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B)(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B)(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1 16:51: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校联考期末)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为一线城市后,2022年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等15个城市成为新一线城市。下图是我国部分城市吸引力综合评价立体图,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衡量,城市舒适性用教育、文化和交通资源衡量,人才政策用落户、安居、就业创业衡量。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沈阳人才政策指数最高 B.南宁城市舒适性指数高于昆明
C.杭州的经济发展指数高于青岛 D.呼和浩特综合评价指数最高
2.新一线城市吸引一流大学毕业生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完善 B.户籍政策宽松 C.交通通达度高 D.经济发展活力
3.一流大学毕业生流入新一线城市可以( )
①降低人均工资水平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③提高城市化水平④减轻公共服务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D 3.B
【解析】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呼和浩特、武汉、南京、成都等地人才政策指数高于沈阳,排除A;昆明城市舒适性指数高于南宁,排除B;杭州的经济发展指数高于青岛,C正确;成都综合评价指数盖雨呼和浩特,排除D。故选C。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2022年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等15个城市成为新一线城市,这些新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活力更强,吸引毕业生迁入,D正确;上海、北京等老一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排除A;户籍政策和交通通达度也会影响人才迁入,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C。故选D。
3.结合所学知识,一流大学毕业生流入新一线城市可以增加新一线城市人才数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②③正确;一流大学毕业生工资较高,不会降低人均工资,人口增加会增加公共服务压力,排除①④。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发生居住地的改变,根据其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资源、经济收入、政策、战争、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方面。如今,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经济收入。
(2024上·重庆·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福建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省各市人口增长较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为福建省各市人口增长率[(七普人口数-六普人口数)/六普人口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福建省各城市人口增长率空间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环境因素
5.福建省厦门市人口增长率最高,说明厦门市( )
A.人口自然增长快 B.老年人口比重高
C.人口净迁入率高 D.劳务人口输出多
【答案】4.B 5.C
【解析】4.由图可知,福建省厦门人口增长率最高,沿海城市人口增长率明显大于内陆城市。由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沿海地区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人口增长快,因此福建省沿海的各城市人口增长率远大于其内陆城市,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B正确,政策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不是这一时期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自然增长率会保持较低水平,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口流入,净迁入率高。厦门市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经济水平高,人口自然增长较低,A错误;老年人口比重与人口增长没有关系,B错误;由于厦门市经济比较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人口净迁入率高,C正确;劳务人口输出多会导致人口减少,且厦门主要是吸引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省总人口为2407345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3379362人。人户分离人口为1035068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5888506人。如图示意吉林省各市(州)人口增长率〔(七普人口-六普人口)/六普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除长春外,吉林省其他市(州)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该省10年来(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B.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
C.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 D.产业转移扩散趋势明显
7.吉林省人户分离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有( )
①省会长春市②京津地区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④云贵川三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6.B 7.A
【解析】6.由材料可知,总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减少,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且除长春外,吉林省其他市(州)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该省10年来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B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产业转移扩散趋势明显无法体现,ACD错误。故选B。
7.吉林省人户分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口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周边区域,省会长春市与京津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①②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云贵川三省相对经济发展水平低,且距离远,不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③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023上·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人口流动,依据其空间范围,可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9.为应对人口净流出,中小城市可以( )
A.发展数字经济,提高竞争力 B.实施“归巢计划”,鼓励人才回流
C.鼓励生育,缓解劳动力短缺 D.放宽落户政策,鼓励农民进城
【答案】8.D 9.B
【解析】8.读表可知,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者变化并不相同,A错误;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B错误;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C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D正确。故选D。
9.数据经济对科技水平要求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对数量要求少,中小城市科技水平较低,发展能力不足,数字经济经济吸纳劳动力少,A错误;实施“归巢计划”通过多种手段吸引人才回到自己的家乡或工作所在地,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B正确;劳动力的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鼓励生育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C错误;中小城市自身人口向外净流出,说明其自身发展水平有限,对外来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大,放宽落户政策对缓解人口净流出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通信的发展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2023上·河北石家庄·高三校考期中)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东北地区人口流动呈现出短时段流动、农村人口占比高、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式流动为主的特点,但流动人口在域外其他地区落户积极性总体并不高。下图为东北地区流出人口在不同省份选择空间分布格局图(箭头粗细代表人数多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迁入华北、华东相比,东北人口迁入西南地区的迁移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距离较远②文化相近③经济较差④气候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在域外其他地区落户积极性总体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户籍落户政策吸引力小 B.地区人文环境差异较大
C.人口流动管理政策严格 D.农村户籍所带来的福利
【答案】10.B 11.A
【解析】10.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为由低收入地区迁入高收入地区,就近迁移较多。东北距离西南地区较远,因此迁移的人口较少,①正确;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文化并不相近,②错误;西南地区为我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收入低,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吸引力不大,③正确;西南地区气候温暖,④错误。故选B。
11.东北地区迁出的人口主要为农村人口,总体的收入并不高,经济发达地区的户籍落户政策门槛高,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人口而言,吸引力并不大,A正确;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和域外其他地区相比,地区人文环境差异不大,B错误;目前人口流动管理政策并不严格,C错误;农村户籍带来的福利并不是落户少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气候、家庭混营、政治因素、宗教等。
(2023上·浙江·高三永嘉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2017年青年流动人口不同城市规模间的流向,其中城市等级按常住人口数量划分(I型城市人口数量大于同等级的Ⅱ型城市)。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青年流动人口城市选择的等级与规模特征,不正确的是( )
A.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与II型大城市为主要流出地
B.大城市对于青年人口流入依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C.经济特征仍是青年流动人口城市选择的主要因素
D.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为青年流动人口的主要选择
13.II型小城市的人口流动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 )
A.阻碍经济发展 B.提高人口容量
C.造成婚配困难 D.优化空间结构
【答案】12.D 13.A
【解析】12.据图可知,根据人口流向来看,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与II型大城市的流出线条较粗,是主要流出地,A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流入城市规模来看,超大、特大、Ⅰ型和Ⅱ型大城市人口流入占比相对较高,对于青年人口流入依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B正确,不符合题意;青年人口趋向流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说明经济特征仍是青年流动人口城市选择的主要因素 ,C正确,不符合题意;在人口流入地中,Ⅰ型和Ⅱ型大城市人口流入占比最高,而超大和特大城市占比不是最高,故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不是青年流动人口的主要选择,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3.II型小城市的青年人口流出较多,会使当地劳动力减少,人口出生率下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A正确;人口容量与当地资源数量有关,青年人口流出不会改变当地人口容量,B错误;当地青年人口流出,而不是单一性别人口流出,不一定造成婚配困难,C错误;青年人口流出对当地空间结构不一定产生优化作用,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工作和经济原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2023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读1935~2010年我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视频讲解下列时间段我国人口重心平均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
A.1935~1964年 B.1964~1982年 C.1990~2000年 D.2000~2010年
15.1982~1990年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
A.东南,矿产资源的开发 B.东南,改革开放的政策
C.西南,矿产资源的开发 D.西南,改革开放的政策
【答案】14.A 15.B
【解析】14.由图可知,1935~1964年时间跨度为30年,移动距离最长,在选项中的4个时间段综合对比中平均移动速度最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读图可知,1982~1990年我国人口移动方向为东南方向,这一时期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军事等。其中经济因素中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二、综合题
16.(2023上·辽宁·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2000年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大,人口分布差异加剧。下图示意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31个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年人均GDP关系,图中虚线表示各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年人均GDP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小,数据点之间差异越小。
(1)推测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2)简析2000年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大的原因。
(3)指出我国不同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人均GDP关系,并分析广东省离散程度大的成因。
【答案】(1)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经济发达地区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沿河、湖、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等。
(2)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增大;户籍制度松缓;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等。
(3)关系:年人均GDP与迁入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原因: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吸引力强,外来人口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劳动力需求大;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包容性强等。
【分析】本题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31个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年人均GDP关系为背景材料,涉及到人口的分布、人口的迁移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人口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地形、水源、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较为适宜,人口密度大;西部气候较干旱,人口密度小。平原、盆地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人口密度大;山地、高原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小。沿河、湖、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内陆地区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小。
(2)2000年后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政策因素等。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增大,人口流动主要方向为西部流向东部,农村流向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保障;同时,户籍制度的放松,也为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
(3)读图可知,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会人口迁入数量较高,河南、贵州、广西等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会人口迁入较少甚至是负值,由此可得出:年人均GDP与迁入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广东省距离图中虚线较远,离散程度高,且迁入人口数量在所有省当中是最多的,结合所学知识,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南濒南海,毗邻港澳,东临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与周边省份相比,经济发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人口吸引力强,外来人口多;广东在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珠三角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文化包容性强。
17.(2023下·广东广州·高一统考期中)读我国农民工流动方向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大量吸引农民工迁入的东部沿海三个主要工业区。
(2)分析改革开放后,城市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
(3)分析大量农民工给迁入城市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
(2)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方便;文化娱乐服务好;医疗保健条件好;教育质量好。
(3)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延缓人口老龄化
【分析】本大题以农民工流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由我国农民工流动方向图可以看出,农民工主要迁入地区为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三个东部沿海工业区。
(2)分析改革开放后,城市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可以从经济、配套设施、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经济发达,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大,完善度高,生活方便,医疗保健条件好,教育质量好;人口多,服务业多种多样,文化娱乐服务好。
(3)大量农民工迁入,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有利影响可以从对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大量农民工迁入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剧增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可以有效延缓人口老龄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校联考期末)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为一线城市后,2022年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等15个城市成为新一线城市。下图是我国部分城市吸引力综合评价立体图,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衡量,城市舒适性用教育、文化和交通资源衡量,人才政策用落户、安居、就业创业衡量。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沈阳人才政策指数最高 B.南宁城市舒适性指数高于昆明
C.杭州的经济发展指数高于青岛 D.呼和浩特综合评价指数最高
2.新一线城市吸引一流大学毕业生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完善 B.户籍政策宽松 C.交通通达度高 D.经济发展活力
3.一流大学毕业生流入新一线城市可以( )
①降低人均工资水平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③提高城市化水平④减轻公共服务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上·重庆·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福建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省各市人口增长较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为福建省各市人口增长率[(七普人口数-六普人口数)/六普人口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福建省各城市人口增长率空间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环境因素
5.福建省厦门市人口增长率最高,说明厦门市( )
A.人口自然增长快 B.老年人口比重高
C.人口净迁入率高 D.劳务人口输出多
(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省总人口为2407345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3379362人。人户分离人口为1035068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5888506人。如图示意吉林省各市(州)人口增长率〔(七普人口-六普人口)/六普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除长春外,吉林省其他市(州)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该省10年来(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B.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
C.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 D.产业转移扩散趋势明显
7.吉林省人户分离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有( )
①省会长春市②京津地区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④云贵川三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3上·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人口流动,依据其空间范围,可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9.为应对人口净流出,中小城市可以( )
A.发展数字经济,提高竞争力 B.实施“归巢计划”,鼓励人才回流
C.鼓励生育,缓解劳动力短缺 D.放宽落户政策,鼓励农民进城
(2023上·河北石家庄·高三校考期中)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东北地区人口流动呈现出短时段流动、农村人口占比高、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式流动为主的特点,但流动人口在域外其他地区落户积极性总体并不高。下图为东北地区流出人口在不同省份选择空间分布格局图(箭头粗细代表人数多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迁入华北、华东相比,东北人口迁入西南地区的迁移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距离较远②文化相近③经济较差④气候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在域外其他地区落户积极性总体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户籍落户政策吸引力小 B.地区人文环境差异较大
C.人口流动管理政策严格 D.农村户籍所带来的福利
(2023上·浙江·高三永嘉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2017年青年流动人口不同城市规模间的流向,其中城市等级按常住人口数量划分(I型城市人口数量大于同等级的Ⅱ型城市)。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青年流动人口城市选择的等级与规模特征,不正确的是( )
A.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与II型大城市为主要流出地
B.大城市对于青年人口流入依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C.经济特征仍是青年流动人口城市选择的主要因素
D.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为青年流动人口的主要选择
13.II型小城市的人口流动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 )
A.阻碍经济发展 B.提高人口容量
C.造成婚配困难 D.优化空间结构
(2023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读1935~2010年我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视频讲解下列时间段我国人口重心平均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
A.1935~1964年 B.1964~1982年 C.1990~2000年 D.2000~2010年
15.1982~1990年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
A.东南,矿产资源的开发 B.东南,改革开放的政策
C.西南,矿产资源的开发 D.西南,改革开放的政策
二、综合题
16.(2023上·辽宁·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2000年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大,人口分布差异加剧。下图示意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31个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年人均GDP关系,图中虚线表示各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年人均GDP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小,数据点之间差异越小。
(1)推测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2)简析2000年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大的原因。
(3)指出我国不同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人均GDP关系,并分析广东省离散程度大的成因。
17.(2023下·广东广州·高一统考期中)读我国农民工流动方向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大量吸引农民工迁入的东部沿海三个主要工业区。
(2)分析改革开放后,城市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
(3)分析大量农民工给迁入城市带来的有利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