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上海·高三专题练习)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横断山区。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依赖山泉溪流灌溉稻田。当地民间规定,特定范围内的森林不得砍伐。下图示意红河哈尼梯田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修建哈尼梯田主要改造了当地的( )
A.热量条件 B.地形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2.充分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的景观是( )
①河流②梯田③村寨④山地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当地保护森林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获取木材 D.涵养水源
【答案】1.B 2.C 3.D
【解析】1.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故哈尼梯田改造的自然要素是地形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当地的梯田和村寨都是经过当地人人为改造过的,能够反映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耕文化的景观,能够体现出当地地域文化,②③正确;而河流和山地都是自然的景观,没有经过人为改造,不能体现出当地地域文化,①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据图可知,山坡上高处的地表径流经过了森林到达村寨和梯田,且森林下方有地下径流也流向村寨以及梯田,说明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对当地较为重要,故当地保护森林的主要目的在于涵养水源,D正确;森林虽然具有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获取木材的作用,但都不是使当地对森林进行保护的主要目的,ABC错误。故选D。
【点睛】森林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环境效益。
(2023·高一课时练习)我国的传统民俗风情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读我国部分省份的民俗风情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乙、丙所示的民俗风情出现的省份分别最可能是( )
A.黑龙江陕西云南 B.山东北京上海
C.辽宁山西西藏 D.江西内蒙古贵州
5.“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世世代代东北人常见的生活习俗,而今东北人的餐桌增加了多种时鲜蔬菜,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地区的气候变暖 B.人们生活习俗发生改变
C.家庭烹饪技术大幅提高 D.交通运输、冷藏条件改善
【答案】4.A 5.D
【解析】4.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如果把纸糊在里面,室内暖而湿的空气在窗上遇冷易液化产生水珠使纸变湿,影响其寿命;陕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水资源缺乏,冬、春季较冷且多风沙,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用水,夏季炎热多雨,戴帕可遮雨拭汗;云南纬度较低,而地势高(云贵高原),气候四季如春,年温差变化不大,但昼夜温差相对较大,需同时准备夏、秋(春)季衣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由于温室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民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时鲜蔬菜可得到大量供应,满足人们生活需求,D正确;时鲜蔬菜的增多与东北地区的气候变暖、家庭烹饪技术大幅提高关系不大,AC错误;人们生活习俗一般不易改变,虽然时鲜蔬菜增加,但依然有腌酸菜的习惯,B错误。故选D。
【点睛】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2023·高一课时练习)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出“南繁北齐”的特点,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郑州直线距离数千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便在同一方言区,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莆田话、闽南话、客家语系等,彼此差异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方言的形成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共同性
7.形成南北方言特点差异的地理环境因素是( )
①北方多高原和平原,地势平坦,联系方便,交往交流多②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交往③北方气候寒冷,人们出行少④南方经济发达,需要多种语言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6.C 7.B
【解析】6.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方言会造成不同的文化心态,方言是地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因而方言的形成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特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中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①②正确。“南繁北齐”与气候关系不大,而且我国北方只是冬季寒冷,春秋夏三季利于人们出行,③错误;古时北方经济好于南方,④错误。故选B。
【点睛】方言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方言以其相对的独立性、长期的稳定性、唯一的地方性,书写着地方传奇,统一着地域文化。方言体现了地域文化的部分核心价值,方言是同一地域人们的情感认同,是共同历史和文化生活的载体,具有彻底的地方性。
(2023·高一课时练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在建筑结构上明显不同,原因是( )
A.气候差异 B.地形差异 C.地域文化差异 D.发展历史长短不同
9.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②开放性③内向性④封闭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8.C 9.D
【解析】8.园林建筑属于物质文化景观,中国与欧洲的园林建筑结构明显不同,原因是地域文化差异,中国是华夏文化影响,欧洲园林受欧洲文化影响,C正确。地形、气候是自然环境因素的,A、B错。发展历史长短差异,不是园林建筑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C。
9.“曲径通幽”是指弯曲的小路引领着文人墨客到达他们一直崇尚的意境,避开世俗的烦忧,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型和封闭性,③④正确,D正确。不能体现外向性和开放性,①②错误。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023下·广东梅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古村一条小巷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的优点是( )
①坚固耐用②易清扫③缓解酷暑④易渗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小巷两侧房屋门槛明显高出路面,最主要是为了( )
A.通风好 B.采光好 C.防潮 D.防涝
12.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这样设计的优点是( )
A.小巷夏季阴凉通风 B.小巷冬季较为温暖 C.有利于房屋防潮 D.便于收集雨水
【答案】10.A 11.D 12.A
【分析】10.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坚固耐用,泥土较少,易清扫,①②正确;石板路面热容量小,夏季白天升温快,不具有缓解酷暑的作用,③错;石板路面不易渗水,④错。综合上述分析,A正确,BCD错。故本题选A。
11.南方雨水多,小巷两侧房屋门槛均明显高出路面,是为了防涝,D正确;房屋门槛的高低与通风、采光、防潮无关,ABC错。故本题选D。
12.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小巷内接受的阳光少,夏季温度比巷外低,形成狭管效应,小巷内风力大,因而小巷夏季阴凉通风,相对凉爽,A正确;由于两侧房屋墙体较高,小巷内接受的阳光少,不利于冬季提升巷内的温度,B错;两侧房屋墙体的高低与防潮无关,C错;房屋墙体不具备收集雨水的功能,D错。故本题选A。
【点睛】各地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
(2023上·黑龙江佳木斯·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洼”、“淀”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地名用语,常指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的地区。我国白洋淀地区传统民居(下图)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平顶式屋顶,屋檐一侧留出缺口便于架设木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白洋淀典型民居特点,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地震多发 B.森林广布 C.气候干燥 D.雨洪频繁
14.当地采用平顶式屋顶的设计,主要功能是( )
①晾晒食物②加快散热③躲避洪水④收集雨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13.D 14.C
【分析】13.据材料,“洼”、“淀”常指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的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由此推测当地降水较集中,雨洪频繁,C错误,D正确;地震多发无法判断,A错误;浅湖遍布不可能森林广布,B错误。故选D。
14.根据上题分析,当地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缺乏晾晒食物的空间,平顶式屋顶设计可以晾晒食物,①正确;当地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洪水多发,屋檐一侧留出缺口便于架设木梯,方便躲避洪水,③正确;平定设计不能加快散热,收集雨水,②④错误。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民居与地理环境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薄,窗大有利于通风,房顶尖,有助于快速排水。
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多石材和土,防止交换热量,阻挡风沙。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
15.(2023下·浙江温州·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在当地被称为“竹楼”,通常以当地的竹子为主要建造材料,墙体倾斜,底层是架空层。下图为“竹楼”景观图。关于“竹楼”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底层架空利于通风②长出檐利于排水③墙体倾斜利于采光④竹材建造可防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竹楼”底层是架空层,利于通风散热,①正确;云南是多雨地区,屋檐伸出去越长,雨水就洒落得更远,不易打湿墙体,长出檐利于排水,②正确;墙体倾斜是为了增加室内的空间,与采光无关,③错误;竹材建造不可能防蛀,④错误;故选A。
【点睛】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和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性强。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类多。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二、综合题
16.(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世界博览会(Expo2010)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材料二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1)材料一中表达出中国文化的哪些特点?
(2)世界博览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上海世博会推动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原因。从上海外滩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中国的天地观、斗拱结构等中国文化特点。
(2)水陆空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商品贸易繁荣;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国际地位高。
(3)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同时也将西方先进文化包括建筑艺术带到上海,形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启示:弘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明,在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高本民族创新发展的能力。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特点及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等知识点,结合图文资料回答。
【详解】(1)材料一中提到,国家馆为“天”,地区馆为“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地观;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体现了建筑的斗拱结构等。
(2)分析上海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交通、产业基础、技术、市场腹地等方面入手。上海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部,水陆空交通便利;上海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可推知上海发展历史悠久,商品贸易繁荣,国际知名度高。
(3)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需要结合近代史上五口通商的知识来回答。历史上,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在上海建立租界,在进行商贸活动的同时,将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带到上海,在外滩建成了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即“万国建筑博物馆”。带来的启示:我们既要不断弘扬民族文化,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明,同时充分结合两者的优点,提高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
【点睛】
17.(2023·全国·高二随堂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的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分析】本题以中国与外国典型建筑为背景,涉及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及格局的影响相关知识,考查材料分析及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核心与灵魂,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心建筑。结合材料一信息,方圆的人文观在建筑领域有着深刻的体现,北京天坛公园方形墙和园内主体建筑设计成圆形,深刻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2)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历史发展较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的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巴黎历史悠久,街区中心建筑物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较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上海·高三专题练习)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横断山区。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依赖山泉溪流灌溉稻田。当地民间规定,特定范围内的森林不得砍伐。下图示意红河哈尼梯田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修建哈尼梯田主要改造了当地的( )
A.热量条件 B.地形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2.充分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的景观是( )
①河流②梯田③村寨④山地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当地保护森林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获取木材 D.涵养水源
(2023·高一课时练习)我国的传统民俗风情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读我国部分省份的民俗风情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乙、丙所示的民俗风情出现的省份分别最可能是( )
A.黑龙江陕西云南 B.山东北京上海
C.辽宁山西西藏 D.江西内蒙古贵州
5.“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世世代代东北人常见的生活习俗,而今东北人的餐桌增加了多种时鲜蔬菜,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地区的气候变暖 B.人们生活习俗发生改变
C.家庭烹饪技术大幅提高 D.交通运输、冷藏条件改善
(2023·高一课时练习)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出“南繁北齐”的特点,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郑州直线距离数千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便在同一方言区,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莆田话、闽南话、客家语系等,彼此差异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方言的形成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共同性
7.形成南北方言特点差异的地理环境因素是( )
①北方多高原和平原,地势平坦,联系方便,交往交流多②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交往③北方气候寒冷,人们出行少④南方经济发达,需要多种语言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3·高一课时练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在建筑结构上明显不同,原因是( )
A.气候差异 B.地形差异 C.地域文化差异 D.发展历史长短不同
9.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②开放性③内向性④封闭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3下·广东梅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古村一条小巷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的优点是( )
①坚固耐用②易清扫③缓解酷暑④易渗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小巷两侧房屋门槛明显高出路面,最主要是为了( )
A.通风好 B.采光好 C.防潮 D.防涝
12.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这样设计的优点是( )
A.小巷夏季阴凉通风 B.小巷冬季较为温暖 C.有利于房屋防潮 D.便于收集雨水
(2023上·黑龙江佳木斯·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洼”、“淀”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地名用语,常指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的地区。我国白洋淀地区传统民居(下图)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平顶式屋顶,屋檐一侧留出缺口便于架设木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白洋淀典型民居特点,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地震多发 B.森林广布 C.气候干燥 D.雨洪频繁
14.当地采用平顶式屋顶的设计,主要功能是( )
①晾晒食物②加快散热③躲避洪水④收集雨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2023下·浙江温州·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在当地被称为“竹楼”,通常以当地的竹子为主要建造材料,墙体倾斜,底层是架空层。下图为“竹楼”景观图。关于“竹楼”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底层架空利于通风②长出檐利于排水③墙体倾斜利于采光④竹材建造可防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世界博览会(Expo2010)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材料二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1)材料一中表达出中国文化的哪些特点?
(2)世界博览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上海世博会推动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原因。从上海外滩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17.(2023·全国·高二随堂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的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