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22.伟大的悲剧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 22.伟大的悲剧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20:4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语文 22.伟大的悲剧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议 踉踉跄跄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坚持不懈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行事 语无伦次 荒无人迹
D.风餐露宿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小心翼翼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忧心仲仲”中的“仲”写作“忡”。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2.对下列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和斯科特一样,认为角逐失败意味着毫无价值和悲哀。其悲剧色彩也就表现在这里。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斯科特和伙伴输给对手的痛苦心情。
C.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坦然面对失败,并忠实接受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可敬可佩。
D.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赞誉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
【答案】A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有误,这个句子,作者是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此观点。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B.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进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
C.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D.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有误,“残迹”后面应该有破折号,因为“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是具体解说前文的“残迹”是什么。B.正确。C.有误,根据“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一句,可知“要不然”后面表示省略,不需要再用逗号。D.有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表明后文内容是心里感受,不是语言表达,故此去掉双引号。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南方的持续低温使得今年江南的春天姗姗来迟。
B.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C.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了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绝路。
D.侵略者的国旗耀武扬威地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A.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语无伦次: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C.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二、填空题
5.给加点字注音。
充沛    拖拽    捆绑    羸弱   
告罄    鲁莽    昔日    战栗   
堡垒    毡鞋    辜负    吞噬   
拯救    海市蜃楼    怏怏不乐    忧心忡忡   
【答案】pèi;zhuài;bǎng;léi;qīng;mǎng;xī;lì;lěi;zhān;gū;shì;zhěng;shèn;yàng;chōng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6.根据拼音写汉字。
lǐn liè qīn pèi pán shān è yùn
pí bèi bǎo yòu zhàng péng yǔ wú lún cì
yào wǔ yáng wēi shān shān lái chí    
   
【答案】凛冽;钦佩;蹒跚;厄运;疲惫;保佑;帐篷;语无伦次;耀武扬威;姗姗来迟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三、默写
7.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   。
【答案】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胸、眦。故答案为: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8.《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   。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9.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   。
【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0.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前、者。故答案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四、名著导读
11.(2022·吉林模拟)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把下面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①书名:   
②语段中的“ 他”是   
书中精彩语段:面对巨大的鲨鱼,他“立即俯下身体,以无比的沉着镇静等待着朝他猛扑过来的那头可怕的巨鲨,他敏捷地一闪,躲过了鲨鱼的攻击,他已将匕首刺中鲨鱼的腹部。”
我的评价:他是一个③   的人。
【答案】《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英勇无畏
【知识点】海底两万里;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海底两万里》
【解析】【分析】这句话出自《海底两万里》第二卷第三章“价值千万的珍珠”这一章节,与之相关的情节是:我现在还看见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他弯下身子,带着一种特别的冷静,等待那巨大的鲨鱼,当鲨鱼向他冲来的时候,船长非常矫捷地跳在一边,躲开冲击,同时拿短刀刺人鱼腹中。不过,事情并没有完,结果尚未分晓。怕人的战斗开始进行了。据此可知第一、二空答案。尼摩船长为了救印度采珠人,勇敢地和凶猛的鲨鱼搏斗,由此可以看出尼摩船长的英勇无畏。
故答案为:第1空、《海底两万里》
第2空、尼摩船长
第3空、英勇无畏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记忆,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五、语言表达
12.在课文《伟大的悲剧》中,为了表现探险队员的“伟大”精神,作者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如斯科特为阿蒙森做证;威尔逊博士临死前仍坚持科学观察;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的形象。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已是深夜11点多了,周围万籁俱寂,寥廓的天空上只有几颗星星若隐若现。刚刚狂欢后的我推门回家,发现家里还亮着一丝微弱的光,心中正纳闷:难道爸妈还没睡?走进客厅,发现妈妈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茶几上是已经放凉的饭菜。我鼻子一酸,轻手轻脚地走到妈妈身边,却发现了妈妈头上的丝丝白发,在微弱的灯光照耀下显得熠熠闪光。我的心怦然一动,心中满是心酸和疼惜。
【知识点】语言简明;细节描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风貌。描写父母可以从父母对自己的照顾等小事,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语言流畅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 已是深夜11点多了,周围万籁俱寂,寥廓的天空上只有几颗星星若隐若现。刚刚狂欢后的我推门回家,发现家里还亮着一丝微弱的光,心中正纳闷:难道爸妈还没睡?走进客厅,发现妈妈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茶几上是已经放凉的饭菜。我鼻子一酸,轻手轻脚地走到妈妈身边,却发现了妈妈头上的丝丝白发,在微弱的灯光照耀下显得熠熠闪光。我的心怦然一动,心中满是心酸和疼惜。
【点评】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应考的需要,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六、语段阅读
阅读《伟大的悲剧》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探索南极的任务。
C.“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听觉描写了斯科特等人到达南极点看到的景象。
D.“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写出了斯科特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文写了斯科特等人到达南极点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后心情极度绝望。
B.选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渲染了斯科特异性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C.斯科特接受这项任务是因为他拥有诚实守信的品格。
D.在已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南极点的情况下,斯科特一行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倔强的性格。
15.“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3.B
14.D
15.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⑶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CD.正确;B.有误,从文章内容看,“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的是“第一个发现南极点的任务”,不是“探索南极的任务”。这也可以从“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一句推知。
故答案为: B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BC.正确;D.有误,从文章的“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这一内容看,斯科特一行在已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南极点的情况下,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前行,并没有写出他们“倔强的性格”。
故答案为: D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析。前文看,斯科特一行在已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南极点的情况下并没有“半途而废”而是要“走完全程”,虽然是“闷闷不乐”的有些沮丧,但也展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而语段的结尾处“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从这可知,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即使“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斯科特也能坦然面对,充分体现了斯科特能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故答案为: 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七、综合性学习
1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我说探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发布新闻】请用一句话向同学们发布下列这则新闻。
天山网讯 2012年7月,新疆布尔津县进入夏季旅游高峰期,新发掘的石林景区成为探险旅游者的好去处。石林位于布尔津县冲乎尔乡伊列克高山夏牧场,海拔2 000多米,是近期才被发现的一处新景点,由于地处深山,只有极少数牧民在这里放牧。石林由巨型的花岗岩石组成,姿态万千、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美丽奇险的风景吸引了新疆内外许多自驾车和徒步游爱好者的热情。
(2)【激烈辩论】班级组织了“探险的利与弊”辩论赛,下面是反方的观点,假如你是正方辩手,请进行反驳。
我们反对探险。因为探险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有生命危险;人类探险的足迹所到之时,也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日:人类飞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环绕地球;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今天的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如同哥伦布探出“新大陆”带来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当今人类无所自律无所限制的“探险”,也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探险也是如此。人类探险在哪里留下脚印,也就在哪里留下了灰尘。
(3)【写颁奖辞】斯科特一行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无情的暴风雪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他们面对厄运,面对死亡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人物,说说感动你的理由,并且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的形式,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答案】(1)新疆布尔津石林美景受到探险旅游者青睐。
(2)答案(示例):我们支持探险。通过探险可以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探险是一种超越自我,探索自然,拼搏进取,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正是有了人类的探险,才有了如今万紫千红的世界。麦哲伦率船队开始了远航,从而最终第一次证明了大地球形说。我们去探险是为了研究大自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探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走的每一步都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我们不能把这种探险与金钱对等。
(3)①斯科特②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死亡与恐惧等把他包围,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在令人心痛的结局面前,他毅然接受了对手给他的任务。③集伟大与悲剧于一身,在面临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失败了,这一次失败让他跌倒再也爬不起来,但他始终坚持,在生命的尽头与命运做着殊死抗争。
【知识点】新闻概括;伟大的悲剧;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对于一句话新闻或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一般格式是:“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有的题还有字数限制)。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这是事件报道,筛选信息时要把握关键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结果。然后将其组成一个陈述句。如:新疆布尔津石林美景受到探险旅游者青睐。(2)辩论反驳型 :说话时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据。掌握好说话技巧,学会说话得体。(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新闻的概括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辩论反驳的能力。(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八、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8.《陋室铭》作者   ,   朝诗人。铭原是古代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19.根据要求默写课文原句。
①《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
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③《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④作者在文中结尾与古代贤士自比,表现其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   。
⑤《陋室铭》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
2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21.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2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2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24.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一例 。
【答案】17.出名;灵异;这;简陋的屋子;只,只是;德行美好;爬上,长到;映入;博学的人;调弄;不加装饰的琴;佛经;弦乐器;管乐器;使……扰乱;官府文书;使……劳累
18.刘禹锡;唐;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1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③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④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1.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2.示例: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3.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4.示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⑶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⑹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赏析即可。
⑺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⑻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依据文章的内容结合前后文的语境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出名;灵异;这;简陋的屋子;只,只是;德行美好;爬上,长到;映入;博学的人;调弄;不加装饰的琴;佛经;弦乐器;管乐器;使……扰乱;官府文书;使……劳累
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唐朝诗人。铭原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故答案为:刘禹锡;唐;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19.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苔、鸿、庐、牍”
故答案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斯,这;上,长到;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答案为: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③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④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依据 文中对“陋室”描写的内容,即可判断解答。
故答案为: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_上来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从中可知,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上”和“入”,都赋予人的情态,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从“绿”“青”等词中可知,写了环境静雅的特点。
故答案为: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3.本题考查阅读的感悟或启示。这是开放题型。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谈自己的看法即可,注意观点要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4.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陋室不陋”,根据本文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再根据知识积累举例。
故答案为: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极徒步
我拖着雪橇车,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徒步穿行于极端严寒、荒无人烟的“白色沙漠”。
这是我在南极徒步的第56天,海拔3 000米偏高,走起来有点气喘。地平线完全没有起伏,天是湛蓝的,严丝合缝地扣在地面上。太阳悬挂在天空45°角的位置,在头顶转一圈就是一天。呼出的热气钻进雪镜,结了一层薄霜,眼前的世界渐渐变成了模糊一片,只看到前面有一个蠕动的小黑点,那是我的同伴。徒步过程中,我每天都跟随着这个黑点。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世界,纯净、孤独,除了呼呼的风声什么都听不到,最近的人类文明也在四五千公里以外。
当身体的运动进入了一种韵律,便与静坐或冥想颇为相似。徒步南极的过程中,我常常感觉思想占据了一切,前世今生,与我有关的一切都翻涌而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双腿似是我的,又似不是我的,我是自己,也是一切。
作为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直到18世纪,南极的神秘面纱才被人类揭开,然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望而却步,至今这里依然没有常住人口。它是一个寒冷严酷的冰雪世界,也是一个神秘、梦幻的大陆,远离人类文明,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稍微裸露一点皮肤就有冻伤的危险,遇到大风天气,天地间完全白化,3米外什么都看不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抵达南极点后,我曾受邀参观了美国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进入庞大的考察站,热风扑面而来,我换上短袖T恤,吃着考察站工作人员提供的小吃,喝着饮料,看着窗外皑皑的白雪,幸福得有些不真实。
除了两次徒步南极,我也在北极徒步过两周时间。无论南极还是北极,最后一个纬度都是徒步旅行中最极致的体验。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是极点徒步的共同特点。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南极,虽然两个极点的徒步路段都比较平坦,但南极更为干燥;而且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虽然海拔不高,但是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南极点是距离海边1 000多公里的内陆,没有任何生物,企鹅、海豹都只在海边才能看到。而北极是开放海面,常有动物出没,四五月的时候,冰面还未裂开,徒步过程中,我看到冰面上有非常大的新鲜脚印,我要双脚并着站进去才能填满——那是成年北极熊的脚印。我们的领队Jack很紧张,端着枪,警惕地张望周围,因为冰盖没完全裂开,北极熊很难寻觅到食物,现在正是它们倍感饥饿而具有攻击性的时候。
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在严寒的环境中,微生物缺乏且丧失活性,导致垃圾很难降解,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人们在极地活动要遵守比其他目的地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所有排泄物都必须带回基地并通过飞机运回南美。在文森峰徒步时,向导总会提醒大家把小便壶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在途中需要小便,需要自己收集并带到指定的位置处理。
25.读完本文,联系课文《伟大的悲剧》,说说南极大陆有哪些特点。
26.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
②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
27.作者在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感受有何异同?
28.文中画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5.①极端严寒,荒无人烟;②到处是冰天雪地;③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④生态十分脆弱。
26.①“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②“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27.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28.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29.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两极徒步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他对极地美景的赞美和身处这种纯粹环境中的孤独之感,并号召人们保护两极脆弱的生态环境,表现了对极地生态环境的爱护。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3)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4)本道题考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本题考查梳理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就能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
25.结合文章第①段“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徒步穿行于极端严寒、荒无人烟的‘白色沙漠’”第②段“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世界,纯净、孤独,除了呼呼的风声什么都听不到,最近的人类文明也在四五千公里以外”第④段“它是一个寒冷严酷的冰雪世界,也是一个神秘、梦幻的大陆,远离人类文明,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第⑦段“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在严寒的环境中,微生物缺乏且丧失活性,导致垃圾很难降解,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内容可知,南极大陆有:极端严寒,荒无人烟、到处是冰天雪地、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生态十分脆弱等特点。
故答案为:①极端严寒,荒无人烟;②到处是冰天雪地;③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④生态十分脆弱。
26.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句中的“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②“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句中的“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故答案为:①“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
②“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27.阅读文中第⑤段“无论南极还是北极,最后一个纬度都是徒步旅行中最极致的体验。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是极点徒步的共同特点。”可知,作者在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感受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阅读文中第⑤段“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南极,虽然两个极点的徒步路段都比较平坦,但南极更为干燥;而且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虽然海拔不高,但是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可知,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故答案为: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28.本道题考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地平线完全没有起伏,天是湛蓝的,严丝合缝地扣在地面上。太阳悬挂在天空45°角的位置,在头顶转一圈就是一天。呼出的热气钻进雪镜,结了一层薄霜,眼前的世界渐渐变成了模糊一片,只看到前面有一个蠕动的小黑点,那是我的同伴。”该句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故答案为: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29.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最后一段的议论句“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来分析。
故答案为: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两极徒步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他对极地美景的赞美和身处这种纯粹环境中的孤独之感,并号召人们保护两极脆弱的生态环境,表现了对极地生态环境的爱护。
十、写作题
30.根据所给开头续写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②与开头衔接自然连贯;③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用现代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00-300字。
题目:
开头: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答案】略
【知识点】续写;伟大的悲剧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给开头的续写作文。读所给的开头,可发现“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作文实际是要求我们写出语文学习的天地之广,表达对语文学习的感悟。那么,我们首先要想一想,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哪些,即在哪些地方可学到语文。发散思维,可知,除课堂外,只要能学到语文的地方均可。如家里,操场上,电脑上,大街上等。然后想一想,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能学到语文,学到了什么样的语文,感受如何,有什么样的收获等等。把符合要求的素材从头脑中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选取其中的一件或几件构思成文即可。可以主要写一件事,也可以运用小标题,写几件事情。在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熟”的原则。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点评】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