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2城镇化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下·江苏苏州·高一统考期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图为贵州省城镇化情况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90年之前,贵州省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 )
A.城镇化水平低 B.出现逆城市化 C.处于中期阶段 D.进程明显加快
2.近年来,贵州省城镇化主要得益于( )
A.扩大农业用地 B.高新产业为主 C.产业发展迅速 D.环境质量改善
3.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贵州省的意义有( )
①城镇环境质量下降②抑制乡村农业发展③促进全省经济增长④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3·高一单元测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各国城市化的特点不同。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比重图,完成下列问题。
4.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属于字母E~F时期出现的现象是( )
A.这个地区,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了城市,城乡差距缩小
B.这个地区,大城市人口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
C.这个地区,城市内部经济出现倒退的现象
D.这个地区,城市环境状况在不断恶化
5.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
(2023·高一单元测试)图1为我国东部某城市1950年和2015年城市变化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文中显示,该市城市化的表现为( )
A.城市规模扩大 B.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C.交通线路增加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7.图2四条曲线中,代表2015年该市居住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试推测1950年和2015年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交通
(2023·高一单元测试)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2016年6月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图为广东省某城市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放射状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广东省开发地下空间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用地储量不足 B.地表耕地日趋减少
C.夏季防汛压力大 D.地表崎岖不平
10.构成该城市地下空间放射状布局的核心主要是( )
A.地下仓储点、地下公共建筑点 B.地下交通站、地下仓储点
C.地下交通站、地下商业广场 D.建筑地下室、地下停车场
(2023上·高一单元测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上海卫星城的启动与初建阶段。2016年8月21日,上海市发布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选取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个卫星城作为新城,要求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下表是五大新城数据,图为五大新城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南汇 嘉定 松江 青浦 奉贤
面积(km2) 343 159 158 91 67
规划人口(万人) 65 70 110 65 75
产业定位 先进制造业、航运贸易、海洋以及医药 汽车制造业 高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走廊 数字研发和汇展商贸 综合服务性核心城市
1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建立卫星城目的有( )
A.拦截上海制造业迁往苏州 B.控制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
C.推动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 D.留出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
12.关于五大新城的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从位置上看,嘉定和青浦最利于辐射周边城市
②从面积上看,近期南汇的开发强度较其他新城强
③从人口上看,松江将迁入的高素质人口最多④综合来看,青浦的发展潜力大于南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23·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郑州市推广绿色屋顶,提高屋顶植被覆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绿色屋顶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水汽输送减少 B.蒸发减少 C.地表径流减少 D.降水减少
14.推广绿色屋顶能够( )
A.缓解城市内涝 B.提高夏季室内温度
C.解决大气污染 D.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15.(2023·全国·高一课堂例题)近年来,北京全面落实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规划,截止到2020年底,城市副中心的森林覆盖率达33.02%;城区覆盖率达50.02%,比2017年提高16.37%,城市副中心的绿色生态框架已基本形成。据此绿地面积扩大( )
A.增加下渗,调节径流,保障稳定供水
B.增加碳吸收,减少地面辐射,降低气温
C.减缓城郊温度差异,减轻热岛效应
D.加强植物蒸腾作用,减少城市降水
二、综合题
16.(2024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22年10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正式发布,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图1所示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图2所示为上海大都市圈位置示意图。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规划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
(1)衡量某一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为 。
(2)上海大都市圈地跨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市、 省和 省的部分地区。该都市圈平均城镇化率超过73%,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已处于 阶段,主导产业为 。
(3)目前城镇化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 )
A.尼日利亚 B.中国 C.英国 D.印度
(4)当今世界城镇化的特点为( )
①出现城市群 ②城镇化进程有所减缓
③城市规模不断缩小 ④城镇化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图1所示为世界上两类国家城镇化发展水平曲线图,其中,A曲线代表 ,B曲线代表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特点为
(6)上海大都市圈所处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 )
A.吊脚楼 B.青砖灰瓦白墙楼房 C.客家土楼 D.窑洞
(7)城镇化建设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城镇化过程中将对城市带来的利益主要有 、 (列举两个);可能对城市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怎样缓解这种问题 、 。
17.(2023下·高一课前预习)图为深圳不同年份遥感影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说出不同年份深圳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
(2)结合地理位置、自然及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深圳城市用地规模和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2城镇化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下·江苏苏州·高一统考期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图为贵州省城镇化情况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90年之前,贵州省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 )
A.城镇化水平低 B.出现逆城市化 C.处于中期阶段 D.进程明显加快
2.近年来,贵州省城镇化主要得益于( )
A.扩大农业用地 B.高新产业为主 C.产业发展迅速 D.环境质量改善
3.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贵州省的意义有( )
①城镇环境质量下降②抑制乡村农业发展③促进全省经济增长④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A 2.C 3.D
【解析】1.1990年以前,贵州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城镇化水平低,A正确;1990年,城镇人口增加,没有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镇人口向农村流动,B错误;贵州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城镇化水平低,处于初期阶段,C错误;贵州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城镇化水平低,处于初期阶段,城镇化速度慢,D错误;故选A。
2.根据材料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所以C正确;故选C。
3.城镇化的意义,①为不利影响,①错误;②是不利影响,②错误;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增加,促进经济发展,③正确;城镇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善城市环境,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城镇化水平高低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023·高一单元测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各国城市化的特点不同。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比重图,完成下列问题。
4.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属于字母E~F时期出现的现象是( )
A.这个地区,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了城市,城乡差距缩小
B.这个地区,大城市人口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
C.这个地区,城市内部经济出现倒退的现象
D.这个地区,城市环境状况在不断恶化
5.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
【答案】4.D 5.B
【解析】4.根据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可知,该时期出现的现象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下降,说明出现了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乡村和小城镇发展并未超过城市,A错误;人口向郊外转移,使城市人口减少,还是从事非农产业,B错误;城市内部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并未出现倒退,C错误;产业和人口的集聚造成环境状况恶化,D正确。故选D。
5.甲的服务业中就业占比高,农业就业百分比较少,表现出城市化水平高,而A阶段和B阶段为城市化初期阶段,不符合甲的状况,故AC错误;乙的农业就业的百分比接近60%,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对应C阶段,F阶段为城市化水平高的阶段,不符合乙的状况,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逆城市化: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产业集中,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2023·高一单元测试)图1为我国东部某城市1950年和2015年城市变化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文中显示,该市城市化的表现为( )
A.城市规模扩大 B.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C.交通线路增加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7.图2四条曲线中,代表2015年该市居住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试推测1950年和2015年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交通
【答案】6.A 7.C 8.A
【解析】6.由图知,从1950-2015年,该区域城市面积在由中心向外扩展,所以城市化主要的表现是城市规模的增加,故 A 项正确;在图中,无法判断城市人口数量是否增加,也无法判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故 B 、 D 项错误;图中交通线路为一条高速公路,没有其余交通线路,故 C 项错误。故选 A 。
7.图中横轴代表距市中心的距离,纵轴代表人口密度。该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数量也在增加,待城市人口趋于饱和,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时,城市人口会向郊区迁移,即表现为逆城市化,所以人口密度曲线由城市向郊区的变化应是先升高,后降低,③线正确,C正确, ABD 错误,故选C。
8.该区域从1950-2015年以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是向交通线路靠近和沿河流延伸,所以河流、交通会影响城市形态,BD不合题意;气候相对稳定,气候对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影响不大,A符合题意;该区域为平原地形,地形平坦开阔,使城市可以向四面八方扩展成团状分布,地形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C不合题意;本题选择不包括的原因,故选A。
【点睛】城市空间形态之集中团块状: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因为地形平坦或城市规模不大;优点: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缺点: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主要解决措施有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2023·高一单元测试)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2016年6月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图为广东省某城市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放射状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广东省开发地下空间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用地储量不足 B.地表耕地日趋减少
C.夏季防汛压力大 D.地表崎岖不平
10.构成该城市地下空间放射状布局的核心主要是( )
A.地下仓储点、地下公共建筑点 B.地下交通站、地下仓储点
C.地下交通站、地下商业广场 D.建筑地下室、地下停车场
【答案】9.A 10.C
【解析】9.当前时代,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用地面积大,而土地储量不足,应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A正确;地表耕地日趋减少,是农村用地,开发地下空间主要是城市,B错误;夏季防汛压力大与开发地下空间关系不大,C错误;广东东南部城市多位于平原地区,D错误;故选A。
10.根据图中信息,中心布局的地下商业空间和地下交通站导致地下空间的布局核心,C正确,ABD错误;故选 C 。
【点睛】开发地下空间可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但是地下中空,应防范地面塌陷。
(2023上·高一单元测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上海卫星城的启动与初建阶段。2016年8月21日,上海市发布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选取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个卫星城作为新城,要求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下表是五大新城数据,图为五大新城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南汇 嘉定 松江 青浦 奉贤
面积(km2) 343 159 158 91 67
规划人口(万人) 65 70 110 65 75
产业定位 先进制造业、航运贸易、海洋以及医药 汽车制造业 高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走廊 数字研发和汇展商贸 综合服务性核心城市
1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建立卫星城目的有( )
A.拦截上海制造业迁往苏州 B.控制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
C.推动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 D.留出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
12.关于五大新城的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从位置上看,嘉定和青浦最利于辐射周边城市
②从面积上看,近期南汇的开发强度较其他新城强
③从人口上看,松江将迁入的高素质人口最多④综合来看,青浦的发展潜力大于南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11.B 12.B
【解析】11.上海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人口多,上世纪发展速度快,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为发展郊区工业,减轻中心区压力,建设了卫星城,B正确;建设卫星城无法阻止产业转移,A错误;推动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 、留出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不是主要目的,CD错误。故选B。
12.从位置上看,嘉定和青浦与周边城市接壤,最利于辐射周边城市,①正确;从面积上看,南汇面积最大,意味着建设周期长,开发程度较其他新城弱,②错误;从规划人口迁入来看,松江迁入人口最多,且定位是深度融合的经济走廊,所以迁入人口以高素质人口为主,③正确;从综合看,青浦的规划人口多于南汇,产业定位更高端,对外辐射能力更强,所以潜力更大,④正确。故选B。
【点睛】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之道大致有以下三点:首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闵行地区的原有基础,并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其次,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有机融合。第三,本着“就地生产,就地生活”的原则,着力加大配置生活配套设施。
(2023·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郑州市推广绿色屋顶,提高屋顶植被覆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绿色屋顶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水汽输送减少 B.蒸发减少 C.地表径流减少 D.降水减少
14.推广绿色屋顶能够( )
A.缓解城市内涝 B.提高夏季室内温度
C.解决大气污染 D.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13.C 14.A
【解析】13.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则会增加城区的植被覆盖率,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会减少城区的地表径流,减少洪涝发生概率,C正确;对水汽输送影响较小,A错误;提高屋顶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城区的蒸发蒸腾量,B错误;蒸发蒸腾量增多,降水增多,D错误。故选C。
14.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减少城区的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A正确;提高屋顶植被覆盖率,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对屋顶的暴晒,降低夏季室内温度,B错误;植被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缓解城区大气污染,但是不能解决,C错误;植被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干城市中,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A。
【点睛】植被具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
15.(2023·全国·高一课堂例题)近年来,北京全面落实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规划,截止到2020年底,城市副中心的森林覆盖率达33.02%;城区覆盖率达50.02%,比2017年提高16.37%,城市副中心的绿色生态框架已基本形成。据此绿地面积扩大( )
A.增加下渗,调节径流,保障稳定供水
B.增加碳吸收,减少地面辐射,降低气温
C.减缓城郊温度差异,减轻热岛效应
D.加强植物蒸腾作用,减少城市降水
【答案】C
【详解】绿地面积扩大,可以增加下渗、调节径流,但是还不足以保障稳定供水,A错误;绿地面积扩大,可以增加碳吸收,不会减少地面辐射,对于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使温差变小,B错误;绿地面积扩大,可以减缓城郊温度差异,减轻热岛效应,C正确;绿地面积扩大,加强植物蒸腾作用,城市上空水汽增加,降水会增加,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作用: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二、游憩及文教功能;三、美化景观功能;四、防灾避灾功能。
二、综合题
16.(2024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22年10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正式发布,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图1所示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图2所示为上海大都市圈位置示意图。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规划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
(1)衡量某一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为 。
(2)上海大都市圈地跨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市、 省和 省的部分地区。该都市圈平均城镇化率超过73%,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已处于 阶段,主导产业为 。
(3)目前城镇化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 )
A.尼日利亚 B.中国 C.英国 D.印度
(4)当今世界城镇化的特点为( )
①出现城市群 ②城镇化进程有所减缓
③城市规模不断缩小 ④城镇化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图1所示为世界上两类国家城镇化发展水平曲线图,其中,A曲线代表 ,B曲线代表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特点为
(6)上海大都市圈所处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 )
A.吊脚楼 B.青砖灰瓦白墙楼房 C.客家土楼 D.窑洞
(7)城镇化建设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城镇化过程中将对城市带来的利益主要有 、 (列举两个);可能对城市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怎样缓解这种问题 、 。
【答案】(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 江苏 浙江 后期阶段 第二和第三产业
(3)C
(4)D
(5) 发达国家 起步晚、起点低、1950年后快速发展
(6)B
(7)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问题、城中村等。 做好城市建设规划 注重城市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分析】本题以上海大都市圈为材料,设置7道题,涉及城镇化的主要标志,城镇化阶段,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城镇化问题等内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某一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据图2可知,上海大都市圈除上海外,还包括江苏的南通、常州、无锡和苏州;浙江的湖州、嘉兴、舟山和宁波。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是城镇化进程进入后期阶段的标志,由题干可知该都市圈平均城镇化率超过73%,处于后期阶段。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和全国的人才高地,是对外贸易的窗口,以上海为龙头的都市圈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适合发展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等第二、第三产业。
(3)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处在城镇化后期阶段的国家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多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由上题可知,上海都市圈平均城镇化率超过73%,处于后期阶段。尼日尼亚、中国和印度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有部分城市可达后期阶段,但国家整体城镇化水平低,故ABD错误;英国为发达国家,整体城镇化水平高,处于后期阶段,C正确。综上,ABD错误,故选C。
(4)当今世界通过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一些国际大都市会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壮大,形成现代城市群,①说法正确;由图1可知,B类国家1950年后国家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说法错误;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区位条件好的城市,会吸引周边地区人口向其集聚,使得城市规模扩大,等级提高,③说法错误;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欧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人口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和乡村回流的现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而发展中国家因为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城镇化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④说法正确,综上,D项的①④组合正确,ABC错误,故选D。
(5)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欧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人口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和乡村回流的现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城镇化进程趋缓。据图1可知A曲线,起步早,水平高,城镇化发展趋缓,是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表现。通过AB曲线的对比可知,B类国家城镇化进程起步晚,水平低,1950年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迅速提升,增长速度超过了A类型城市。
(6)吊脚楼适合热湿的气候环境,多分布于云贵等少数民族居住区,A错误;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多属于古吴越地区,代表民居多为青砖灰瓦、白墙楼房,B正确;客家土楼为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垒式住宅,多分布于福建、广东和江西地区,C错误;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D错误。综上,ACD错误,B正确,故选B。
(7)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化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和增强区域社会和谐等(作答时任选两个)。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城镇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市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当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都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作答时任选两个)。
17.(2023下·高一课前预习)图为深圳不同年份遥感影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说出不同年份深圳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
(2)结合地理位置、自然及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深圳城市用地规模和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不断增大。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集聚。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分析】本大题以城市的规模等知识点为材料,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不同年份深圳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根据图中建筑面积变化判断,1979年到2015年深圳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增大。
(2)深圳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深圳的地理位置、自然及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集聚。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