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B)(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B)(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1 16:53: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川西平原(又名成都平原)为复合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深厚。该区域村落较多,散布于农业用地中(见图1),房屋朝向多样。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川西平原24个乡村聚落的数百个庭院进行调研,图2示意所得的房屋朝向比重。据此完成问题。
1.该区域村落散布于农业用地中的主要目的是( )
A.就近耕种 B.节约用地 C.减少污染 D.加强联系
2.川西平原聚落房屋朝向多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主导风向 B.人均耕地 C.地形坡度 D.日照时数
【答案】1.A 2.D
【解析】1.川西平原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村落散布于农业用地中,便于就近耕种,A对;聚落分散不利于节约用地和加强联系,B、D错;分散居住并不能减少污染,C错。故选A。
2.川西平原地处四川盆地(提示:盆地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与房屋朝向多样的关系不大,A错;川西平原相比于整个西部地区而言,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减少房屋占地面积、集约利用土地可提高耕地利用率,但这与房屋朝向的关系不大,B错;川西平原地势相对平坦,地形坡度与房屋朝向关系不大,C错;四川盆地空气湿度大,一年中很多时间为多云或大雾天气,年日照时数较少,采光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小,人们建造的房屋朝向多样,D对。故选D。
【点睛】影响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地形、河流、气候、交通、历史文化等。如渭河谷地、秦巴山区聚落受河流影响较大;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等地势较低处;沿河流、交通线发展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等。
(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上里古镇是四川盆地西缘的历史文化名镇,“店居”是当地常见的建筑,一楼用作经营,对着街巷开门,二楼居住。店铺门面窄,进深长,内设天井,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部分公共空间。下图1为上里古镇村落示意图,下图2为店居建筑。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该区域村落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交通
4.“店居”( )
①门面窄为了降低店铺租金③内设天井是为了增加采光
②进深长有利于通风换气④公共空间方便行人避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3.A 4.D
【解析】3.结合材料可知,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形起伏大,村落一般布局在地势较为低平的谷地地区,A正确;该地村落也有较多没有沿河分布,因此水源不是影响该区域村落分布的主导因素,B错误;土壤对村落分布的影响较小,C错误;上里古镇历史文化名镇,发展历史悠久,图中交通线路虽有经过村落,但应是村落分布后修建的,因此交通不是村落分布的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A。
4.门面窄是因为空间有限,①错误;进深长不利于通风换气,②错误;由于进深长,影响采光,所以内设天井,③正确;四川盆地降水较多,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部分公共空间,可以方便行人避雨,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等地势较为低平的地区。
(2023上·四川遂宁·高三统考期中)传统民居关注重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美学,另一方面则是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下图(右)是东南亚甲(左图)地区的传统民居。民居大多形状狭长,建筑之间形成开敞、分散的布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甲地民居朝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流向 B.光照 C.个人喜好 D.主导风向
6.当地民居建筑除图示布局外,还有“平面较为简洁,内部每层房间一般不做高低错落、前后错搭”等特征,主要是利于( )
A.形态美观 B.采光良好 C.空气流通 D.降低成本
7.当地人们喜欢在院落里面栽种较多高大茂密的树种,主要目的是( )
A.美化 B.降温 C.避雨 D.用材
【答案】5.D 6.C 7.B
【解析】5.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雨;在这种室外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雨;在这种室外气候条件下,室内温度高、湿度大,居住在室内的人们常感觉到潮湿闷热。利用自然通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使建筑的开口设置适应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并组织好畅通而简洁的气流通路。其建筑人多朝向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为了争取更为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东南亚传统建筑群多采用形体狭长、分散、开敞式布局(见上右图),既便于室外活动,又不妨碍建筑物和房间之间空气的流通。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平面较为简洁,内部每层房间一般不做高低错落、前后错搭,形态不美观,故A错误;内部每层房间一般不做高低错落、前后错搭,采光不好,故B错误;内部每层房间一般不做高低错落、前后错搭,形成通风道,利于空气流通,故C正确;平面较为简洁,内部每层房间一般不做高低错落、前后错搭,房间布置形式不同,不能降低成本,故D错误。故选C。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亚属于热带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常年高温,在房屋周围栽种较多高大茂密的树种可以对建筑进行遮阳,这些植物不仅可以遮挡阳光直接照射到建筑的外墙外窗,还能通过蒸腾、蒸发等方式带走热量,降低房屋周围空气的温度,间接改善室内热环境。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南方降水多,屋顶为斜顶,西北方降水少,屋顶以平顶为主。
(2023·全国·高二专题练习)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演变至今,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下表示意我国部分菜系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菜系 主要原料 饮食特色
湘菜 用料广泛,包括山珍、河产鱼鲜、家禽、烟熏肉等,多用辣椒、青葱调味 菜肴咸香酸辣、油重色浓
苏菜 特产丰富,包括鱼、虾、蟹等水产,鸭等家禽,瓜、果、菜等 浓中带淡,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粤菜 材料丰富,菜式多样,一般只用少量姜、蒜作“料头” 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口味清淡,不会大咸大甜
8.下列有关菜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湘菜善酸辣,酸味生津止渴,在该地伏天时能缓解疲劳
②北方冬季寒冷,时鲜蔬菜较少,因而多吃腌制菜,逐渐养成吃咸的习惯
③苏菜擅制河鲜和当地河湖密布有关
④云贵高原成为我国民族风味食品最多的地区和其地形平坦有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我国菜系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
①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②各菜系独立形成与发展,不受其他菜系影响
③口味的偏好影响菜系的发展④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8.A 9.C
【解析】8.湘菜多分布于湖南,该地地处长江中游,酸辣菜系有刺激食欲、生津止渴、开胃消食等功效,对缓解伏天时人体的疲劳困顿有重要作用,①正确;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热量不足,时鲜蔬菜品种与数量较少,腌制菜易于保存,且人们需要补充盐分保持体能,因此逐渐养成吃咸的习惯,②正确;苏菜多分布于江苏,江苏地区河网密集,河鲜丰富,③正确;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利于各民族交流,不同民族在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因而云贵高原地区成为我国民族风味食品最多的地区,④错误。故选A。
9.菜系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①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粤菜取百家之长,其形成受到其他菜系的影响,②错误;各地区人们口味的偏好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③正确;菜系的形成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④正确。故选C。
【点睛】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2023下·云南·高一统考期末)法国巴黎城市路网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高层建筑分布在城市外围。图为“凯旋门附近路网格局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巴黎市中心新建的建筑物高度低于凯旋门,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扩大城市规模 C.降低建筑成本 D.保护历史景观
11.凯旋门与故宫的建筑风格迥异,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域文化 B.地形地貌 C.社会经济 D.地理位置
【答案】10.D 11.A
【解析】10.根据材料“法国巴黎城市路网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高层建筑分布在城市外围”可知凯旋门位于巴黎的市中心地区,而巴黎市中心地区新建建筑物则一般会距离凯旋门较近,由此可知,这些新建建筑物高度低于凯旋门,主要是为了考虑保护该历史景观,D正确;市中心建筑物高度低于凯旋门,则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A错误;由于市中心新建的建筑物高度需要低于凯旋门,使得高层建筑只能位于城市外围,虽然扩大了城市规模,也降低了建筑成本,但都不是其主观想要达到的效果,故不是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和降低建筑成本而为,BC错误。故选D。
11.凯旋门的建筑风格为西方古典风格,而故宫建筑风格为古代中式风格,由于两地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故两地的建筑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A正确;巴黎和北京地形都较为平坦,故地形地貌不是其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两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虽然存在差异,但对两地建筑风格的影响相对较小,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2023上·河南·高二校联考开学考试)“斜仁柱”是东北鄂伦春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简单,建材易得且便于拆卸。民居整体呈“圆锥柱”状,骨架用长若干米的主杆和20多根带杈树干“斜仁”(树干)搭成。民居周边覆盖物随季节而变,一般春至夏初覆盖桦皮,夏季覆盖芦苇帘子,冬季覆盖兽皮。下图为“斜仁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斜仁柱”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思想是( )
①天地人和②征服自然③因时制宜④内和外御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斜仁柱”民居覆盖物随季节而变,说明鄂伦春族( )
A.农耕文化发达 B.聚落规模较大 C.以猎狩农业为主 D.定居人口较多
【答案】12.B 13.C
【解析】12.由材料可知,“斜仁柱”以木为民居骨架,建材易得且便于拆卸,体现了就地取材、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地域文化思想,①正确;民居周边覆盖物四季更换,体现了人居适应大自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地域文化思想,③正确,②错误,据题目信息材料无法得知“斜仁柱”有内和外御的功能,排除④。①③正确,故选B。
13.结合材料可知,"斜仁柱”建材易得,建筑形式简单,便于拆卸,说明鄂伦春族居所不定,且“斜仁柱"周边覆盖有兽皮,说明鄂伦春族以猎狩农业为主,猎狩农业的特点导致鄂伦春族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定居性聚落,聚落规模偏小,定居人口较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
(2023下·河北张家口·高一统考期末)“崩空”藏语意为“木头架起来的房子”,是由圆木交错重叠而成的木结构建筑。“崩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西部的道孚、甘孜等县。川西道孚地处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鲜水河谷,常受青藏高原地区风沙侵袭。下图为道孚“崩空”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道孚民居一般坐西朝东,主要是为了( )
A.防风避沙 B.防洪避寒 C.房体美观 D.方便居住
15.道孚民居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说明该区域( )
A.气候温凉 B.蛀虫较少 C.木材坚硬 D.森林茂密
【答案】14.A 15.D
【解析】14.据材料“川西道孚地处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鲜水河谷,常受青藏高原地区风沙侵袭”可知,川西道孚西面为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风沙由西向东吹,道孚民居一般坐西朝东,是为了挡风,减少风沙危害,A正确;道孚民居一般坐西朝东与防洪避寒、房体美观、方便居住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5.民居建筑材料一般就地取材,这里的民居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说明这里木材来源丰富,林木众多,D正确;气候温凉、 蛀虫较少对民居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影响不大,AB错误;水泥、砖块的建材比木材更坚硬,C错误。故选D。
【点睛】甘孜州道孚县的藏族民居,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双绝”:一绝是其与众不同的特色,二绝是因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如此这般的“大木屋”恐怕难以再造,绝版了。从后者的意义看,道孚民居因此而弥足珍贵。
二、综合题
16.(2023上·上海·高二上海市实验学校校考期中)哈尼乡村位于我国云南地区,2013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读相关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梯田耕作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乡村有“梯田、森林、村庄、河流”组成。
材料2:“蘑菇屋”是哈尼村落的一大特色。“蘑菇房”依山而建,以石为基,以木为主,屋顶有平顶和斜面构成,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
(1)哈尼村为我国南方典型的村聚落,其空间单元主要有 和 组成。早期,山中居民将未利用的坡地开垦为梯田主要是为了
A减轻水土流失B增加耕地面积C提高土壤肥力D增加土壤湿度
(2)分析哈尼村民在森林和村寨下方开垦梯田的原因。
(3)哈尼梯田的山顶森林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多选题)
A.吸烟滞尘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
(4)当层层梯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哈尼村落宛如一幅幅油画,这种垂直空间结构的乡村布局体现了( )
A.崇拜自然的观念 B.天人合一的思想 C.不违农时的原则 D.人定胜天的信念
(5)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蘑菇房”民居建筑的影响。
(6)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蘑菇房”大量被废弃。你是否赞同大量废弃“蘑菇房”,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 田园 聚落 B
(2)有效利用山上的水引流灌溉;可以充分利用村庄生活污水进行肥田;靠近河流地区,方便干旱天气的取水灌溉;地势较缓,方便开垦;该处土层较厚,土质黏重,利于保持梯田用水。
(3)BC
(4)B
(5)该地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温高;主要为高原、丘陵;植被茂盛、森林密布;以石为基,以木为主可以就地取材,降低成本;房顶斜面利用排水,平顶可以晾晒农作物;房屋两层利用通风祛湿;顶部茅草覆盖,能给冬暖夏凉。
(6)赞同。理由:蘑菇房具有易发火灾、茅草容易腐烂等问题;蘑菇房年久失修,居住环境差。
不赞同。理由:蘑菇房很好的适宜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且具有重要文化价值或旅游价值,应该加以保护。
【分析】本题以哈尼乡村为背景材料,涉及地域文化的形成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哈尼乡村有“梯田、森林、村庄、河流”组成。哈尼村为我国南方典型的村聚落,其空间单元主要有田园和聚落组成。早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山中居民将未利用的坡地开垦为梯田主要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B正确;减轻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湿度不是早期梯田开发的主要目的,ACD错误;故选B。   
(2)哈尼村民在森林和村寨下方开垦梯田,因哈尼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由地势高的地方向下流,故可以有效利用山上的水引流灌溉;可以充分利用村庄生活污水进行肥田;在地势较低且靠近河流地区,方便干旱天气的取水灌溉;此区域地势较缓,方便梯田开垦;该处土层较厚,土质黏重,雨水不易下渗,利于保持梯田用水。
(3)哈尼梯田的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保障哈尼梯田区域的土壤水分与肥力,BC正确;城市森林具有吸烟滞尘,西北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AD错误;故选BC。
(4)当地居民在缓坡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在海拔高的陡坡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形成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思想,B正确;人类的早期,人在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人们既畏惧又依赖于自然,从而产生了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观念,当地居民在缓坡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A错误;不违农时的原则是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C错误;人定胜天思想的形成基础产生于工业文明时期,该地仍以水田农业为主体,D错误;故选B。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蘑菇房”位于季风气候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较大,因此蘑菇屋房顶坡度较大,主要是有利于排水;其中蘑菇屋用稻草铺设,主要是用于冬暖夏凉,冬季可以保暖,夏季可以隔热;主要为高原、丘陵,地势坡度较大,因此房屋大多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植被茂盛、森林密布,石料、土、稻草丰富,以石为基,以木为主可以就地取材,降低房屋建造成本;图中显示房屋二类设置平台,气温高,平顶可以晾晒农作物;房屋两层利用,通风效果好,可以通风祛湿。
(6)赞同,根据材料可知,蘑菇房为木材修建,容易腐烂虫蛀、易被大风吹翻、易发火灾等等,且年久失修,居住环境差。不赞同,蘑菇屋是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良好适应的典型代表,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具有民俗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可作为旅游景观加以利用,应当加以维护和保护。
17.(2023下·山东·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南亚的民居建筑都比较原始,大多采用竹木等植物建高脚屋,设置披檐和遮阳篷,墙壁或地板多用竹子编织而成,在铺设时预留一定的空隙,建筑形式大多简洁、宽敞。并且充分利用室内穿堂风,保持房屋通风,加快室内外的空气对流和交换。高脚屋运用的联结方式是我国的传统桦卵技术,中国南方地区与东南亚同码一个大地域文化圈,历来有紧密的联系。下面左图为东南亚莱村传统民居布局示意图,右因为该村局部景观图。
(1)指出该村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并分析原因 。
(2)举例说明图中东南亚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举三例即可)
(3)东南亚的建筑风格与我国西南边睡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 特点:低密度、分散布局。 原因:利于通风散热。
(2)因当地气温高、雨季降水量大,高脚设计利于通风、散热、避洪;屋顶坡度大可以快速排水;披檐和遮阳篷能减少光照对室内的升温,同时还可遮风挡雨;因当地竹木资源丰富,所以建筑材料多选用竹木。
(3)东南亚与我国西南边陲自然环境相似,高脚屋可以解决常年闷热、潮湿的问题;两地距离较近,往来较多,我国传统文化对东南亚影响较深。
【分析】本题以废东南亚莱村传统民居布局示意图与该村局部景观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图中东南亚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与该村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该村传统民居空间分布较为分散,所以其布局特点为密度较低,分散布局。由于该地区的民居位于东南亚,东南亚主要受热带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热,因此分散布局是为了利于通风散热。
(2)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民居屋顶坡度相对较大,由于该地区位于东南亚,主要受热带气候影响,降水较大,所以屋顶坡度大可以快速排水;披檐和遮阳篷能减少光照对室内的升温,同时还可遮风挡雨。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民居有高脚设计,由于该地区位于东南亚,主要受热带气候影响,当地气温高、雨季降水量大,高脚设计利于通风、散热与避洪,由于该地区位于东南亚,主要受热带气候影响,所以当地竹木资源丰富,因此东南亚的民居建筑都比较原始,大多采用竹木等植物建高脚屋。
(3)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湿热,雨季多雨,东南亚地区主要受热带气候影响,气候相对较为湿热,并且雨季降水相对较多,所以东南亚与我国西南边陲自然环境相似,高脚屋可以解决常年闷热、潮湿的问题。由于我国西南边睡与东南亚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所以两地居民来往较多,文化交流较多,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东南亚影响较深,因此东南亚的建筑风格与我国西南边睡有很多相似之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川西平原(又名成都平原)为复合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深厚。该区域村落较多,散布于农业用地中(见图1),房屋朝向多样。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川西平原24个乡村聚落的数百个庭院进行调研,图2示意所得的房屋朝向比重。据此完成问题。
1.该区域村落散布于农业用地中的主要目的是( )
A.就近耕种 B.节约用地 C.减少污染 D.加强联系
2.川西平原聚落房屋朝向多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主导风向 B.人均耕地 C.地形坡度 D.日照时数
(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上里古镇是四川盆地西缘的历史文化名镇,“店居”是当地常见的建筑,一楼用作经营,对着街巷开门,二楼居住。店铺门面窄,进深长,内设天井,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部分公共空间。下图1为上里古镇村落示意图,下图2为店居建筑。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该区域村落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交通
4.“店居”( )
①门面窄为了降低店铺租金③内设天井是为了增加采光
②进深长有利于通风换气④公共空间方便行人避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3上·四川遂宁·高三统考期中)传统民居关注重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美学,另一方面则是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下图(右)是东南亚甲(左图)地区的传统民居。民居大多形状狭长,建筑之间形成开敞、分散的布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甲地民居朝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流向 B.光照 C.个人喜好 D.主导风向
6.当地民居建筑除图示布局外,还有“平面较为简洁,内部每层房间一般不做高低错落、前后错搭”等特征,主要是利于( )
A.形态美观 B.采光良好 C.空气流通 D.降低成本
7.当地人们喜欢在院落里面栽种较多高大茂密的树种,主要目的是( )
A.美化 B.降温 C.避雨 D.用材
(2023·全国·高二专题练习)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演变至今,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下表示意我国部分菜系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菜系 主要原料 饮食特色
湘菜 用料广泛,包括山珍、河产鱼鲜、家禽、烟熏肉等,多用辣椒、青葱调味 菜肴咸香酸辣、油重色浓
苏菜 特产丰富,包括鱼、虾、蟹等水产,鸭等家禽,瓜、果、菜等 浓中带淡,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粤菜 材料丰富,菜式多样,一般只用少量姜、蒜作“料头” 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口味清淡,不会大咸大甜
8.下列有关菜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湘菜善酸辣,酸味生津止渴,在该地伏天时能缓解疲劳
②北方冬季寒冷,时鲜蔬菜较少,因而多吃腌制菜,逐渐养成吃咸的习惯
③苏菜擅制河鲜和当地河湖密布有关
④云贵高原成为我国民族风味食品最多的地区和其地形平坦有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我国菜系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
①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②各菜系独立形成与发展,不受其他菜系影响
③口味的偏好影响菜系的发展④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下·云南·高一统考期末)法国巴黎城市路网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高层建筑分布在城市外围。图为“凯旋门附近路网格局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巴黎市中心新建的建筑物高度低于凯旋门,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扩大城市规模 C.降低建筑成本 D.保护历史景观
11.凯旋门与故宫的建筑风格迥异,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域文化 B.地形地貌 C.社会经济 D.地理位置
(2023上·河南·高二校联考开学考试)“斜仁柱”是东北鄂伦春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简单,建材易得且便于拆卸。民居整体呈“圆锥柱”状,骨架用长若干米的主杆和20多根带杈树干“斜仁”(树干)搭成。民居周边覆盖物随季节而变,一般春至夏初覆盖桦皮,夏季覆盖芦苇帘子,冬季覆盖兽皮。下图为“斜仁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斜仁柱”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思想是( )
①天地人和②征服自然③因时制宜④内和外御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斜仁柱”民居覆盖物随季节而变,说明鄂伦春族( )
A.农耕文化发达 B.聚落规模较大 C.以猎狩农业为主 D.定居人口较多
(2023下·河北张家口·高一统考期末)“崩空”藏语意为“木头架起来的房子”,是由圆木交错重叠而成的木结构建筑。“崩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西部的道孚、甘孜等县。川西道孚地处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鲜水河谷,常受青藏高原地区风沙侵袭。下图为道孚“崩空”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道孚民居一般坐西朝东,主要是为了( )
A.防风避沙 B.防洪避寒 C.房体美观 D.方便居住
15.道孚民居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说明该区域( )
A.气候温凉 B.蛀虫较少 C.木材坚硬 D.森林茂密
二、综合题
16.(2023上·上海·高二上海市实验学校校考期中)哈尼乡村位于我国云南地区,2013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读相关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梯田耕作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乡村有“梯田、森林、村庄、河流”组成。
材料2:“蘑菇屋”是哈尼村落的一大特色。“蘑菇房”依山而建,以石为基,以木为主,屋顶有平顶和斜面构成,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
(1)哈尼村为我国南方典型的村聚落,其空间单元主要有 和 组成。早期,山中居民将未利用的坡地开垦为梯田主要是为了
A减轻水土流失B增加耕地面积C提高土壤肥力D增加土壤湿度
(2)分析哈尼村民在森林和村寨下方开垦梯田的原因。
(3)哈尼梯田的山顶森林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多选题)
A.吸烟滞尘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
(4)当层层梯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哈尼村落宛如一幅幅油画,这种垂直空间结构的乡村布局体现了( )
A.崇拜自然的观念 B.天人合一的思想 C.不违农时的原则 D.人定胜天的信念
(5)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蘑菇房”民居建筑的影响。
(6)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蘑菇房”大量被废弃。你是否赞同大量废弃“蘑菇房”,请说明你的理由。
17.(2023下·山东·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南亚的民居建筑都比较原始,大多采用竹木等植物建高脚屋,设置披檐和遮阳篷,墙壁或地板多用竹子编织而成,在铺设时预留一定的空隙,建筑形式大多简洁、宽敞。并且充分利用室内穿堂风,保持房屋通风,加快室内外的空气对流和交换。高脚屋运用的联结方式是我国的传统桦卵技术,中国南方地区与东南亚同码一个大地域文化圈,历来有紧密的联系。下面左图为东南亚莱村传统民居布局示意图,右因为该村局部景观图。
(1)指出该村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并分析原因 。
(2)举例说明图中东南亚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举三例即可)
(3)东南亚的建筑风格与我国西南边睡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