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20:1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广信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
检测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年9月26日,香港故宫博物馆“凝视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的特别展览,齐聚出土自成都平原三星堆、金沙和宝敦等遗址的120件珍贵文物,包括距今2600至4500年的青铜器、金器、陶器等。该类器物在当时主要用于( )
A.艺术欣赏 B.生产生活 C.商品销售 D.人牲殉葬
2.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 )
A.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 B.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
C.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 D.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
3.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士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宫廷、军队盛行马球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反映了唐朝( )
A.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 B.休闲体育受到全民推崇
C.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 D.因马球运动而走向衰落
4.“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上述材料是《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这一制度( )
A.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 B.延续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标志着人头税的彻底废除 D.实现了赋税征收标准的货币化
5.有学者认为: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了元朝“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元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
A.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B.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C.设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 D.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管理河西走廊
6.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十年,他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增大,他日益骄横跋扈,准备谋反。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被杀,明太祖遂罢宰相。废除宰相后,明朝逐渐形成了(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7.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 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 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8.洋务运动亲历者郑观应指出:“官督商办者,既有委员、监督,而用人之权操自督办,股东不能顾问。督办而贤也……股东自然受赐;而无如其多是官场中人……结党营私毫无顾忌,而局务遂日归腐败矣。”这表明他( )
A.反对股份制度 B.认可督办作用
C.萌发维新思想 D.主张官商分途
9.某历史档案馆的一份档案文件上这样记载:“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古历)内阁奉,瑞澄电奏,革匪创乱,十九日猛攻楚望台,省城失陷,瑞澄退登楚豫兵轮,移往汉口……已电调湘豫巡抚队来鄂会匪……览奏殊深骇异。”该文件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10.1912 年 2 月,为庆祝中华民国建立,爪哇泗水埠华侨上街燃炮升旗遭荷兰警察镇压。孙中山立即致电袁世凯,请转饬驻荷兰公使,经刘镜人等一众外交官员与荷兰当局多次严正交涉后,终取得部分成效。这一事件反映出临时政府( )
A.获得了外交主导权 B.扭转了外交被动局面
C.外交处境比较艰难 D.得到了国际社会承认
11.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肯定了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当有人提出应该批判政治错误时,毛泽东制止了这种做法。这些举措( )
A.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完全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有助于实现最大程度的党内团结
12.有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抗战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按照1937年的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等等,这些说明了中国抗战( )
①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如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和收入大于支出的原因分别是( )
年份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总收入(亿元) 487.12 572.29 356.06 313.55 342.25
总支出(亿元) 543.17 643.68 356.09 294.88 332.05
收支差额(亿元) —56.05 —71.39 一0.03 18.67 10.20
A.抗美援朝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B.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的实行
D.“文化大革命”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4.1995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关于面向21世纪的100所重点高校与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史称“211工程”,成为今天全国116所211大学的历史由来。据此可知,“211工程”旨在( )
A.优化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 B.实现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
C.提高国民的基本文化素质 D.服务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
15.1992年我国相继出台《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当时有人认为这两个条例“是中国企业发生真正变革的转折点”,并说“当时想创立企业,可是不知道资本从哪儿来,有了这两个文件后,就可以去募集资金,可以去依据一种商业模式寻找投资人来投资。”这体现了当时( )
A.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 B.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
16.习近平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后,国家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香港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广阔空间。同时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习近平的这一言论意在强调( )
A.香港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
B.改革开放是实现香港繁荣的前提与保障、
C.“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高度自治
D.中共中央高度关注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斟二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主席说,“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成为了各国和平相处的基础,是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被写入了联合国文件。直至今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在国家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恩来积极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从1956年到1965年,周恩来多次出访亚非国家,足迹遍及两大洲20余国。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热烈欢迎。他与各国领导人进行深入会谈,取得许多成果。他的亚非之行掀起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交的热潮,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团结与日俱增。周恩来也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争取与西方国家的友好交往。在中法建交、中美建交这些改变国际格局的大事件中,都有他的心血和智慧。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76年周总理逝世,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8个增长到107个,且在此期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周恩来总理的付出和领导。
——孙旋《新中国外交的中流砥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与中国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周恩来为新中国外交做出的主要贡献。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材料二 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的结论是不能否认的或修改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材料三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摘自《改革开放简史》
作为“百年变局”的参与者,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应对变局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博物馆的展览的出土自成都平原三星堆、金沙和宝敦等遗址的120件珍贵文物,包括距今2600至4500年的青铜器、金器、陶器等,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这些物品多是源于生产生活之需才制作出来的,B项正确;当时的这些物品多是源于生产生活之需,不是艺术欣赏,排除B项;当时的这些物品多是源于生产生活之需,不是商品销售,排除C项;当时的这些物品多是源于生产生活之需,不是人牲殉葬,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可知,齐桓公会盟后,要求对黄河下游的河道和提防进行统一管理,据所学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修筑堤坝有利于减少其他诸侯国通过黄河攻打自己,也有利于治理黄河水患问题,齐桓公会盟后要求“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不利于黄河流域诸侯国的国家安全,反映了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整体治理,没有特别反映维护哪个诸侯国的利益,排除A项;会盟是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一些较大的国家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都称会盟,这种会盟并非军事同盟,排除B项;黄河流域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水患长期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马球运动在宫廷、军队中盛行,这说明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为开放,时代气息豪迈,C项正确;材料反映马球的盛行,而未涉及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排除A项;马球是在宫廷、军队流行,而未涉及民间,排除B项;材料反映马球运动在宫廷、军队中盛行,不能说明唐朝因马球而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特点题、影响类。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A项正确;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人头税的彻底废除是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时候,排除C项;材料没提到收税收的是实物还是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B项正确;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是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设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是在清朝时期,排除C项;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管理河西走廊是在汉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朱元璋时期,废除宰相制度,其子朱棣在位时期,设立内阁,明朝逐渐形成了内阁制,D项正确;三公九卿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可知,记载了对东北、西南各民族的统治情况,清朝修明史时,也“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组成部分,在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中,这些地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明修元史”和“清修明史”都是国家统一之后进行修订,并非这些研究促进了明朝、清初的统一,排除A项;明朝并没有继承元朝的版图,清朝与明朝的版图也存在不同,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只是体现了大一统的民族认同,没有涉及对边疆地区治理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官督商办者,既有委员、监督,而用人之权操自督办,股东不能顾问。督办而贤也……股东自然受赐;而无如其多是官场中人……结党营私毫无顾忌,而局务遂日归腐败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近代企业在官督商办的形式下,随着官方势力介入的加深,官场的种种恶习严重阻扰和破坏了工业的发展,严重损害了广大工商业者的利益,核心是在企业中官有权而民无权,腐败的清廷,将“官督商办”变成了官方压榨、吸吮广大股东血汗的工具,郑观应的该言论表明他主张官商分途,D项正确;股份制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组织大规模企业经营的资产组织形式,郑观应并非反对股份制,而是官方势力对近代企业的渗透,A项表述偷换概念,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批判督办的腐败,并非称赞其积极作用,排除B项;维新思想涉及到制度层面,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古历)内阁奉,瑞澄电奏,革匪创乱,十九日猛攻楚望台,省城失陷,瑞澄退登楚豫兵轮,移往汉口……已电调湘豫巡抚队来鄂会匪”及所学可知,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D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1911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起义,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2年中国。华侨受到侵害体现弱国无外交,孙中山通过袁世凯与荷兰当局交涉,与中华民国政府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有关,这些都体现出临时政府外交处境比较艰难,C项正确;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国家贫弱,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依然保留,外交仍然很屈辱,“获得了外交主导权”“扭转了外交被动局面”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当时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1月(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却制止了对政治错误的批判。遵义会议召开之时正值党和红军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如何突破敌人的军事包围才是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前面的军事行动中损失惨重,这个时候正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之时,所以毛泽东的这些举措有助于实现最大程度的党内团结,D项正确;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在1934年,是遵义会议之前,排除A项;遵义会议并没有对政治错误进行批判,所以没有完全纠正党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抗日战争(中国)。根据材料中“抗战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说明中国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①正确;根据材料“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这些说明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196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62年前,收支差额出现负值,主要原因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1962年,中国收入与支出差额开始由负转正,主要得益于“八字方针”的提出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调整,C项正确;抗美援朝是在50年代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关于面向21世纪的100所重点高校与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可知,211工程是服务于国家21世纪发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所以“211工程”旨在服务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D项正确;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指的是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所占的比例,材料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排除A项;“211工程”是国家批准建立的公立的高校和学科,没有涉及市场经济内容,排除B项;“211工程”是国家重点高校,主要培养专门人才,不能提高国民的基本文化素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当时有人认为这两个条例‘是中国企业发生真正变革的转折点’”及所学知识可知,股份制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都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两个条例的出台体现了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C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时间是1978年,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中国国内的条例,不涉及国际规则,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材料强调香港的发展依托于强大的祖国,香港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进步,因此体现出香港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A项正确;改革开放并不是实现香港繁荣的前提,只是影响因素之一,排除B项;材料强调香港的经济发展与整体进步与祖国的关系,并不强调香港的高度自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香港发展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中央的关注,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18.(1)铁制农具应用于生产,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得到修建;农业进步,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广泛流通;出现一批商业城市,富商大贾崛起。
(2)现象:中外交流频繁。
原因:唐朝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领先。
(3)白银大量涌入中国,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出现商帮,兴起一大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19.(1)变化:由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外交。
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发展壮大;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贡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推动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做出贡献;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0.论题:在应对历史变局中,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
中国近代时期,工业化与近代化已经是世界发展潮流,而中国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体制难以发展。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传体制在工业化潮流打击下,难以为继,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奋起,不断学习西方,意图赶上世界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再到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中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其过程曲折艰辛,成果却有限。
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正式建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在经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村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得以建立,中国人民,自此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方针。在1992年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确定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在21世纪初,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总之,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