011 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常住人口(万人) 517.3 550.6 586.1 639.5 717.0 786.6 822.5 829.2 834.3
户籍人口(万人) 325.1 328.2 332.5 337.6 341.8 344.7 348.9 351.4 354.6
13.该市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时间是( )
A.2011年 B.2013年 C.2015年 D.2017年
14.该市“人口倒挂”是由于( )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②户籍人口增长快③落户门槛高④生育政策调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人口倒挂现象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环境承载力增大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人口老龄化加剧 D.高新技术加快发展
【答案】13.C 14.A 15.B
【解析】1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倒挂”现象,常住人口数量-户籍人口数量,为外来人口数量,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15年外来人口数量首次大于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出现“人口倒挂”现象,C正确;2011年、2013年外来人口数量小于本地户籍人口数量,AB错误;2017年之前外来人口数量已大于本地户籍人口数量,D错误。所以选C。
14.该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进城务工,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倒挂”现象,①正确;户籍人口增长速率较慢,②错误;落户门槛高,会导致外来人口数量转化为户籍人口的数量较少,③正确;生育政策对于外来人口影响较小,④错误。所以选A。
15.出现人口倒挂现象,说明城市外来人口数量较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城市化水平提高,B正确;人口倒挂现象对于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小,A错误;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会导致城市老龄化程度降低,C错误;外来人口主要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高新技术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点睛】人口倒挂是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简单理解就是以外地人为主的现象。一个地方外来人口比户籍人口还多,看上去有些反常,但置于人口大流动的时代背景下,其实很正常,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比如北京市近郊昌平区,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和“低端”产业,这是市场“无形之手”自行调节的结果。
二、综合题
16.(2024·上海·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在实现了“搬得出”之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近年来,青海省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发展思路,在尖扎县城附近,依黄河建“德吉村”新村,集中易地搬迁了附近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藏族群众近千人。随着整体搬迁的推进,很多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流。下图为尖扎县位置图。
(1)结合图分析青海省人口分布特征。
(2)试从劳动力角度,说明浅脑山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3)指出政府针对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所做的主要工作。
(4)简述村民回流对德吉村的积极影响。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2)浅脑山区位置偏远,教育落后,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4)村民回流增加劳动力,带回信息、资金、技术等,推动德吉村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提升村民幸福感。
【分析】本题以尖扎县易地搬迁为材料,涉及人口分布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体,气候较为寒冷,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整体人口分布不均。
(2)本题限制从劳动力角度进行阐释,浅脑山区位于青海偏远地区,其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能适应的工作能力有限。同时由于该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其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多,青壮年劳动力存在不足的现象。
(3)由于该地区位置偏远,经济较为落后,故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便于当地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应加强该地文化教育的培训,提高当地整体的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技能。由于该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开发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当地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经济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4)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村落年轻劳动力不足,村民的回流能有效增加当地年轻劳动力。同时这些在外务工的劳动力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会带来外界的信息、技术及资金等,进一步的推动德吉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年轻劳动力的回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缓解留守儿童、老龄化等社会化问题,有助于村民幸福感的提升。
17.(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天韩国人移居地。望京地处北京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5千米,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0千米。2000年前,望京缺乏大型商业设施,交通不便。随着城市的发展,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下图示意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指出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
(2)简述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的原因。
(3)与西欧相比,分析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
【答案】(1)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为求学与外交雪需要。
(2)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政策优势明显;学校、外交机构集中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
(3)中国与韩国距离较近,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
【分析】本题以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知,1992年中韩建交,韩国人主要集中在外交公寓与花家地,结合图例可知,空心菱形为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反映出周边集聚的原因为求学需求;实心星型为韩国管理人员,反映出周围集聚原因为外交需求。
(2)2003年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韩国人居住地限制接触,在政策优势下,望京居住区的吸引力增强;其中韩国管理人员、北京韩国国际学校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使得望京对韩国人的吸引力加强,这就是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大聚居区的原因。
(3)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主要从空间距离、文化习惯、经济水平等内容分析,中国与韩国空间距离较近,交通方便,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韩国人易于融入中国,适应中国文化习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能够节约移民成本。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