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24 12:01:27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
(2)甲、乙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相近,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势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力高
【答案】(1)D
(2)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2)甲区域位于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势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力高,因此甲区域生态环境较乙区域严重。甲区域不处于各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
【点评】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人为因素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气候因素。一般说来,暴雨强度愈大,水土流失量愈多。
2.地形: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因为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3.土壤: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特性对土壤侵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与质地、结构、孔隙有关,一般地,质地沙、结构疏松的土壤易产生侵蚀。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若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力很强,结构体相互不易分散,则土壤抗蚀性也较强。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对抗流水和风蚀等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
4.植被:植被破坏使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侵蚀的先导因子。保护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盖,对防治土壤侵蚀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5.地质:主要为地质构造运动、地震和岩石性质等。地壳抬升或下降引起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侵蚀与堆积的变化。地震往往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甚至泥石流的产生。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植被破坏(如滥垦、滥伐、滥牧)和坡耕地垦植(如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或由于开矿、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2.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过程是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2)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干湿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降水量、蒸发量。读图可知,图中所示湿润系数均小于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小于1,故B正确。(2)据材料可知,土地退化过程包括土壤退化过程和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而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故②③正确。
【点评】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土地退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建设保护系统;
3、调整农林与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控制人口增长。
3.“石坎梯地”是汉中地区坡耕地整治常采用的一种模式。结合我国汉中地区地形图及“石坎梯地”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汉中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黑土肥力下降
(2)“石坎梯地”在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有(  )
①有效拦截雨水 ②减缓地表径流流速 ③增加下渗量 ④防风固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A
(2)A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汉中地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不会发生荒漠化;再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故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土壤盐碱化不明显;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2)“石坎梯地”可以有效拦截雨水、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量。
【点评】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推广节灌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4.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壤盐碱化 B.河流下游水位上升
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移动
(2)导致和田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1)C
(2)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使河流中上游用水增加,从而导致河流下游流量减少。(2)风沙侵袭和燃料短缺不是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和盲目扩大耕地。
【点评】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①(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②多大风③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④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⑤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⑥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可改变)。
对应的解决措施①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②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如推广轮牧)③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④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加强管理与保护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解决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井数量,改善灌溉技术(滴灌等),推广节水技术,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5.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域处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推测该区域土壤矿物质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图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有人建议该区域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答案】(1)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黄土高原)的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位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度低;土质疏松
(3)观点一: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在地势较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合种树。该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土壤含水量小,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因此不适合种树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在西北季风的推动下,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第(2)题,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加上土质疏松及植被覆盖度低,因此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非常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均可,但是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论据和观点对应。
【点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4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6.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时 间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强沙尘 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 1 560 2 100 2 460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土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
(2)为了减缓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沙化速度加快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逐步推行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
【答案】(1)A
(2)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我国的土地沙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区;我国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与土地沙化关系不大;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与土地沙化关系不大。(2)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会增加用水量,加剧干旱,导致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会增加用水量,导致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逐步推行退耕还草,利于减轻土地沙化和强沙尘暴现象;为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是不合理的,应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经济活动
【点评】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7.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工程措施,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入沙丘中形成1米×1米左右的方格网。读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草方格沙障成本 ④增强植物蒸腾,增加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铁路免遭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土地沙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率
【答案】(1)A
(2)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草方格沙障不仅能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2)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铁路,使其免遭风沙掩埋;草方格沙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抑制土地沙化的目的,但不是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沙障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率。
【点评】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8.某研究小组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峁坡地进行大台田、隔坡梯田、大鱼鳞坑三种模式的改造试验。下图为同一黄土峁坡地治理工程完成后第10天,不同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大台田治理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 B.地形垂直坡面大,水分流失快
C.土层厚度小,储水空间有限 D.植被覆盖面积广,水分吸收多
(2)一次降水过后,不同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的可能是 (  )
A.大鱼鳞坑 B.隔坡梯田 C.大台田 D.原始黄土坡
【答案】(1)A
(2)C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是其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2)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地面平整,降水后不易形成径流,利于水分下渗,故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
【点评】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9.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西南地区易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风化作用显著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冲刷 D.风蚀作用显著
(2)我国西南地区易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过度放牧 B.开山取石 C.陡坡开荒 D.交通建设
(3)石质荒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
A.土地资源的丧失
B.地下水更加丰富
C.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变
D.耕作方式由水田耕作业向旱地耕作业转变
【答案】(1)C
(2)B
(3)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地势起伏较大,夏季暴雨多,土壤侵蚀较为强烈,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从而出现石质荒漠化;风化作用显著和风蚀作用显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属于红壤区,土质较黏重。(2)陡坡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第9题,石质荒漠化的发展会使土地生产力下降,进而造成土地资源的丧失。
【点评】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①(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②多大风③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④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⑤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⑥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可改变)。
对应的解决措施①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②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如推广轮牧)③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④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加强管理与保护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解决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井数量,改善灌溉技术(滴灌等),推广节水技术,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10.(拓展探究)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经专家对植被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四类:①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杨树、刺槐等;②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强的树种,如柠条等;③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沙拐枣等;④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
(1)分析聚落B与聚落A相比所具备的区位优势。
(2)为改善生态环境,该区域计划选用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聚落A、B两处附近地区为该区域主要的农牧业区。该区域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调研发现,该区域农牧业区的范围近年来大幅缩减。如果你是该地理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你应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给予哪些科学建议,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答案】(1)聚落B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
(2)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固沙效果好。
不利影响: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柠条耗水高,水分利用率低,生态效益低
(3)改善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生态退耕;合理放牧,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保护草场,发展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特色农业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据图观察A、B两地的不同点,A地的水源条件、交通条件均较差;B地处于两条河流交汇处,且位于公路沿线,交通便利。
(2)据材料可知,柠条属于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该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当地水资源不足,柠条高耗水,会导致水资源更加的紧张与不足;但柠条具有很强的抗旱性能,能够快速的适应环境,增加成活率。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适应环境;不利影响:加剧水资源紧张。
(3)当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表水资源缺乏,农业发展应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合理放牧。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放牧,控制牲畜数量。
故答案为:(1) 聚落B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2)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适应环境; 不利影响: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柠条耗水高,水分利用率低,生态效益低 。(3) 改善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生态退耕;合理放牧,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保护草场,发展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特色农业。
【点评】城市区位因素
①受地形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而高原和山区城市较少。
②受气候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
③受河流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区城市少见。
④受自然资源分布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
⑤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干线或交通枢纽位置,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的城市不多。
⑥受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建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宗教活动中心。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
(2)甲、乙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相近,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势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力高
2.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过程是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2)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3.“石坎梯地”是汉中地区坡耕地整治常采用的一种模式。结合我国汉中地区地形图及“石坎梯地”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汉中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黑土肥力下降
(2)“石坎梯地”在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有(  )
①有效拦截雨水 ②减缓地表径流流速 ③增加下渗量 ④防风固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壤盐碱化 B.河流下游水位上升
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移动
(2)导致和田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5.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域处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推测该区域土壤矿物质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图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有人建议该区域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6.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时 间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强沙尘 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 1 560 2 100 2 460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土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
(2)为了减缓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沙化速度加快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逐步推行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
7.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工程措施,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入沙丘中形成1米×1米左右的方格网。读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草方格沙障成本 ④增强植物蒸腾,增加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铁路免遭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土地沙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率
8.某研究小组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峁坡地进行大台田、隔坡梯田、大鱼鳞坑三种模式的改造试验。下图为同一黄土峁坡地治理工程完成后第10天,不同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大台田治理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 B.地形垂直坡面大,水分流失快
C.土层厚度小,储水空间有限 D.植被覆盖面积广,水分吸收多
(2)一次降水过后,不同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的可能是 (  )
A.大鱼鳞坑 B.隔坡梯田 C.大台田 D.原始黄土坡
9.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西南地区易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风化作用显著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冲刷 D.风蚀作用显著
(2)我国西南地区易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过度放牧 B.开山取石 C.陡坡开荒 D.交通建设
(3)石质荒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
A.土地资源的丧失
B.地下水更加丰富
C.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变
D.耕作方式由水田耕作业向旱地耕作业转变
10.(拓展探究)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经专家对植被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四类:①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杨树、刺槐等;②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强的树种,如柠条等;③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沙拐枣等;④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
(1)分析聚落B与聚落A相比所具备的区位优势。
(2)为改善生态环境,该区域计划选用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聚落A、B两处附近地区为该区域主要的农牧业区。该区域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调研发现,该区域农牧业区的范围近年来大幅缩减。如果你是该地理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你应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给予哪些科学建议,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2)甲区域位于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势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力高,因此甲区域生态环境较乙区域严重。甲区域不处于各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
【点评】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人为因素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气候因素。一般说来,暴雨强度愈大,水土流失量愈多。
2.地形: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因为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3.土壤: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特性对土壤侵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与质地、结构、孔隙有关,一般地,质地沙、结构疏松的土壤易产生侵蚀。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若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力很强,结构体相互不易分散,则土壤抗蚀性也较强。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对抗流水和风蚀等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
4.植被:植被破坏使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侵蚀的先导因子。保护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盖,对防治土壤侵蚀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5.地质:主要为地质构造运动、地震和岩石性质等。地壳抬升或下降引起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侵蚀与堆积的变化。地震往往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甚至泥石流的产生。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植被破坏(如滥垦、滥伐、滥牧)和坡耕地垦植(如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或由于开矿、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2.【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干湿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降水量、蒸发量。读图可知,图中所示湿润系数均小于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小于1,故B正确。(2)据材料可知,土地退化过程包括土壤退化过程和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而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故②③正确。
【点评】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土地退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建设保护系统;
3、调整农林与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控制人口增长。
3.【答案】(1)A
(2)A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汉中地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不会发生荒漠化;再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故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土壤盐碱化不明显;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2)“石坎梯地”可以有效拦截雨水、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量。
【点评】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推广节灌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4.【答案】(1)C
(2)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使河流中上游用水增加,从而导致河流下游流量减少。(2)风沙侵袭和燃料短缺不是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和盲目扩大耕地。
【点评】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①(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②多大风③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④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⑤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⑥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可改变)。
对应的解决措施①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②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如推广轮牧)③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④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加强管理与保护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解决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井数量,改善灌溉技术(滴灌等),推广节水技术,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5.【答案】(1)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黄土高原)的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位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度低;土质疏松
(3)观点一: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在地势较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合种树。该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土壤含水量小,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因此不适合种树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在西北季风的推动下,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第(2)题,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加上土质疏松及植被覆盖度低,因此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非常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均可,但是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论据和观点对应。
【点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4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6.【答案】(1)A
(2)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我国的土地沙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区;我国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与土地沙化关系不大;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与土地沙化关系不大。(2)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会增加用水量,加剧干旱,导致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会增加用水量,导致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逐步推行退耕还草,利于减轻土地沙化和强沙尘暴现象;为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是不合理的,应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经济活动
【点评】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7.【答案】(1)A
(2)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草方格沙障不仅能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2)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铁路,使其免遭风沙掩埋;草方格沙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抑制土地沙化的目的,但不是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沙障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率。
【点评】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8.【答案】(1)A
(2)C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是其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2)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地面平整,降水后不易形成径流,利于水分下渗,故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
【点评】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9.【答案】(1)C
(2)B
(3)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地势起伏较大,夏季暴雨多,土壤侵蚀较为强烈,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从而出现石质荒漠化;风化作用显著和风蚀作用显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属于红壤区,土质较黏重。(2)陡坡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第9题,石质荒漠化的发展会使土地生产力下降,进而造成土地资源的丧失。
【点评】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①(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②多大风③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④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⑤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⑥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可改变)。
对应的解决措施①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②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如推广轮牧)③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④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加强管理与保护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解决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井数量,改善灌溉技术(滴灌等),推广节水技术,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10.【答案】(1)聚落B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
(2)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固沙效果好。
不利影响: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柠条耗水高,水分利用率低,生态效益低
(3)改善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生态退耕;合理放牧,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保护草场,发展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特色农业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据图观察A、B两地的不同点,A地的水源条件、交通条件均较差;B地处于两条河流交汇处,且位于公路沿线,交通便利。
(2)据材料可知,柠条属于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该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当地水资源不足,柠条高耗水,会导致水资源更加的紧张与不足;但柠条具有很强的抗旱性能,能够快速的适应环境,增加成活率。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适应环境;不利影响:加剧水资源紧张。
(3)当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表水资源缺乏,农业发展应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合理放牧。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放牧,控制牲畜数量。
故答案为:(1) 聚落B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2)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适应环境; 不利影响: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柠条耗水高,水分利用率低,生态效益低 。(3) 改善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生态退耕;合理放牧,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保护草场,发展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特色农业。
【点评】城市区位因素
①受地形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而高原和山区城市较少。
②受气候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
③受河流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区城市少见。
④受自然资源分布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
⑤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干线或交通枢纽位置,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的城市不多。
⑥受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建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宗教活动中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