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8:5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乡市铁路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成其广大久远,绝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深刻道理,这就是中华文明所讲的“可久可大之道”,关联着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从《尚书》的“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历史忧患意识,到孔子《春秋》的“大义”、司马迁《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再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褒贬分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都体现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从古至今都对每一个中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而“二十四史”作为连续通贯的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历史之“通”,既体现在《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典籍中,也体现在对于因革损益的通贯,即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历史意识。中国的历史意识,是贯通古今、统筹全局的意识。有了这一贯通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也才能理解伟大复兴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历史观的弘扬,关系重大。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
(摘编自谢茂松《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删改)
材料二:
当我们问“什么是三国历史”的时候,指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事,还是《三国志》这部史书告诉你的事?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首先希望大家明白,所谓历史、历史小说、历史文学,实际上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任何历史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问的是:《三国志演义》给我们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传达什么样的感受而不是历史的事实。
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明中期状元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重要的历史感受:第一,不管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他们在历史上曾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是非成败转头空”。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太阳还是太阳,但是曾经有过的历史,曾经努力奋斗一生的英雄已经不会重现了。
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故事不是一个人在讲,“白发渔樵江渚上”,是许多人反复地讲述,而且不止白发人,青发人也讲故事。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之所以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如果对当下毫无意义的话,历史就不会存在。所以,历史的价值在当下。如今我们阅读《三国志演义》,也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命。
(摘编自郭英德《〈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有删改)
材料三:
前期已经试运行3个多月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据介绍,3个多月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微博总阅读数超过2亿次,转发总数达到18万次,获赞达到30万次,总粉丝量已达34万。同时,微信公众号阅读总量累计已超亿次,全网讨论总量超千万条。多篇原创作品《孙元良缘何引争议》、《国耻家恨,请勿调侃》单图、《清末中国失地与不平等条约一览》视频等,针对一系列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进行在线辟谣,对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进行有力回击,切实引导网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效激发起了广大网民的民族凝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与新媒体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信息化传播建设迈入全新阶段,为充分发挥传播展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能提供了充足的平台保障。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
(摘编自李澍《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成就了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中华文明。
B.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
C.周代之鼎上的文字铭记祖先之德业,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
D.《三国志演义》等历史小说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最终都不会重现。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
B.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
C.对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和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等,中国历史研究院利用网站与新媒体平台进行辟谣和反击。
D.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合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并且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大家都觉得遥古之世,是一个黄金时代,虽然其对于遥古的情形并不清楚。这便是崇古主义的由来。”
B.“历史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C.“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D.“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4.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起了怎样的论证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5.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节选)
西元
突然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听不到任何声音了。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坑道口那碗大的一丁点儿光也扑哧一下,没了。接着,后背被坑道壁撞了一下,像被坦克碾过似的,骨头咔嚓咔嚓直响,胸膛紧紧箍着肺叶子,却一口气也吸不进来。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以至于什么也听不见。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昏昏沉沉,气若游丝,搞不清这是在哪里,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团微弱的亮光,像萤火虫似的飞在无边无际的黑夜里,又像一束瘦小的火苗,随时会被狂风吹灭……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拽起手榴弹箱,猫着腰冲进战壕,一边往死里喘着粗气,一边忙不迭地拧下手榴弹柄上的铁皮盖子。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后面的人便从他的背上急匆匆爬过去,锤子一样的膝盖头快把他的脊梁骨压断了。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他哪也不看,除了脚下的手榴弹箱,似乎世界上什么都不存在了。大老张给了他一个大脖溜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愣了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颈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若不是它,自己非得给踩死在坑道里不可。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并且紧紧抓住他的领子。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并且记起了一些东西。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挤成一小团一小团,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稍不用力,准会跪在地上。他抹了一把满脸的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感激地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旁边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大老张也不在身边。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用手榴弹砸碎了一个美国兵的后脑勺,自己也被工兵铲劈断了一条腿。最后,他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打退敌人第一次进攻之后,指导员就一直让二斗伢子留在坑道里,守着电话机。这个黑色的家伙一声不吭地摆在那儿,二斗伢子盯着它,有点走神儿。他总在想大老张的那只手,心里好难受,又怪怪的。大老张他怕过吗?二斗伢子思量着,就那么一眨眼的工夫,大老张肯定也是没细想过。春天那会儿,部队还驻守在别处,有只白羽毛的红嘴小鸟大概是被炮弹炸昏了头,糊里糊涂地落进了坑道。没有人去管它,大老张却把小鸟握在手心里,将嚼过的炒面吐在指头上,逗它吃。后来,他还用树枝编了个笼子,养着小鸟,直到它能飞走了,才把它放走。几十年后,二斗伢子依然清晰地记着大老张伸出那根紫红色粗手指去喂小鸟时的画面和他又欢喜又天真的表情。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勇气拉响爆破筒吧。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坑道在美军炮击中像筛子一样,既写出敌军炮击火力的猛烈,又突出了志愿军防御工事的简陋。
B.大老张因为战场形势急迫再加做事没轻没重,所以把二斗伢子从坑道中拎出直接扔在了炮弹坑。
C.二斗伢子扔手榴弹时由盲目往下甩到察看之后再抛,说明其由慌乱变得镇静,写出了他的成长。
D.二斗伢子为大老张的牺牲而难受,又因受到大老张的那只战斗中残断的手的刺激而感觉怪怪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扒”“拽”“冲”“喘”“拧”等一系列动词表现战斗的紧张,同时显示了战士们丰富的战斗经验。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首先描述战斗中最令人震撼的炮击场景,然后再从头叙述我军打退美军第一次进攻的过程,增强阅读效果。
C.小说多次写到大老张的手,如一个个特写镜头,凸显出人物的典型特征,表现出人物的典型性格,成功地塑造了大老张的形象。
D.小说在对战争场景进行生动详细的正面描写的同时,又借二斗伢子的回忆展开侧面描述,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叙事空间。
8.小说以二斗伢子的视角叙事,对大老张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中“生”与“死”关系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鄣、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已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得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勾选正确答案。(3分)
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汤尝约于鄣、薄矣”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
B.太公,指姜子牙,相传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偶遇周文王获赏识,后辅佐文王建立霸业。
C.“宓子先有其备也”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义不同。
D.轩冕,古时卿大夫乘轩戴冕,因用以代表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C.三年之后,巫马旗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
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2)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
14.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东风”“杨柳”“乘船游湖”做了铺垫。
B.上片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C.下片一、二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D.“又”字既有词人对时光流逝、历经坎坷的感慨,又能体现词人再次来此的欣喜之情。
16.本词结尾两句意境旷远,请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境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先写箜篌精美,再写乐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诗人辉煌的抗金岁月,同时与报国无门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①_______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②____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令其③________要张口说话。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B.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C.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D.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被称为“百灵鸟”。①__________,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此类人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一般的工作和学习等活动都是从早上开始的,大多数人过着“百灵鸟”般的生活,因此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②__________,他们的作息时间往往“黑白颠倒”。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早晨型”或是“夜晚型”生物钟受到人类基因的限制。虽然我们生下来就注定了自己是“百灵鸟”或“猫头鹰”,但相关代谢风险的高低是由生活习惯决定的,③__________,那么“猫头鹰”罹患心脏代谢紊乱和脂类代谢紊乱等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
2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早晨型”还是“夜晚型”生物钟受人类基因的限制。
B.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早晨型”或是“夜晚型”生物钟是受人类基因限制的。
C.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早晨型”或是“夜晚型”生物钟受人类基因的限制。
D.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早晨型”还是“夜晚型”生物钟是受人类基因限制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OS圈、电竞圈、潮玩圈、宠物圈、古风圈……我们似乎进入了“圈”时代。一些有着相似兴趣或文化品位的青年群体因“趣”成圈,他们既在圈层内部“抱团”成圈,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又在圈层之间画“圈”为牢,产生了排他化、封闭化、审美固化等问题。
立足于新时代,你对以上现象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B项,“‘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是错误的。由原文“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可知,题干说法过于夸大“二十四史”的作用。C项,“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是错误的。由原文“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可知,前后两句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D项,由原文“所谓历史、历史小说、历史文学,实际上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可知,《三国志》等史书也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D项,“合力打造”“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的表述都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可知,题干将未然说成已然。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论据与论证的能力。材料二的论点是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而B项说的也是历史存在的意义。
4.答案: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是为了阐明两个观点:①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虽然不会重现,但是他们努力奋斗的人生名垂青史;②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后人传颂,其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对当下生活和生命的积极指导意义。引用杨慎的词,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引用论证作用的能力。杨慎的词给我们两个感受,通过感受一可知,曾经努力奋斗一生的英雄已经不会重现了。通过感受二可知,历史上的英雄虽然不会重现,但他们仍然活在我们心中,也就是他们奋斗的人生会名垂青史。感受二还告诉我们,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对我们当下有意义,丰富了我们当下的生活和生命。所以引用杨慎的词首先是为了阐明这两个观点。然后引用论证本身具有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5.答案:观点一:不合理。①历史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基于历史建构起来的文学作品,不能只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②历史小说需要依托小说体裁本身固有的特点塑造人物,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不只是历史的真实。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①历史小说反映的历史,是作家建构的历史,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更好地指导当下积极的生活,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性;②历史小说所刻画的历史人物和所展示的历史事件,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也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来评价和指引。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认为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不合理,由原文可知,历史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基于历史,但是经过作家进行建构的作品,所以不能只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并且历史小说的体裁是小说,小说是虚构出来的,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如认为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合理的话,由原文“历史的价值在当下。如今我们阅读《三国志演义》,也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命”可知,我们可以从历史小说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来解读,比如:历史小说是作家基于历史构建的小说,首先反映的是历史,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对当下生活和生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历史小说所刻画的历史人物和所展示的历史事件中获取奋进的力量,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来指引。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突出了志愿军防御工事的简陋”错,主要是为了突出敌人攻势猛烈。B.“做事没轻没重”错,从“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若不是它,自己非得给踩死在坑道里不可”可见,平常开玩笑没轻没重,但当时是因为情况紧急,如果不这么做二斗伢子就会死在坑道里。D.“因受到大老张的那只战斗中残断的手的刺激而感觉怪怪的”错,从“他总在想大老张的那只手,心里好难受,又怪怪的。大老张他怕过吗?二斗伢子思量着”可见,他并非因为受到断手的刺激,而是在想着大老张牺牲时的感受,为失去战友而难过,也为战友的勇敢而感动。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B.“运用倒叙手法”错,文章整体描写了战斗从激烈到结束的过程,并未使用倒叙手法。
8.答案:①二斗伢子是见证者,小说从他的视角抓取四个有关大老张的场景,突出大老张关心战友、勇于牺牲的形象;②二斗伢子是战斗亲历者,与大老张并肩作战的经历,使大老张的形象更真实可感;③二斗伢子是感受者,他对大老张情感的变化,突出大老张对他的影响,使大老张的形象更丰满立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文章以二斗伢子的视角来展现大老张的形象,是一个较为客观的视角,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能够让大老张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二斗伢子是战斗的见证者,文章写大老张救二斗伢子,教他怎么正确地扔手榴弹,最后自己拉响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情景,塑造出大老张关怀战友,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形象。二斗伢子对大老张的情感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挺怕”,被救后觉得“挺亲切”,大老张牺牲后他“心里好难受,又怪怪的”,并回忆起大老张曾经对小鸟的温柔照顾,体现了大老张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把大老张的形象塑造得层次丰富,丰满立体。
9.答案:①面对“死”,更渴求“生”。战场上二斗伢子面对战斗时的慌乱,反映出他强烈的求生欲望。②热爱“生”,方能不畏“死”。大老张热爱包括小鸟在内的一切生命,才有了他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举。③明了“死”,方悟如何“生”。大老张的牺牲引发二斗伢子对“死”的思考,让他懂得“生”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章设置了一场面临“死”的残酷战斗,在面临死亡的时刻,从“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可见,他充满了求生欲望,可见“死”能激发人对“生”的渴望。“几十年后,二斗伢子依然清晰地记着大老张伸出那根紫红色粗手指去喂小鸟时的画面和他又欢喜又天真的表情。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勇气拉响爆破筒吧”,理解“这样的人”的含义很重要,尽管是在战斗的阵地上,但大老张面对那只可怜的小鸟,耐心地喂养它直到它能够飞走,可见他对生命充满热爱之情,正是因为这种热爱,才让他勇于牺牲自己,为其他生命创造更多“生”的可能。二斗伢子当时年纪还小,在经历大老张的牺牲之后,对大老张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大老张他肯定也是没细想过……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勇气拉响爆破筒吧”,他思考明白了大老张死亡的价值,才更能懂得“生”的意义。
10.答案:DIM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乃通于天”引自前文,省略关联词语“若”,与后面的部分构成有逻辑关系的复句,因此在D处断开;“水木石之性”作“可动”的主语,形式较长,在I处断开;“皆可动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又况”引出下句,在M处断开。故选DIM。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穷困/约定。两句的“约”字含义不同。句意:汤曾经在鄣、薄遭受贫困/约定作儿女亲家。C.正确。准备/具备。句意:宓子事先有了准备/圣人的心思全都具备了。故选A。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假装干扰”错误,由原文“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可知,是宓子贱故意干扰。故选B。
13.答案:(1)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
(2)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乱”,扰乱;“行”,实行;“术”,主张;“数”,多次。(2)“哀”,悲哀;“不若”,不如;“怒”,愤怒;“斗”,搏斗。
参考译文:
即使这里有羿、逄蒙这样的善射之人和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那么必定不能射中(目标)。射中(目标)不仅仅依靠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条件。建立功名也要有条件,不具备条件,即使贤德超过了汤、武王,那也会劳而无功。汤曾经在韌、薄遭受贫困,武王曾经在毕、裎遭受困窘,伊尹曾经在厨房里当仆隶,太公曾经隐居钓鱼。他们的贤德并不是衰微了,他们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德,也必定要具备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宓子贱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辞行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君主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很不好,宓子贱就为此而发怒。官吏对此很害怕,就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没法给宓子书写文书。”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子让我们书写,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很生气,亶父的官吏都因宓子这样做而发笑。这就是我们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于是就派亲信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决断去做吧。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得以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旧的皮衣到亶父去观察施行教化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他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下里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请问宓子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地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自己内心赤诚,你的主张就能在外实行。’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得以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
鲁国君主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了准备,难道就一定能让君主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啊。
三个月的婴儿,官车、官帽在前边不知道羡慕,斧钺之类兵器在后边不知道害怕,对慈母的爱却能懂得。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啊。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劝说别人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政事不赤诚,那就不能真正感动别人。
14.答案:①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②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③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是由于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可知,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②由原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于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可知,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③由原文“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已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可知,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是由于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
15.答案:C
解析:“彻底解脱”错误。“此心到处悠然”,不仅是说词人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的,还包含着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意思。
16.答案: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借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了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
解析: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这两句主要写了寒光亭下的“水”和“沙鸥”,“水连天”,这是静态的画面,而“飞起沙鸥一片”写的是动态的画面,一静一动,点面交映,充满了蓬勃的生气。从抒情的角度来看,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写景,以景结情,词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尤其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还寄寓着“鸥鸟忘机”“与鸥同盟”的深意,流露出词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
17.答案:(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8.答案:①不言而喻;②历历在目;③情不自禁
解析:第①处,这里是说段政府和流言家的凶残、下劣大家都能明白,可填“不言而喻”之类的成语。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第②处,这里是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就好像出现在眼前,可填“历历在目”之类的成语。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第③处,这里是说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让作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可填“情不自禁”之类的成语。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19.答案: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解析:文中画框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不合逻辑,应该是特写镜头更细致,可改为“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二是“能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搭配不当,“想见”的主语应该是人,可改为“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20.答案:A
解析:括号前面说的是作者对学生的爱,对段政府的恨,对流言家的恨,对大众庸人的失望,所以作者说不出话来是因为他太痛苦、太愤怒,排除B、D两项;前面说复杂的感情让作者要说又说不出话来,后面又说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让作者说出话来,所以作者说不出话来是因为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排除C项。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句式杂糅,“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中,“根据……”和“……表明”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可拆分为“根据科学研究”或“科学研究表明”,保留其一即可,可排除A、B两项;二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或是”表并列关系,通过句意的分析,可知此处应为选择关系,应将“或是”改为“还是”,故排除C项。
22.答案:①有的人则倾向于晚上活动;②相对于“早晨型”而言(与“早晨型”的人相比);③假如“猫头鹰”是“早晨型”生物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阅读文段,可以明确文段核心话题是“拥有‘早晨型’或‘夜晚型’生物钟的人的情况”。第一空,根据横线前面“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可推知,要填入“有的人则倾向于晚上活动”。第二空,根据“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一般的工作和学习等活动都是从早上开始的,大多数人过着‘百灵鸟’般的生活”可知,下面要说的是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与拥有“早晨型”生物钟的人的一个比较,因此可填入“相对于‘早晨型’而言”这样的句子。第三空,从分析来看,“猫头鹰”们生活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而横线后的句子是说“猫头鹰”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会相应降低,因此可知,这里有一个假设,即让“猫头鹰”成为“早晨型”生物,因此可填入“假如‘猫头鹰’是‘早晨型’生物”这样的句子。
23.答案:略。
解析:审题:材料先列出现象我们进入“圈”时代,接着指出成圈原因“有着相似兴趣或文化品位”“因趣成圈”,之后指出“圈”现象的利弊,从利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借助于圈子寻找归属感,共同努力,能彰显社会的和谐,从弊的角度来看,“圈子”容易束缚我们的手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决策,囿于“圈子”,会少了开拓创新,会对“圈子”之外的人与事拒绝包容。所以写作本文,考生要辩证看待“圈子”现象,承认其一定程度上的正面意义,肯定“圈现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诉求,但不能忽略“圈现象”存在着“封闭”“狭隘”“排他”等消极的一面,要辩证地谈“圈”的利弊以及该时代背景下的青年群体处世的正确态度和行为策略,明确当代青年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