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20:51:08

文档简介

洛阳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
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
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
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弧立和隔
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
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
说的。弧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
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
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
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
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
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
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已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
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固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
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
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
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
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
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
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024.1)洛阳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東,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
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
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
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
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
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
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
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高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战上的
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图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
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
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
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
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已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
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
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
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
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
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
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
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024.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