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1 15:15:28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 学情分析分析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 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多媒体条件及应用
本校各班都配有电子白板,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用PPT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出示问题更清楚。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中播放课文范读,给学生以朗读的指导。
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播放的那首歌你们都听过吗?(王菲 明月几时有),谁知道它是由什么改编来的。它改编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这是苏轼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写月,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另一篇借月抒情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此文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作者苏轼,我们的预习作业让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了,下面先请同学说一下自己找到的资料。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再来看一下关于作者生平的简介。
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他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可见苏轼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的。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虽然他在黄州做的是团练副使,但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的字样,不得签署公文,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
本文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题目中交代了一个地点,哪啊?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承天寺的有关资料。
三.承天寺简介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可见此处是赏月佳地,那我们就来看看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的月景的。先来听录音范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注意给生僻字注音,还有注意一下文章的断句。
四.听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五.强调重点字读音和断句
遂 suì??寝 qǐn??藻 zǎo??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自己读两遍,全班齐读)
六.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强调重点字词意思。
七.思考感知:
1.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夜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所见夜景如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写夜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比喻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特点:皎洁 澄澈 透明) 3.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
记叙:时间-
起因-
经过、结果-
描写:
抒情:
八.合作学习
从记叙、描写部分找出体现作者夜游时心情变化的字、词、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
欣然: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遗憾孤寂之情 遂、寻:不假思索,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 闲适 宽慰
九.体验揣摩
通过读课文,疏通文意,和以上问题的思考,大家对此文应该有了个整体的感知,下面请
以第一人称形式复述课文内容,加入适当的心理及环境描写。
十.研究探讨
你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1.“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精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是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2.“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报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1)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2)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3)贬谪的自慰
(4)自我排遣的达观
十一.和苏轼面对面,面对苏轼,你想说些什么?
全文仅84字,但蕴涵深厚,作者将自己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当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虽无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魄气势,却也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小结:
苏轼虽然遭到贬谪,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就像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的那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在世,肯定会有成功,但也难免会有失败,无论是哪种结果,其实都是一个逗号而并非句号,成功了还需要继续努力,失败了就从头再来,这节课的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淡然面对成功,坦然面对失败。如此看待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变得豁达起来,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课件15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者介绍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他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遂 suì??寝 qǐn??藻 zǎo??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疏通文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就共同、一起散步原来是只是罢了门思考感知: 1.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 所见夜景如何? 2.写夜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3.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比喻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特点:皎洁 澄清 透明 记叙:时间-
起因-
经过、结果-
描写:
抒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步于中庭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何……何……但……合作学习
从记叙、描写部分找出体现作者夜游时心情变化的字、词、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遗憾孤寂之情
不假思索、急切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闲适、宽慰
体验揣摩
以第一人称形式复述课文内容,加入适当的心理及环境描写。
合作探究 你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人:具有高雅情趣的人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贬谪的自慰
自我排遣的达观和苏轼面对面 面对苏轼,你想和他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