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
课题 9.动物的感知本领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观察小动物》单元的最后一课。在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猫和兔等家养动物有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在前面两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蚂蚁和蜗牛都能通过触角来感知周围环境。动物的种类非常多,学生感兴趣的动物也很多,不同的动物是通过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它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感知本领 本课将基于学生的已有认识,组织学生就动物的感知本领展开讨论,建构“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的概念。
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分,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阶段,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处在从自我中心主义向自我中心化过渡阶段,并能尝试逐渐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动物的感知本领不是很熟悉,对前面蜗牛、蚂蚁两中动物的感知本领比较了解。由于本节课是低年级使学生第一次调查活动,学生比较困难,所以第一个导入环节,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家养小动物》单元已经观察过,金鱼、猫、兔、还有一些常见的家养小动物,让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知道的动物的感知本领,使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使学生知道熟悉的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触角感知环境这一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调查活动通过询问、交流、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感知本领。课前调查,课上进行交流,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爱表达,但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有待加强。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小组之间交流,调查方式、方法重点强调,比如:通过什么方式,知道了什么 再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喜欢的动物,并用表演的方式把这种动物的感知本领表现出来,其它组的同学来猜是哪种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通过列举多种动物的感觉器官及其感知本领,认识到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科学思维:学生基于探究活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建构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探究实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访谈,了解更过动物的感知本领。 态度责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其动物的感知本领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了解多种动物的感觉器官及其感知本领,认识到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访谈,了解更过动物的感知本领。
板书设计 8.动物的感知本领 动物的感知本领 动物名称 感觉器官 感知本领 鼠 胡须 感知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鲨鱼 鼻 嗅觉强 苍鹰 眼睛 视觉强 变色龙 眼睛 视觉强 豆娘 眼睛 视觉强 蝙蝠 耳朵和发音器官 超声波 海豚 喷水孔 回声定位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补充(略)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课前调查: 布置调查内容:调查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了解这个动物的感知本领是什么。按活动手册要求去调查,填写。与家长共同完成。(教师要举些例子:狗的嗅觉灵敏,怎么灵敏。兔的听觉灵敏,怎么灵敏,告知感知的意思) 学生活动: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完成调查活动,上网查询或者采访家长、老师。 一、导入(3分钟) 1.出示书上图片,提出问题: (1)图中是什么动物?它在做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发言,讨论。 (2)空中翠鸟是怎样发现水中的鱼虾的? 学生活动: 学生会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3)其他动物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学生活动: 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想法, 注意学生之间描述的差异。 (4)人用什么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同化或者顺应。) 二、科学实践活动---动物怎样感知环境(32分钟) 1.交流我们知道的动物的感知本领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动物感知周围环境的知识? (2)小组形式进行交流: 课前大家已经做了调查,请在小组内交流,你们调查的动物的感知本领有哪些?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学生先小组内交流,推荐1到2名学生发言。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说一说我们调查了哪些动物的感知本领?这些资料的来源?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学生把话说完整,让其他学生借鉴。 (4)引导学生小结:调查了那些动物,使用哪些调查方法。举例说明:户外,上网、访问、书籍等。 2.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的感知本领 (1)谈话: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了一些动物的感知本领的资料。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现在发给各组,请小组同学一起学习,找出资料中的这些动物有哪些特殊的感知本领。然后结合课本第32页的介绍,将我们了解的动物的特殊感知本领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上。 学生活动:小组学生认真阅读资料,把重点标出来。主要找记录本上要求记录的信息就可以了。给予学生时间要长些。学生阅读速度慢,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 (2)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 (3)学生完成了资料阅读和记录后,引导学生集体交流: 说说你们组阅读了哪些动物资料? 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有哪些特殊的感知本领? 老师在这些资料上注明的来源是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全班交流,不完整的地方找人补充。质疑的地方找人说一说。可以大家共同交流讨论,把记录单更完善。 (4)我们知道了哪些动物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有特殊本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介绍,完善后,意识到动物的感知本领各不相同,依靠的感知器官不同。) 三、拓展延伸(5分钟) 1.提问:了解动物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动物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2)看看课本上的4幅图,说说图中的动物在帮助人们做什么? (3)人类的生活能离开动物吗? (4)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动物? 学生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意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利用动物的感知器官的本领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甚至还可以启发人类的发明创造。 3.小结:动物和我们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成员,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
作业布置 1.课后继续探究身边其它动物的感知本领。 2.
教 学 反 思 通过这节科学观察动物的课,我发现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勤动脑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活动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孩子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掌握不同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