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1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B)(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1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B)(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1 16:50: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1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陕西咸阳·校考模拟预测)下图为甲、乙不同时期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日本( )
A.性别比例差异增大 B.男性人口数量增多
C.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D.人口增长率为正值
2.甲时期至乙时期日本最可能出现( )
A.第二产业迅速萎缩 B.消费市场萎缩
C.城市化率快速降低 D.人口外流严重
3.为改善日本人口变化情况,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社会养老力度 B.加大高端人才引进
C.完善生育福利政策 D.扩大企业招聘规模
【答案】1.C 2.B 3.C
【解析】1.读图可知,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日本老龄人口占比明显上升,老龄化加剧,C正确;甲、乙时期日本性别比例有明显变化,A错误;新增男性人口比重降低,数量应减少,B错误;能看出乙时期人口增长率下降,但不能确定为正值,D错误。故选C。
2.由图可知,甲时期至乙时期,日本老龄化现象加剧,年轻人占比减少,可能造成消费市场萎缩,B正确;日本第二产业多为中高端制造业,其受人口变化影响较小,A错误;城市化率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小,C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不代表人口外流,D错误;故选B。
3.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少子化现象所导致,为改善老龄化现象,可以完善生育福利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C正确;提高社会养老力度会加大社会负担,不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A错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与扩大企业招聘规模并不能改善人口老龄化,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医疗卫生因素、政策因素等。
(2023上·浙江丽水·高三浙江省丽水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我国近10年来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4.2010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人口数量增长快 B.老龄化率降低
C.死亡率较稳定 D.总量峰值已过
5.针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
A.优化生育休假制度 B.大量接收外来移民
C.发展劳动密集产业 D.控制房价上涨幅度
【答案】4.C 5.A
【解析】4.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从2010年到2020年,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下降,且两者变化趋势相近,而死亡率等于出生率减去自然增长率,因此死亡率较为稳定,C正确。由于自然增长率下降,因此人口数量增长慢,但是大于0,因此总量还是增长,尚未达到峰值,老龄化率呈增大趋势。因此A、B、D错误。故选C。
5.从上题可知,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新出生人口减少,因此要鼓励生育,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并不适合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A正确,C错误。我国目前现状并不鼓励大规模接收外国移民,B错误。控制房价上涨幅度对于人口现状的改变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些因素也是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2)社会因素:如我国的计划生育以及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等,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
(2023上·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老龄化系数越高。多年来广东省GDP位居我国第一,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广东省应该为我国老龄化系数最高的地区,然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系数为8.58%,仅高于新疆、西藏,广东的人口老龄化有其特殊性。下图为2000-2020广东省各县区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2000-2020广东省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主要特征是( )
A.2000年广东省县域人口老龄化类型以年轻型为主
B.2010年广东省东部、南部等边缘地区老龄化严重
C.2020年广东省年轻型、成年型社会的数量下降
D.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急剧攀升
7.广东省各县区的老龄化水平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经济发展水平
C.医疗条件改善 D.落户政策放宽
【答案】6.C 7.B
【解析】6.根据 2000~2020 广东省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图可知,2000 年广东省县域人口老龄化类型以浅度老龄化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东南部、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A 错误;2010 年广东省县域人口老龄化类型依然以浅度老龄化为主,但数量明显下降,珠三角等中南部地区,为老龄化低值区,而东部、北部等边缘地区老龄化严重, B错误;2020 年广东省县域人口老龄化类型以中度老龄化为主,年轻型、成年型以及浅度老龄化社会的数量继续下降,2020 年仅剩 3 个年轻型社会,C 正确;深圳、东莞、广州等所辖的部分县区为中心,向外围边缘地区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深圳、东莞、广州本身老龄化并不严重, D 错误。故选C。
7.根据图片信息,广东省各县区的老龄化水平差异显著,大致呈半环状圈层分布,以深圳、东莞、广州等所辖的部分县区为中心,向外围边缘地区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流动造成的,而人口的流动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吸引,东莞、深圳、广州等地产业众多,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来此就业,因而使得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老龄化程度低于周边地区,B正确;这种差异跟生育政策调整、医疗条件改善、落户政策放宽等有一定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ACD 错误。故选B。
【点睛】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23下·贵州贵阳·高一统考期末)“亚洲之弧”又称“亚洲的胡焕庸线”,该线以东、以南从古至今都是文明繁盛之地。图示意亚洲人口分布(人/km2)。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亚洲之弧”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差异 B.政策差异 C.文化差异 D.自然差异
9.“亚洲之弧”两侧人口密度差异最显著的分段是( )
A.I段 B.Ⅱ段 C.Ⅲ段 D.Ⅳ段
10.“亚洲之弧-Ⅲ段”两侧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该段( )
①东南侧纬度较低,气候炎热②东南侧地势较低,土壤肥沃③西北侧深居内陆,降水较少④西北侧地表崎岖,矿产稀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8.D 9.B 10.C
【解析】8.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亚洲之弧”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导致农业自然条件差异大,导致这条线以东以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导致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D正确。经济的差异也是由自然差异导致的,A错误;与政策、文化关系不大,故选D。
9.I段、Ⅳ段两侧人口密度都<10,AD错误;Ⅱ段南侧人口密度>100,北侧人口密度<10,Ⅲ段东侧人口密度>100,西侧人口密度<10,但是Ⅱ段是青藏高原与印度半岛,Ⅲ段是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显然人口密度差异最显著II段,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人烟罕至,印度的目前人口密度已经达到平均每平方公里382人,相当于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B正确,C错误。故选B。
10.Ⅲ段代表我国东南部沿海与西北内陆,由图可知Ⅲ段东南侧人口稠密,Ⅲ段西北侧人口稀疏,东南侧主要属于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条件适宜,人口众多,西北侧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到达的水汽少,导致降水较少,不适宜人类居住,①错误,③正确。东南侧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西北侧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但是矿产资源丰富,②正确,④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2023下·福建三明·高一统考期末)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建设、保存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其空间分布状况。左图为客家传统村落整体分布,右图为客家传统村落坡向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区域,客家传统村落分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空间分布均衡 B.多分布于东坡 C.南部较密集 D.围绕城市周边
12.从气象因素看,客家传统村落在西北坡分布较多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温高 B.光照强 C.降水多 D.气象灾害少
【答案】11.C 12.D
【解析】11.根据左图信息可知,客家传统村落分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南部梅州地区数量相对更为密集,A错,C正确。结合图中城市驻地和客家传统村落的分布可知,并没有呈现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的特征,D错。结合右图信息可知,在西北坡和西南坡分布的数量更多,B错。故选C。
12.西北坡为山地的偏北坡,主要为阴坡,其光照相对较弱,气温相对不高,AB错。结合该区域在我国的分布可知(注意图中的小图),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西北坡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同时,夏秋季节受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小,所以客家传统村落在西北坡分布较多,C错,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2023·山东枣庄·枣庄八中校考模拟预测)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地区指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拉萨河中部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选项中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的是( )
A.3500~3599米 B.3600~3699米 C.3700~3799米 D.3800~3899米
14.“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势高低 B.气温高低 C.植被多少 D.降水多少
15.该地区3500~3599米最可能( )
A.炎热潮湿 B.寒冷干燥 C.谷宽地平 D.坡陡地狭
【答案】13.D 14.A 15.D
【解析】13.区域人口总数为区域聚居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乘积。比较图中不同海拔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总数,结合区域聚居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人口密度计算可知,3500~3599米人口聚居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千米; 3600~3699米人口聚居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千米;3700~3799米人口聚居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千米; 3800~3899米人口聚居地面积约为2500平方千米; 故3800~3899米处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区域内人口分布多少,受地势、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地势高低和起伏状况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形成,所以“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3500~3599米在所示区域人口密度和人口总数相对较少,该区间在所示区域海拔最低,水热条件应相对较好,不可能因寒冷干燥或炎热潮湿而导致人口分布少,AB错误;若该区间谷宽地平,人口分布密度应较大,C错误;因处于“一江两河”地区,最可能是该区间为临江地区,山坡陡峭、地域狭小,使人口分布密度小、总数少,D正确。故选D。
【点睛】不同地形条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而影响着人口分布。一般来说,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定居。
二、综合题
16.(2023上·上海·高二校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49℃ ≥29℃ ≥24℃ 18-24 <18℃ ≤10℃
材料二:图1干旱地区城镇分布图
材料三:图2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比例变化图
(1)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范围是
(2)干旱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河流对城镇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
(3)分布在海拔高度500米以下的人口比例是 ,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人口比例仅有 。
(4)根据材料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5)根据表格数据,从纬度位置角度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6)简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A区域的原因。
【答案】(1)18℃-24℃
(2) 水源 提供水源,发展航运
(3) 80.2% 1.5%
(4)气候、水源、地形、海拔。
(5)中纬度人口分布最多,低纬度次之,高纬度最少。
(6)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开发历史悠久,经济相对发达。
【分析】本题以影响人口分布的三个材料为背景,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
(2)干旱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因为水源缺乏人口少,河流可以提供水源和航运,城镇靠近河流可以方便取得水源,且航运便利,有利于城镇发展。
(3)由图的数据统计可知,分布在海拔高度500米以下的人口比例是80.2%,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人口比例仅有1.5%。
(4)由材料一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热量(气温);由材料二可知,水源对于人口分布起到重要作用;由材料三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海拔。
(5)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过高或过低不适宜人类生活,因此,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平原或沿海;低纬度气候炎热,人口相对较少;高纬度气候严寒,人口稀少。
(6)A区域海拔0~200米,为平原地形,一般而言,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的难度小,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开发历史悠久,经济相对发达。故人口集中分布在该海拔范围。
17.(2022下·山西大同·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课题资料: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形成不同的人口分布格局。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东屏太行山,西、南倚吕梁山和黄河,北至长城,地势总体上呈“两山夹一川”态势,东西两侧山地丘陵隆起,中部呈串珠式盆地塌陷,平原镶嵌其间,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下图示意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
(1)描述山西省人口分布的特点。
(2)简析影响山西省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3)晋城市是山西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简述其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南部人口密集,北部人口稀疏,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密度最小;主要分布在中部盆地地区;城市人口密度大,其他地区人口密度小等。
(2)中部盆地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度大;西部吕梁山区、东北部太行山区地形崎岖,水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小。
(3)晋城市煤炭资源丰富,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吸引大量劳动力人口;交通便捷;辖区面积较小,人口密度大等。
【分析】本题通过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图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人口分布特征、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根据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图并结合图例可知,山西省人口分布不均衡;山西南部地区颜色较深,对应图例,其人口密度较大;山西北部颜色较浅,对照图例人口密度较小;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结合材料指出山西省的地形分布可知,山西中部盆地地区人口分布较密集;各区随城镇化的发展,人口集中在城市,其他地区人口分布较稀疏。
(2)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因素。据材料可知,山西省人口分布较密集的中部盆地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起伏小,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汾河流经水源充足,河流冲积泥沙沉积,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西部为吕梁山区,东北为太行山区,地形崎岖,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较恶劣,人口密度较小。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等因素。据所学可知,晋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加工、运输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人口的集聚;晋城市通过铁路和公路,向东可以与河北联系,向南部可以与河南联系,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有利于人口的聚集;从图中可以看出,晋城地区地域狭小,人口集聚导致人口密度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1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陕西咸阳·校考模拟预测)下图为甲、乙不同时期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日本( )
A.性别比例差异增大 B.男性人口数量增多
C.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D.人口增长率为正值
2.甲时期至乙时期日本最可能出现( )
A.第二产业迅速萎缩 B.消费市场萎缩
C.城市化率快速降低 D.人口外流严重
3.为改善日本人口变化情况,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社会养老力度 B.加大高端人才引进
C.完善生育福利政策 D.扩大企业招聘规模
(2023上·浙江丽水·高三浙江省丽水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我国近10年来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4.2010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人口数量增长快 B.老龄化率降低
C.死亡率较稳定 D.总量峰值已过
5.针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
A.优化生育休假制度 B.大量接收外来移民
C.发展劳动密集产业 D.控制房价上涨幅度
(2023上·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老龄化系数越高。多年来广东省GDP位居我国第一,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广东省应该为我国老龄化系数最高的地区,然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系数为8.58%,仅高于新疆、西藏,广东的人口老龄化有其特殊性。下图为2000-2020广东省各县区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2000-2020广东省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主要特征是( )
A.2000年广东省县域人口老龄化类型以年轻型为主
B.2010年广东省东部、南部等边缘地区老龄化严重
C.2020年广东省年轻型、成年型社会的数量下降
D.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急剧攀升
7.广东省各县区的老龄化水平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经济发展水平
C.医疗条件改善 D.落户政策放宽
(2023下·贵州贵阳·高一统考期末)“亚洲之弧”又称“亚洲的胡焕庸线”,该线以东、以南从古至今都是文明繁盛之地。图示意亚洲人口分布(人/km2)。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亚洲之弧”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差异 B.政策差异 C.文化差异 D.自然差异
9.“亚洲之弧”两侧人口密度差异最显著的分段是( )
A.I段 B.Ⅱ段 C.Ⅲ段 D.Ⅳ段
10.“亚洲之弧-Ⅲ段”两侧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该段( )
①东南侧纬度较低,气候炎热②东南侧地势较低,土壤肥沃③西北侧深居内陆,降水较少④西北侧地表崎岖,矿产稀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下·福建三明·高一统考期末)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建设、保存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其空间分布状况。左图为客家传统村落整体分布,右图为客家传统村落坡向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区域,客家传统村落分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空间分布均衡 B.多分布于东坡 C.南部较密集 D.围绕城市周边
12.从气象因素看,客家传统村落在西北坡分布较多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温高 B.光照强 C.降水多 D.气象灾害少
(2023·山东枣庄·枣庄八中校考模拟预测)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地区指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拉萨河中部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选项中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的是( )
A.3500~3599米 B.3600~3699米 C.3700~3799米 D.3800~3899米
14.“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势高低 B.气温高低 C.植被多少 D.降水多少
15.该地区3500~3599米最可能( )
A.炎热潮湿 B.寒冷干燥 C.谷宽地平 D.坡陡地狭
二、综合题
16.(2023上·上海·高二校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49℃ ≥29℃ ≥24℃ 18-24 <18℃ ≤10℃
材料二:图1干旱地区城镇分布图
材料三:图2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比例变化图
(1)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范围是
(2)干旱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河流对城镇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
(3)分布在海拔高度500米以下的人口比例是 ,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人口比例仅有 。
(4)根据材料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5)根据表格数据,从纬度位置角度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6)简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A区域的原因。
17.(2022下·山西大同·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课题资料: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形成不同的人口分布格局。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东屏太行山,西、南倚吕梁山和黄河,北至长城,地势总体上呈“两山夹一川”态势,东西两侧山地丘陵隆起,中部呈串珠式盆地塌陷,平原镶嵌其间,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下图示意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
(1)描述山西省人口分布的特点。
(2)简析影响山西省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3)晋城市是山西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简述其社会经济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