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A D B D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B C A A
16. (1)特点:法律内容、形式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司法倾向于理性化;用儒家文化,规
范日常行为,礼法结合。(6分)
(2)背景:宋朝建立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理学逐渐兴起,儒家
伦理得到加强;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新规范统治秩序,对法律建设较为重视。(6分)
影响:宋代法律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宣传,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2分)
17. (1)积极影响:促进了中俄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清朝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
加深了中华文明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6分)
(2)因素: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革;与贸易对象
国的关系;政府的政策;战争。(任答 4点得 8分)
18. (1)特点:以铁路建设为先导;发挥垄断组织的生产优势;重视重工业的发展。(6分)
原因:借鉴工业化先行国的经验、技术;德意志国家完成统一,政局稳定。(3分)
(2)中西差异:
价值取向不同:西方追求少数人的资本、利润,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的路径不同:西方是对外扩张与掠夺,中国是和平发展道路。
最终目的不同:西方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6分)
19.【例文】标题: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有步聚地进行土地改革,到 1952年底,基本完成了
全国土地改革,全国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约 7 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成为土地
的主人和独立的个体经营者。为了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的困难,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
发展集体经济,恢复农业生产。动员农民群众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兴修小水电、小塘
坝,扩大灌既面积,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8分)
总之,党对改变农村面貌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2分)
高二历史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QQABaQYEgggAQBAAAQhCUwGoCgMQkBGACCoGwBAIsAAASANABAA=}#}
【答案】信息提取
材料的形式:连环画;
材料的内容:图 1,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婚姻自由;图 2,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农
民协会、民兵;
材料内容出现的时间:1950年
材料内容发布单位:华东人民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论述:
从改造前农村状况的角度。
从改造农村的政策举措角度:政策、措施(政权,经济、社会,各形式解释宣传政策等)。
从改造农村的成果角度。
评论:
从党的政策全局的角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
从对农村的基层治理的举措角度: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从历史意义角度:当时的意义,深远意义
从连环画宣传意义的角度。表述层次
层次 1:提取信息准确、全面,既能提取时间信息、内容信息,又能提取素材本身的信息;
历史叙述符合历史时代特征和历史事实;历史评论符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评论角度全面,
能从不同视角范围、角度对历史事物进行评论,史论结合,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层次 2:能从多角度提取信息,信息准确,既能提取时间信息、内容信息;历史叙述符合
历史时代特征和历史事实;历史评论符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能从不同视角范围、角度对历
史事物进行评论,能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层次 3:提取信息角度单一,或提取信息不准确;历史叙述偏离历史时代,历史事实不清
楚;历史评论不符合正确历史价值观,评论角度单一;历史表述,不能史论结合,表述混乱。
高二历史答案第 2 页(共 2 页)
{#{QQABaQYEgggAQBAAAQhCUwGoCgMQkBGACCoGwBAIsAAASANABAA=}#}荆J市2023一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木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检测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是典籍记载先秦时期被征服者承担义务。表中变化反映了
时间
名称
内容
商代以前
贡
藩属部落贡以方物
商代
助
强制代耕公田
周
彻
什一而税,天下通行
A,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B.中央集权制度己经确立
C.国家机构治理能力提升
D.土地国有制的逐步崩溃
2.如右图所示是汉代画像石《盐井》拓片,图中的人
们正在烧柴煮盐。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则记
载了汉代四川使用天然气煮盐的“火井”。对此解
读合理的是
A.画像石属于艺术作品史料价值不如《华阳国志》
B.画像石作为一手史料比《华阳国志》更为可信
C.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可丰富历史认知
D.现有的史料难以支持汉代四川盐井问题的研究
3.隋唐时期,贵族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宋代以后,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
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于是士绅取代贵族成为中国帝国社会力量的主
流、国家与民众之间的中间阶层。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发展创新
B.专制皇权的急剧膨胀
C.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政治权利结构的变动
高二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4.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五座城市作为中国历史上主干王朝的都城,为中国历史作
出过特殊贡献,具有国家级的地理意义。由下图可知
草原丝细之路
爵孜地趣国
中
草原丝铜之路
边
陆上丝绸之路
地
中国内
海上丝绸之路
A.都城布局都讲究“中轴对称”
B.汉以后都城进入南北两京时代
C.都城迁移的轨迹是从东到西
D.唐以后都城选定均在运河沿岸
5.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
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
俱行奏闻处斩”…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
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政策的调整反映了
A.抵御倭寇侵扰的需要
B.改善沿海地区民生的需要
C.有效管理台湾的需要
D.维护朝贡体制贸易的需要
6.《内政年鉴·警政篇》记载:“北平消防队之成立,始于前清光绪二十九年。初,警务学
堂附设消防科,延日人为教习,挑选长警专司训练,毕业后即组成消防队。”“消防官之
指挥救护,应首重人命,次及财产”。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消防队
A.成为中国警察部队的源头
B.主导了社会治安的管理
C.适应了近代城乡发展需要
D.推动了城市治理近代化
7,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年他提出,“合
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
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这说明梁启超意在
A,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强国之路
B.团结各族人民,巩固共和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
C.宣传民族历史,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共同反侵略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8.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
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
人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陕北公学的创办
A.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B.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填补了高等教育的空白
高二历史试参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