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2.1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下图为2002~2007世界农产品交易中地区间虚拟水资源的流动图(单位:109m3/a),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虚拟水资源流入量最多的地区是( )
A.A B.B C.C D.D
(2)图中信息表明( )
A.D地区虚拟水资源进口多的原因是干旱缺水
B.C地区虚拟水资源进口多的原因是农产品总产量少
C.总体上说,通过国际间农产品的交易可以节省水资源
D.虚拟水资源都是从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出口到生产效率低的国家
2.近年来,黄土高原推动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原来栽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的农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是( )
A.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多元化 B.科技含量减弱
C.趋向机械化 D.趋于自给自足
(2)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河川淤沙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洪水流量增加
3.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在我国开发潜力很大,且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是( )
A.水能 B.太阳能 C.风能 D.潮汐能
(2)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下列中的( )
A.生物能 B.煤 C.天然气 D.潮汐能
4.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地比重大,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土地利用的突出优势
B.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冰川占21.6%,说明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随着土地保护意识增强,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将会减少
D.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均土地数量将会减少
(2)我国政府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的根本原因是( )
A.耕地土壤肥沃 B.耕地主要分布平原地区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 D.耕地使用存在浪费现象
5.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区域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最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破坏 D.湿地萎缩
(2)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矿产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措施为( )
A.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
B.限制矿产开发,保护环境
C.加大矿产的外运能力
D.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增加附加值
6.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出现重度缺水。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针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已利用京杭运河(乙图)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根据对东线调水路线的调查发现,该线路调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污染问题,其中A、B、C三个河段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7.新疆的煤炭资源丰富且集中,呈现“北富南贫”的格局。下图为新疆煤炭外运市场示意图(箭头代表煤炭运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有( )
①公路、铁路、水路交通便利 ②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③区域供给不平衡 ④季节性需求波动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 )
A.云、贵、川、渝等省市没有优质煤炭
B.西南地区水能发电量小
C.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
D.“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
8.下图为某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A.核能占比迅速提高 B.天然气占比逐年变大
C.石油总量持续下降 D.煤气总量整体上升
(2)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是( )
A.能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上升 B.促进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开发
C.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D.促进能源利用技术的革新
9.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概括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近年来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说明其主要表现;简述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3)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种植蔬菜、花卉的面积在上升,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C
【知识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从图中数据可知,D地区虚拟水流入量最多。(2)D地区为欧洲西部,不存在干旱缺水的情况;C地区虚拟水进口多是由于人口多,农产品需求量大;从总体上说,通过国际间农产品的交易可以节省水资源。
【点评】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主要原因;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珍惜和保护水资源;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
2.【答案】(1)A
(2)B
【知识点】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走多种经营之路,有利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2)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可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使河川淤沙减少。
【点评】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答案】(1)A
(2)C
【知识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开发综合效益好;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虽然也丰富,但投入成本较高,综合效益较低;潮汐能的开发成本最高,且能量不稳定,综合效益最差。(2)从图中可以看出,天然气具有发电成本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双重优势,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
【点评】新能源开发的意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轻大气污染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不全部是有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能源往往开发难度较大,且不太稳定,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②生物能源的开发抢占了耕地,影响区域粮食安全。
4.【答案】(1)D
(2)C
【知识点】中国的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林地比重小,只占16.6%;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冰川虽然比重大,但是都难以利用,不能成为后备土地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矿、交通、城市用地还会进一步增大;人口数量增加,人均土地数量就会减少。(2)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为保证粮食安全,就要保护耕地,因此保护耕地的根本原因是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点评】我国土地利用现状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难以开发利用土地比重大;3.土地治理较差,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较低;4.可利用土地“散、乱”、土地大量闲置;5.土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5.【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非洲
【解析】【分析】(1)图示区域位于气候干旱的非洲北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中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2)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容易导致资源枯竭;加大矿产的外运能力,出口矿产资源,经济效益低;限制矿产开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既能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土地荒漠化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过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6.【答案】(1)水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
(2)A河段。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陆地面积狭小;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知识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分析可知,无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 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等。
(2)由图可知,图中调水路线是南水北调的东线,A河段在沪宁杭工业基地附近, 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陆地面积狭小;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B河段在江苏省北部、山东省,沿途工业密度较小,污染较轻;C河段是在黄河以北,沿途没有较大的工业区,污染相对较轻。因此A河段水污染最严重。
【点评】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主要原因;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珍惜和保护水资源;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
7.【答案】(1)C
(2)C
【知识点】资源跨区调配与区域发展;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区域供给不平衡,有些地区供应不足,③对;甘肃公路、铁路运输便利,但其地势起伏大,水运条件差,①错;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把能源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②错;运输到甘肃的主要是普通煤,可能是地区季节性需求(冬季取暖)波动大,④对。故答案为:C。(2)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C对;西南地区的贵州省有优质煤炭,A错;西南地区水能发电量大,B错;“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不是直接原因,D错。故答案为:C。
【点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8.【答案】(1)D
(2)D
【知识点】我国能源供需特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核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较慢;天然气消费量在下降,消费比重也降低;石油总量基本不变;煤气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故答案为:D。(2)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中可再生资源和核能呈上升趋势,这需要电力技术的革新作保障,这些能源设施建设成本高,但运营成本较低;化石燃料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仍然存在污染物的排放。故答案为:D。
【点评】保护与治理措施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治理“三废”,建设生态环境。
9.【答案】(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表现: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措施: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我国的耕地主要集中于东部季风区,从地形类型看,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农业生产靠黄河水灌溉,不合理的灌溉,可能引发次生盐渍化,荒漠化较严重;解决措施应该是: 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稻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种植蔬菜、花卉种植面积上升的原因,主要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影响进行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点评】 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2.1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下图为2002~2007世界农产品交易中地区间虚拟水资源的流动图(单位:109m3/a),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虚拟水资源流入量最多的地区是( )
A.A B.B C.C D.D
(2)图中信息表明( )
A.D地区虚拟水资源进口多的原因是干旱缺水
B.C地区虚拟水资源进口多的原因是农产品总产量少
C.总体上说,通过国际间农产品的交易可以节省水资源
D.虚拟水资源都是从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出口到生产效率低的国家
【答案】(1)D
(2)C
【知识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从图中数据可知,D地区虚拟水流入量最多。(2)D地区为欧洲西部,不存在干旱缺水的情况;C地区虚拟水进口多是由于人口多,农产品需求量大;从总体上说,通过国际间农产品的交易可以节省水资源。
【点评】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主要原因;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珍惜和保护水资源;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
2.近年来,黄土高原推动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原来栽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的农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是( )
A.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多元化 B.科技含量减弱
C.趋向机械化 D.趋于自给自足
(2)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河川淤沙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洪水流量增加
【答案】(1)A
(2)B
【知识点】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走多种经营之路,有利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2)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可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使河川淤沙减少。
【点评】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在我国开发潜力很大,且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是( )
A.水能 B.太阳能 C.风能 D.潮汐能
(2)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下列中的( )
A.生物能 B.煤 C.天然气 D.潮汐能
【答案】(1)A
(2)C
【知识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开发综合效益好;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虽然也丰富,但投入成本较高,综合效益较低;潮汐能的开发成本最高,且能量不稳定,综合效益最差。(2)从图中可以看出,天然气具有发电成本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双重优势,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
【点评】新能源开发的意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轻大气污染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不全部是有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能源往往开发难度较大,且不太稳定,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②生物能源的开发抢占了耕地,影响区域粮食安全。
4.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地比重大,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土地利用的突出优势
B.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冰川占21.6%,说明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随着土地保护意识增强,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将会减少
D.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均土地数量将会减少
(2)我国政府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的根本原因是( )
A.耕地土壤肥沃 B.耕地主要分布平原地区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 D.耕地使用存在浪费现象
【答案】(1)D
(2)C
【知识点】中国的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林地比重小,只占16.6%;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冰川虽然比重大,但是都难以利用,不能成为后备土地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矿、交通、城市用地还会进一步增大;人口数量增加,人均土地数量就会减少。(2)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为保证粮食安全,就要保护耕地,因此保护耕地的根本原因是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点评】我国土地利用现状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难以开发利用土地比重大;3.土地治理较差,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较低;4.可利用土地“散、乱”、土地大量闲置;5.土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5.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区域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最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破坏 D.湿地萎缩
(2)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矿产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措施为( )
A.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
B.限制矿产开发,保护环境
C.加大矿产的外运能力
D.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增加附加值
【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非洲
【解析】【分析】(1)图示区域位于气候干旱的非洲北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中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2)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容易导致资源枯竭;加大矿产的外运能力,出口矿产资源,经济效益低;限制矿产开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既能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土地荒漠化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过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6.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出现重度缺水。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针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已利用京杭运河(乙图)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根据对东线调水路线的调查发现,该线路调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污染问题,其中A、B、C三个河段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答案】(1)水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
(2)A河段。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陆地面积狭小;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知识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分析可知,无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 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等。
(2)由图可知,图中调水路线是南水北调的东线,A河段在沪宁杭工业基地附近, 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陆地面积狭小;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B河段在江苏省北部、山东省,沿途工业密度较小,污染较轻;C河段是在黄河以北,沿途没有较大的工业区,污染相对较轻。因此A河段水污染最严重。
【点评】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主要原因;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珍惜和保护水资源;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
7.新疆的煤炭资源丰富且集中,呈现“北富南贫”的格局。下图为新疆煤炭外运市场示意图(箭头代表煤炭运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有( )
①公路、铁路、水路交通便利 ②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③区域供给不平衡 ④季节性需求波动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 )
A.云、贵、川、渝等省市没有优质煤炭
B.西南地区水能发电量小
C.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
D.“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
【答案】(1)C
(2)C
【知识点】资源跨区调配与区域发展;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区域供给不平衡,有些地区供应不足,③对;甘肃公路、铁路运输便利,但其地势起伏大,水运条件差,①错;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把能源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②错;运输到甘肃的主要是普通煤,可能是地区季节性需求(冬季取暖)波动大,④对。故答案为:C。(2)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C对;西南地区的贵州省有优质煤炭,A错;西南地区水能发电量大,B错;“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不是直接原因,D错。故答案为:C。
【点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8.下图为某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A.核能占比迅速提高 B.天然气占比逐年变大
C.石油总量持续下降 D.煤气总量整体上升
(2)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是( )
A.能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上升 B.促进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开发
C.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D.促进能源利用技术的革新
【答案】(1)D
(2)D
【知识点】我国能源供需特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核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较慢;天然气消费量在下降,消费比重也降低;石油总量基本不变;煤气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故答案为:D。(2)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中可再生资源和核能呈上升趋势,这需要电力技术的革新作保障,这些能源设施建设成本高,但运营成本较低;化石燃料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仍然存在污染物的排放。故答案为:D。
【点评】保护与治理措施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治理“三废”,建设生态环境。
9.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概括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近年来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说明其主要表现;简述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3)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种植蔬菜、花卉的面积在上升,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表现: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措施: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我国的耕地主要集中于东部季风区,从地形类型看,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农业生产靠黄河水灌溉,不合理的灌溉,可能引发次生盐渍化,荒漠化较严重;解决措施应该是: 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稻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种植蔬菜、花卉种植面积上升的原因,主要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影响进行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点评】 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