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高一单元测试)在平整土地上挖坑刨洞建地坑窑院,院心常会栽一株树冠高出地表的高大落叶乔木,这种建造技术在黄土高原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图为某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照片拍摄地的地貌类型是( )
A.黄土川 B.黄土梁 C.黄土塬 D.黄土沟
2.地坑院的院心栽植高大落叶乔木的原因不包括( )
A.减弱了雨水对地坑院坝的侵蚀 B.夏季便于入门在树下遮荫纳凉
C.冬季可让阳光进入,利于采光 D.安全警示作用,防止行人坠入
3.地坑院顶部四周建有矮墙,其功能作用最小的是( )
A.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B.保障地面劳作人的安全
C.装饰美观协调建筑艺术 D.防火防盗贼防野兽入侵
(2023上·湖南岳阳·高二岳阳市十四中校考阶段练习)读“我国某大高原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4.针对该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塬面——种草护坡 B.d地——沟谷——打坝建库
C.c地——缓坡——平整土地 D.b地——陡坡——修筑梯田
5.关于该地最典型民居与最适宜建筑地点正确的是:( )
A.四合院、甲地 B.四合院、丁地 C.窑洞、乙地 D.窑洞、丙地
(2023上·湖南益阳·高三统考期末)堤垸是指人们在洞庭湖区修筑堤防、围挽土地,对外挡水,对内围田的一种土地利用模式。洞庭湖区的围垸垦殖始于宋、元,兴于明、清。到了清末,昔日八百里洞庭,已演变为堤垸如鳞,废堤、弃垸密布,湖洲之间隔水相望,河沟水系纵横交错的自然湿地景观。自民国时期开始,政府组织并垸合修,废除中间的间堤,将几垸、十几垸合修成一个大垸。下图示意明清与现在的堤防变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明、清时期人们大规模修建堤垸是为了( )
A.抵御敌人和野兽侵袭 B.减轻洪涝和干旱灾害
C.增加空气和土壤湿度 D.获得生活和生产空间
7.将几垸、十几垸合修成一个大垸,废除中间的间堤,合修湖堤。主要是为了( )
A.扩大生产 B.养殖水产 C.抗洪排渍 D.拓宽航道
(2023上·湖南益阳·高三统考期末)第二居所是指在常住地之外的地区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第二居所旅居者作为一种周期性居民,很难与当地居民产生持久的能称之为融合的社会互动,并刻意与当地居民保持适当距离,导致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需要政府、社区组织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从而促进旅居地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旅居地( )
A.房价持续提高 B.就业压力增大 C.环境压力加大 D.人才数量增多
9.在第二居所区,形成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的根本原因是( )
A.居住时间差异 B.消费水平差异
C.出行方式差异 D.地域文化差异
10.在构建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是( )
A.政府 B.社区居委会 C.旅居者 D.当地居民
(2023·新疆·校联考一模)古宗祠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类型,在选址、适应当地风环境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因地制宜的地理哲学思想。我国浙江西部古宗祠分布较多,与北方宗祠坐北朝南不同,该地古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下图示意该地某村落宗祠位置。该宗祠充分利用微环境,提升了宗祠的舒适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地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可能是因为( )
①地貌复杂②降水较多③纬度较低④族人偏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为利用微环境来降低宗祠夏季内部闷热状况,该宗祠正门最合适的朝向是( )
A.东 B.南 C.西 D.北
13.仅从减轻冬季风对宗祠影响角度考虑、宗祠周边建筑( )
A.西北侧密度小、高度低 B.西南侧密度大、高度高
C.东南侧密度小、高度低 D.东北侧密度大、高度高
(2023·高一单元测试)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航城街道琴江村是清初水师旗营在此筑堡定居,现有居民1000余人,已认定为满族,现在仍在使用和北京话十分相近的北方方言,形成被闽方言包围的琴江村北方方言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沼泽广布 B.海岛众多 C.森林丛生 D.山区广布
15.有利于在异地形成方言岛的人类活动是( )
A.逐水草而居 B.大规模移民 C.外出旅游 D.外出求学
二、综合题
16.(2023·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对河南省林虑山区露水河峡谷的传统聚落进行调查研究。
露水河峡谷山高谷深,曾长期交通不便。流域内年降水量7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7―8月份。流域内有泉水出露,但贮水条件差,露水河水位季节变化较大。下图为露水河峡谷地形剖面示意图和石板房景观图。
【山青水绿石屋美】研学团队观察到,当地的传统民居石板房,以石板为主要建筑材料,造型古朴自然,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
(1)说明当地传统民居采用石板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
【与水共生有良方】在村落中发现,当地修建有硬化的排水沟,在地势较低处修建有水窖。
(2)从排水沟和水窖中任选其一,说明其主要用途。
【依山择居蕴智慧】查阅资料发现,该区域共有170余个村落,由于热量、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其分布特征如下表:
位置 山麓地带 山腰地带 山顶地带
海拔 500米左右 800米左右 1400米左右
村落数量 50余个 90余个 30余个
(3)请分析山腰地带村落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
17.(2023·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附近,具有千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猎马是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传统聚落,属“游居”类型。“斜仁柱”是其游居时期的主要民居形式,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制,再用兽皮或桦树皮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20世纪50年代后鄂伦春族由“游居”转为完全定居,民族建筑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下图示意斜仁柱和鄂伦春族现代建筑样式及应用。
(1)分析鄂伦春族季节性迁徙过程中聚落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
(2)分析在游居时期“斜仁柱”成为鄂伦春族主要民居形式的原因。
(3)为解决鄂伦春族民族建筑文化的断层现象,人们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一种是采用现代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其进行改造,谈谈你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高一单元测试)在平整土地上挖坑刨洞建地坑窑院,院心常会栽一株树冠高出地表的高大落叶乔木,这种建造技术在黄土高原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图为某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照片拍摄地的地貌类型是( )
A.黄土川 B.黄土梁 C.黄土塬 D.黄土沟
2.地坑院的院心栽植高大落叶乔木的原因不包括( )
A.减弱了雨水对地坑院坝的侵蚀 B.夏季便于入门在树下遮荫纳凉
C.冬季可让阳光进入,利于采光 D.安全警示作用,防止行人坠入
3.地坑院顶部四周建有矮墙,其功能作用最小的是( )
A.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B.保障地面劳作人的安全
C.装饰美观协调建筑艺术 D.防火防盗贼防野兽入侵
【答案】1.C 2.A 3.D
【解析】1.根据材料地坑窑院在平整土地上挖坑刨洞建成的,黄土川、黄土梁、黄土沟地势起伏大,黄土塬(被沟谷切割后存留下来的高原面)地势相对平坦,适合挖坑刨洞建地坑窖院,C正确,ABD错误。
2.地坑院心的高大落叶乔木建在院内,对地坑院坝的防雨水侵蚀作用没有影响,A正确;夏季乔木枝繁叶茂,便于人们在树下遮荫纳凉,B错误;冬季落叶,可让阳光进入,利于采光,C错误;高达落叶乔木树冠露出地面,起到安全警示作用,防止行人坠入,D错误,该题选A。
3.地坑院比周围地势低,四周建有矮墙能够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A错误;矮墙能够防止地面人的跌落,保障地面劳作人的安全,B错误;矮墙体现装饰美观协调建筑艺术的作用,C错误;矮墙不能防火防盗贼防野兽入侵,D正确,该题选D。
【点睛】“黄土塬”通常是指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为黄土台地,周围则分布着深切沟谷,面积较大塬有陇东董志塬、陕北洛川塬和甘肃会宁的白草塬。黄土塬是黄土地貌中相对完整的地貌形态,在平整的塬面上通常可以发展种植业。“黄土梁”顾名思义就是指条带状的黄土丘陵,是黄土覆盖在墚状古地貌上,后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黄土梁根据规模可以分为长梁和短梁,有些黄土梁的长度可以达到数十千米,而有些则只有几百米。有些黄土梁的顶面十分平坦,被称为平顶梁,通常是由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此外还有顶面倾斜的“斜梁”,丘与鞍状交替分布的墚称为“峁墚”。“黄土峁”是指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是黄土地貌发育到中后期的产物,黄土峁所在地区通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沟壑纵深,地形十分破碎,黄土峁的顶部面积通常较小。单独分布的黄土峁称为“孤立峁”,多个峁大体上排列在一条线上的为“连续峁”,连续峁通常是由黄土梁经外力侵蚀演化而形成。任何一种地貌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停地变化之中,黄土地貌也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形成一系列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
(2023上·湖南岳阳·高二岳阳市十四中校考阶段练习)读“我国某大高原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4.针对该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塬面——种草护坡 B.d地——沟谷——打坝建库
C.c地——缓坡——平整土地 D.b地——陡坡——修筑梯田
5.关于该地最典型民居与最适宜建筑地点正确的是:( )
A.四合院、甲地 B.四合院、丁地 C.窑洞、乙地 D.窑洞、丙地
【答案】4.B 5.D
【解析】4.根据我国海拔800~1000米、北纬38大高原应该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保塬、护坡、固沟,a地黄土塬,应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b地陡坡,种草护坡,c地缓坡、可修筑梯田,d地沟谷,打坝建库、拦泥蓄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黄土高原最典型民居是窑洞,四合院多分布北京地区,排除A、B,丙、丁两地,最适宜建窑洞为丙地,丙处阳坡山脊,不易积水、采光好;冬季风背风坡,利于防寒。丁处沟谷,夏季多暴雨山洪,不宜建窑洞,D正确,C错误。故选D。
【点睛】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
(2023上·湖南益阳·高三统考期末)堤垸是指人们在洞庭湖区修筑堤防、围挽土地,对外挡水,对内围田的一种土地利用模式。洞庭湖区的围垸垦殖始于宋、元,兴于明、清。到了清末,昔日八百里洞庭,已演变为堤垸如鳞,废堤、弃垸密布,湖洲之间隔水相望,河沟水系纵横交错的自然湿地景观。自民国时期开始,政府组织并垸合修,废除中间的间堤,将几垸、十几垸合修成一个大垸。下图示意明清与现在的堤防变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明、清时期人们大规模修建堤垸是为了( )
A.抵御敌人和野兽侵袭 B.减轻洪涝和干旱灾害
C.增加空气和土壤湿度 D.获得生活和生产空间
7.将几垸、十几垸合修成一个大垸,废除中间的间堤,合修湖堤。主要是为了( )
A.扩大生产 B.养殖水产 C.抗洪排渍 D.拓宽航道
【答案】6.D 7.C
【解析】6.明清时期,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较多,促使当地人口大量增加及大量江西、浙江等地民众移民进入,人们便在洞庭湖泥沙淤积成洲滩处围垦堤垸。到了清末,湖区已经出现堤垸如鳞、弥望无际的盛况,其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和更大的生活空间,D正确;抵御敌人和野兽侵袭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建设初期宋、元,A错误;大规模修建堤垸无法减轻洪涝和干旱灾害、 增加空气和土壤湿度,BC错误。故选D。
7.洞庭湖水患严重地区,随着大量堤垸修建,将会增加水患灾害。政府组织并垸合修,将几完、十几垸合修成一个大垸,废除中间的间堤,使小垸并成大垸,以利于抗洪排渍,C正确;合并后,获得较多的土地,但不是为了扩大生产,A错误;进行水产养殖并不需要合并形成大垸,B错误;合并后对航道的拓展并不明显,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2023上·湖南益阳·高三统考期末)第二居所是指在常住地之外的地区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第二居所旅居者作为一种周期性居民,很难与当地居民产生持久的能称之为融合的社会互动,并刻意与当地居民保持适当距离,导致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需要政府、社区组织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从而促进旅居地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旅居地( )
A.房价持续提高 B.就业压力增大 C.环境压力加大 D.人才数量增多
9.在第二居所区,形成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的根本原因是( )
A.居住时间差异 B.消费水平差异
C.出行方式差异 D.地域文化差异
10.在构建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是( )
A.政府 B.社区居委会 C.旅居者 D.当地居民
【答案】8.C 9.D 10.B
【解析】8.由材料可以判定,第二居所旅居介于短时性旅游与永久性旅游移民之间,是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房价持续提高,不符合现实,A错误;第二居所是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不会加大就业压力,对人才数量没有影响,BD错误,但对旅居地造成额外的公共设施支出,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C正确。故选C。
9.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势地貌和气候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大相径庭的南北文化。这些差异以语言,性格、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形式为表征,旅居者作为“外地人”,这些表征必然会与“本地人”不同,从而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形成“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D正确;居住时间、出行方式、消费水平在“外地人”与“本地人”自然存在,不会造成对视,ABC错误。故选D。
10.在构建的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政府顶层设计,发挥引导作用,A错误;社区自组织上传下达,发挥中介作用,同时,社区居委会又是各个行政部门的基层单位,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社区。社区居委,发挥广大普通居民与旅居者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旅居地的可持续发展,B正确,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023·新疆·校联考一模)古宗祠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类型,在选址、适应当地风环境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因地制宜的地理哲学思想。我国浙江西部古宗祠分布较多,与北方宗祠坐北朝南不同,该地古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下图示意该地某村落宗祠位置。该宗祠充分利用微环境,提升了宗祠的舒适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地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可能是因为( )
①地貌复杂②降水较多③纬度较低④族人偏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为利用微环境来降低宗祠夏季内部闷热状况,该宗祠正门最合适的朝向是( )
A.东 B.南 C.西 D.北
13.仅从减轻冬季风对宗祠影响角度考虑、宗祠周边建筑( )
A.西北侧密度小、高度低 B.西南侧密度大、高度高
C.东南侧密度小、高度低 D.东北侧密度大、高度高
【答案】11.B 12.C 13.D
【解析】11.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为获得好的光热资源故一般建筑坐北朝南,该地纬度较低,光热资源较北方地区更为丰富,因此不要求必须坐北朝南,③正确;该地位于浙江西部,地形复杂,为适应自然环境,只能依山而建,故有时宗祠并非完全是坐北朝南,①正确。与降水、族人偏好关系不大,②④不正确。故选B。
12.从图中可知,该宗祠西临池塘,夏季池塘温度较低,风从池塘吹向朝西的正门,可缓解闷热状况,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3.该地冬季盛行偏北风,仅从减轻冬季风对宗祠的影响而言,应将北侧建筑建得又高又密,这样挡风效果最好,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023·高一单元测试)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航城街道琴江村是清初水师旗营在此筑堡定居,现有居民1000余人,已认定为满族,现在仍在使用和北京话十分相近的北方方言,形成被闽方言包围的琴江村北方方言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沼泽广布 B.海岛众多 C.森林丛生 D.山区广布
15.有利于在异地形成方言岛的人类活动是( )
A.逐水草而居 B.大规模移民 C.外出旅游 D.外出求学
【答案】14.D 15.B
【解析】14.从材料第一句话可知,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说明山区面积广大,导致人与人之间交往较少,容易形成方言,D正确;福建省并没有沼泽广布,A错误;福建省绝大部分居民并位居住在海岛上,海岛对方言数量的影响很少,B错误;森林丛生可以加大人类聚集区之间的交流,但不如地形的阻碍更大影响,C错误。故选D。
15.由材料“清初水师旗营在此筑堡定居”可知,大规模的移民可能因为拥有共同的语言而聚居生活,形成方言岛,B正确;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的典型特点,主要发生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草原,A错误;外出旅游、外出求学持续时间有限,不能形成定居点继而形成方言岛,C错误。故选B。
【点睛】方言岛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言的地面。历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地盘,他们所带来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围下,就如大海上的岛屿,即是通常所说的“方言岛”。
二、综合题
16.(2023·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对河南省林虑山区露水河峡谷的传统聚落进行调查研究。
露水河峡谷山高谷深,曾长期交通不便。流域内年降水量7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7―8月份。流域内有泉水出露,但贮水条件差,露水河水位季节变化较大。下图为露水河峡谷地形剖面示意图和石板房景观图。
【山青水绿石屋美】研学团队观察到,当地的传统民居石板房,以石板为主要建筑材料,造型古朴自然,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
(1)说明当地传统民居采用石板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
【与水共生有良方】在村落中发现,当地修建有硬化的排水沟,在地势较低处修建有水窖。
(2)从排水沟和水窖中任选其一,说明其主要用途。
【依山择居蕴智慧】查阅资料发现,该区域共有170余个村落,由于热量、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其分布特征如下表:
位置 山麓地带 山腰地带 山顶地带
海拔 500米左右 800米左右 1400米左右
村落数量 50余个 90余个 30余个
(3)请分析山腰地带村落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
【答案】(1)位于山区,就地取材;对外联系不便,获得其他建筑材料困难,成本高;石质材料经久耐用。
(2)排水沟:当地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排水沟用于排出雨季降水或从地下流出的泉水。水窖:该地储水条件差,水窖用于收集地表水,提供旱季用水。
(3)山腰地带有利于避开洪水威胁;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热量条件较山顶更好。
【分析】本题以河南省林虑山区露水河峡谷为材料,涉及地域文化、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以及地形对聚落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当地天然石板较多,便于取材;石板利于夏季通风,有利于冬暖夏凉;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封闭对外交通不便,获取其它建材较为困难,成本较高,石板的成本较低;当地有悠长的利用石板建材的经验,用石板建房技艺高;石质建材坚固耐用,可利用时间较长。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河南省,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短时间降水量较大,排水沟可以汇聚地表径流,有利于排水,缓解内涝,同时可以排出地下流出的泉水等,也可以储存降水。
水窖可以用于储水,当地地表水分难以储存,在地势低洼处修建水窖可以储存地表水,能够提供旱季用水,缓解旱季水资源短缺。
(3)地势较平坦,易于建设村落;光照充足, 热量充足,利于农作物生长;山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利于种植;容易产生河流,水源充足,便于村落居民取水用水;山腰地带地势相对较高,洪涝灾害的威胁较小。
17.(2023·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附近,具有千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猎马是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传统聚落,属“游居”类型。“斜仁柱”是其游居时期的主要民居形式,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制,再用兽皮或桦树皮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20世纪50年代后鄂伦春族由“游居”转为完全定居,民族建筑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下图示意斜仁柱和鄂伦春族现代建筑样式及应用。
(1)分析鄂伦春族季节性迁徙过程中聚落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
(2)分析在游居时期“斜仁柱”成为鄂伦春族主要民居形式的原因。
(3)为解决鄂伦春族民族建筑文化的断层现象,人们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一种是采用现代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其进行改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落选址首要考虑靠近河流;考虑聚落地点周边猎物的多少;猎马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聚落地点需要临近草场,适宜放牧。
(2)该地林业资源丰富,猎物提供较充足的兽皮等建筑材料充足;游牧民族斜仁柱搭建、拆卸方便,建造成本低。
(3)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承鄂伦春族的建筑文化:承研究鄂伦春族建筑文化时应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博物馆等);进行商业性开发时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的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建筑进行维护与传承(旅游、餐饮等);在民居建设方面,可将“斜仁柱”的建筑特点与现代民居建设相融合。
【分析】本大题以斜仁柱和鄂伦春族现代建筑样式及应用为材料,涉及聚落选址的自然条件、民居的形成原因、文化的传承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猎马是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可知,渔猎是捕鱼和打猎,鱼是从河流获取,因此聚落选址首要考虑靠近河流;猎物从聚落周边地区获取,需考虑聚落地点周边猎物的多少;猎马作为生产工具,对草料需求大,聚落地点需要临近草场,适宜放牧。
(2)由材料“斜仁柱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制,再用兽皮或桦树皮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可知,斜仁柱民居需要白桦、兽皮或桦树皮作原料,该地位于大小兴安岭附近,林业资源丰富,猎物多,能提供较充足的兽皮等建筑材料;由图可知,对游牧民族来讲,斜仁柱搭建、拆卸方便,适合游牧,且建造成本低。
(3)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鄂伦春族由“游居”转为完全定居,民族建筑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并结合题干分析可知,为解决民族建筑文化断层的危险,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承鄂伦春族的建筑文化:由于游居减少,传统建筑民居减少,在继承研究鄂伦春族建筑文化时应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博物馆等);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可适当商业性开发,而开发时要以尊重历史的前提,采用现代的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建筑进行维护与传承,如发展旅游、餐饮等;为传承建筑文化,在现代民居建设中,可适当融入“斜仁柱”的建筑特点,体现传统建筑文化。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