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3人口容量(A)(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3人口容量(A)(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1 12:30: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3人口容量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下·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年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整体上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B.整体上北方地区高,南方地区低
C.由高原地区向平原地区逐渐降低 D.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逐渐降低
2.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①耕地资源的差异②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③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均消费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A 2.A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整体上沿海地区(东部地区)高,内陆地区(西部地区)低,A项正确。南方水热条件好,南方的环境承载力更高,B错误。平原的生产条件更好,环境承载力更高,C错误。西部地区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D错误。故本题选A。
2.读图可知,总体上我国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广、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高、资源利用效率高,①②③正确;人均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与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布不符,④错误。故选A。
【点睛】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分析法:看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看科技、教育、经济条件: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这些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看对外开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越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看区域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2023下·云南·高一统考期末)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人口数量超越这一限度,便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图中e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濒临枯竭 B.消费水平提高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环境质量提高
【答案】3.D 4.A
【解析】3.据图分析可知,abc三处人口消耗资源量都是在环境供给资源量以下,故没有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ABC错误;d处的环境供给资源和人口消耗资源达到了平衡,即环境供给资源量与人口消耗资源量相抵,故表示为资源环境承载力,D正确。故选D。
4.图中e阶段表示为人口消耗资源量超过了环境供给资源量,会导致该地区资源很快濒临枯竭,A正确;由于该阶段的人口消耗资源超过了环境供给资源,造成资源供给不足,会造成消费水平降低,同时由于过度开发资源,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BD错误;人口老龄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A。
【点睛】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
(2023·高一课时练习)“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产出的资源总量。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1990年~2015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日期变化趋势( )
A.逐渐延迟 B.变化不大 C.逐渐提前 D.出现波动
6.在地球上,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最好让“地球生态超载日”出现在( )
A.每一年的年初 B.每一年的4月 C.每一年6月 D.每一年的年末
【答案】5.C 6.D
【解析】5.读图1990年~2015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日期从9月13日逐渐提前到7月13日,ABD错误,C正确。
6.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人与自然就可以和谐发展。“地球生态超载日”若出现在每一年的年末,说明资源的消耗与产出基本平衡,人与自然会和谐发展,ABC错误,故选D。
【点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②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④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⑤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2023下·高一单元测试)“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重要分界线。读我国人口密度及胡焕庸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人口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原多山地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内陆多沿海少 D.农村多城市少
8.乙省环境人口容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水源 C.对外开放程度 D.受教育程度
【答案】7.A 8.B
【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我国人口分布山地少,平原多,A正确;东部多,西部少(东南多,西北少),B错误;沿海多,西部内陆少,C错误;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城市多,农村少,D错误。故选A。
8.乙省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水源成为环境人口容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虽然科技水平、受教育程度较低,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D错误;乙省处在边疆,与中亚地区紧邻,对外开放程度较好,不是环境人口容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故选B。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度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余各要素均为正相关。
(2023·高一课时练习)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北京市预计2023年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是1200万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材料中的16亿和1200万分别代表( )
A.人口容量、户籍人口数量 B.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外来人口数量 D.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
10.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 )
①自然资源状况②对外开放程度③民族文化观念④居民消费水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9.B 10.A
【解析】9.16亿是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代表人口容量;1200万是依小康水平北京市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代表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0.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等,①②④正确;民族文化观念不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③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⑤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⑦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⑧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
(2023·高一课时练习)人口潜力指数(单位:人/km2)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人口潜力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容纳更多人口的潜力越大。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1.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潜力指数高的原因是( )
①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达②土地资源充足和水资源充足③铁矿和煤炭资源丰富④气候条件优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下列因素能导致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下降的是( )
A.扩大地区开放度 B.大力发展科技
C.提高生活文化消费水平 D.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答案】11.A 12.C
【解析】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东北部是该国最早的工业区,其发展历史悠久,经济较为发达,①正确;美国东北部主要以平原为主,土地面积较大,濒临五大湖区,水资源充足,②正确;早期工业区的发展大多依托丰富的资源,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煤铁资源较为丰富,③正确;美国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12.提高生活文化消费水平,会消耗更多资源,使当地可供养和容纳人口数量减少,使人口潜力指数下降,C正确;而扩大地区开放度、大力发展科技和加强资源勘探开发都能够使当地经济、技术和资源水平得到改善,使可供养和容纳的人口增加,人口潜力指数上升,故ABD错误。本题应选C。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023下·黑龙江绥化·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随着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青藏高原流动人口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的季节划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相对量的特点是( )
A.七月流动人口少 B.随月份逐渐增多
C.季节性周期变化大 D.元旦流动人口多
14.影响青藏高原高值季人口流动相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商贸 B.旅游 C.科考 D.物流
15.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生态脆弱。推测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相对量很少突破200万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缓慢 B.交通通达度低
C.全球气候异常 D.环境承载力小
【答案】13.C 14.B 15.D
【分析】13.由图可知,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的特点主要是季节性周期变化大,夏季人口流动比较大,冬季人口流动较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C正确。七月人口流动大,并不是随月份逐渐增多,元旦期间流动人口较少,因此ABD错误。所以选C。
14.如图所示,高值季主要是在夏季,结合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夏季气温较为适宜,旅游活动较多,科考人员总量会较少,商贸和物流也不会集中于夏季,冬季也有需要。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5.根据材料,随着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前往青臧高原的流动人口明显增加,但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所以人口流动相对量很少突破200万。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点睛】青藏高原地区主要流动人口是旅游人口,季节性变化较大,但是受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流动人口的数量较小。
二、综合题
16.(2023下·高一课前预习)合作探究3:综合应用
材料一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公斤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人之内。
材料三西藏自治区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总人口仅为340多万,人口密度约为2人/km2,地广人稀特征十分明显。
材料四深圳将增辟存量人口“居住+社保”入户渠道,提高户籍人口比重,至2020年年末,深圳在册户籍人口达到587.4万。深圳是我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
(1)如何理解材料一、二中“16亿”与“8亿~9亿”的区别?
(2)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3)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如何做?
(4)结合我国国情,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5)分析材料三,想一想,能否向西藏大规模移民?为什么?
(6)深圳市资源贫乏,目前已经严重超出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1)16亿指我国耕资源的承载力。8亿~9亿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2)人口合理容量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3)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会减小,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提倡适度消费。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对外开放,利用境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
(5)不能。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移民会破坏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导致环境承载力减小。
(6)说法不对。深圳市虽然资源贫乏,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环境承载力大。
【分析】本题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关材料为背景,涉及到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16亿指我国耕地面积最多能够供养的人数,为耕地的承载力。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为8亿~9亿,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2)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可知,人口合理容量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3)由材料可知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所以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会减小,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提倡适度消费。
(4)我国人口基数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的承载力;加强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境外资源,提高我国资源的来源;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5)不能。大规模移民会破坏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而西藏地区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后难以恢复,导致环境承载力减小。
(6)说法不对。深圳市虽然资源短缺,但经济发展水平高,可以提高承载力;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以利用其他区域的资源;科技发达,资源的利用率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人口素质高,环境承载力大。
17.(2023·全国·高一随堂练习)在一个天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与承载力及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增长曲线形态呈英文字母“S”形,故称S形曲线。随着鱼群数量的增加,对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需求必然加剧,进而影响到鱼的数量。受这些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1)天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什么
(2)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3)议一议,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池塘生态系统中,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是有限的,这会影响到鱼的数量。受限制因素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2)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会受到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会导致本地区的资源短缺并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导致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分析】本道题主要以池塘里的鱼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设置环境承载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等知识点,内容简单,难度较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详解】(1)天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天然池塘内的空间、食物以及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有限,从而影响鱼的数量,促使其维持到一种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物质系统在不断运动和变化情况下的宏观平衡,其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可以分为物理动态平衡、化学动态平衡、生态平衡、生理平衡、社会发展与人口平衡等。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此外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均会影响地区的人口状况。
(3)球上的可供应资源有限,空间的面积也有限,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超过它的环境承载力,某地如果有外界食物、能量输入,该地区环境内的人口数量可超过环境承载力;如果某地必须向外界输出食物能量、则该地区环境内的实际人口数必须小于其环境承载力、否则就会出现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导致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人口与可耕地关系就会相对紧张,并且还牵扯到淡水资源的分配。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相关社会问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3人口容量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下·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年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整体上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B.整体上北方地区高,南方地区低
C.由高原地区向平原地区逐渐降低 D.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逐渐降低
2.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①耕地资源的差异②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③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均消费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下·云南·高一统考期末)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人口数量超越这一限度,便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图中e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濒临枯竭 B.消费水平提高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环境质量提高
(2023·高一课时练习)“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产出的资源总量。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1990年~2015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日期变化趋势( )
A.逐渐延迟 B.变化不大 C.逐渐提前 D.出现波动
6.在地球上,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最好让“地球生态超载日”出现在( )
A.每一年的年初 B.每一年的4月 C.每一年6月 D.每一年的年末
(2023下·高一单元测试)“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重要分界线。读我国人口密度及胡焕庸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人口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原多山地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内陆多沿海少 D.农村多城市少
8.乙省环境人口容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水源 C.对外开放程度 D.受教育程度
(2023·高一课时练习)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北京市预计2023年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是1200万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材料中的16亿和1200万分别代表( )
A.人口容量、户籍人口数量 B.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外来人口数量 D.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
10.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 )
①自然资源状况②对外开放程度③民族文化观念④居民消费水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23·高一课时练习)人口潜力指数(单位:人/km2)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人口潜力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容纳更多人口的潜力越大。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1.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潜力指数高的原因是( )
①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达②土地资源充足和水资源充足③铁矿和煤炭资源丰富④气候条件优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下列因素能导致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下降的是( )
A.扩大地区开放度 B.大力发展科技
C.提高生活文化消费水平 D.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2023下·黑龙江绥化·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随着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青藏高原流动人口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的季节划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相对量的特点是( )
A.七月流动人口少 B.随月份逐渐增多
C.季节性周期变化大 D.元旦流动人口多
14.影响青藏高原高值季人口流动相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商贸 B.旅游 C.科考 D.物流
15.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生态脆弱。推测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相对量很少突破200万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缓慢 B.交通通达度低
C.全球气候异常 D.环境承载力小
二、综合题
16.(2023下·高一课前预习)合作探究3:综合应用
材料一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公斤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人之内。
材料三西藏自治区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总人口仅为340多万,人口密度约为2人/km2,地广人稀特征十分明显。
材料四深圳将增辟存量人口“居住+社保”入户渠道,提高户籍人口比重,至2020年年末,深圳在册户籍人口达到587.4万。深圳是我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
(1)如何理解材料一、二中“16亿”与“8亿~9亿”的区别?
(2)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3)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如何做?
(4)结合我国国情,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5)分析材料三,想一想,能否向西藏大规模移民?为什么?
(6)深圳市资源贫乏,目前已经严重超出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7.(2023·全国·高一随堂练习)在一个天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与承载力及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增长曲线形态呈英文字母“S”形,故称S形曲线。随着鱼群数量的增加,对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需求必然加剧,进而影响到鱼的数量。受这些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1)天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什么
(2)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3)议一议,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