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31 18:07:58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步练习
一、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2.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3.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
A.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B.现有人口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人口性别比例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跳蝻,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5.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约为(  )
A.46只 B.125只 C.88只 D.96只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7.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   、   、   、   和   等种群特征。其中,   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   只影响出生率。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   。
(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
8.右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与这种变化相符的坐标曲线图是(  )
A. B.
C. D.
9.(多选)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类型 雌性个体 数/只 雄性个体 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10.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初次捕获并 标记只数(M) 重捕只数(n) 重捕个体中被 标记只数(m)
32 36 4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2)右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
组 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0 2 3 3 4 12 4 2 3 3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如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故答案为:B
【分析】 一个生物个体具有出生、死亡、年龄等特征,由在一个相同空间生存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特征。
2.【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故答案为:A
【分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可以设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为λ;
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3.【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常用的特征之一。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占群体的比例,因此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4.【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马尾松个体较大,应扩大样方面积,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C项错误。
【分析】常见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1)适用范围:活动性弱,种群密度均匀的种群密度估计性调查;(2)使用要求:每个调查样方里面个体抽取到概率均等,随机取样,不加入主观因素;
2、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无损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3、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5.【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已知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46=25∶12,N≈96(只),因此此种兔的种群数量大约为96只。
【分析】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无损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6.【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3、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发展趋势。
7.【答案】(1)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2)迁入率和迁出率
(3)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4)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1)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其中④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 而⑤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春运期间人口流动量大,故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虫后,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无法完成交配繁殖,进而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将来的变化趋势,故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的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次结构的依据最可能是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5)麋鹿引入保护区后,由于保护区内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天敌少,故某种群数量增加。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特征。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迁入率/死亡率比值、年幼个体/衰老个体的比值等大于1,可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反之亦然,属于衰退型。若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属于稳定型。
8.【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在外来物种未入侵前,该生物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物,那么会造成幼年个体减少,其他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基本不变,故A项正确。
【分析】1、种群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3、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发展趋势。
4、题目之中,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捕食幼体,导致幼体数量减少,其他年龄段个体数量不变,种群总体数量减少。
9.【答案】B,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标记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偏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分析】关于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群体;
2、使用要求:(1)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2)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3)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4)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上次一样(5)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6)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它的捕食者有吸引性;
3、使用公式:N=M×n/m;N表示预测的种群数量,M表示初次标记种群数量,m表示再次捕捉中标记个体的数量,n表示再次捕捉数量,用N/S计算出种群密度。
10.【答案】(1)144;大
(2)如下图所示
(3)3株/m2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1)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记数为4,则根据公式:N(种群总数)= ×n(标记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288只。该样方面积为2hm2,所以种群密度=288/2=144(只/hm2)。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m值偏小,所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2)计数时,要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统计边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图见答案。(3)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第1组数值和第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8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即(2+3+3+4+4+2+3+3)÷8=3(株/m2)。
【分析】关于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群体;
2、使用要求:(1)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2)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3)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4)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上次一样(5)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6)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它的捕食者有吸引性;
3、使用公式:N=M×n/m;N表示预测的种群数量,M表示初次标记种群数量,m表示再次捕捉中标记个体的数量,n表示再次捕捉数量,用N/S计算出种群密度。
1 / 1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步练习
一、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如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故答案为:B
【分析】 一个生物个体具有出生、死亡、年龄等特征,由在一个相同空间生存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特征。
2.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故答案为:A
【分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可以设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为λ;
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3.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
A.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B.现有人口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人口性别比例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常用的特征之一。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占群体的比例,因此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跳蝻,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马尾松个体较大,应扩大样方面积,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C项错误。
【分析】常见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1)适用范围:活动性弱,种群密度均匀的种群密度估计性调查;(2)使用要求:每个调查样方里面个体抽取到概率均等,随机取样,不加入主观因素;
2、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无损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3、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5.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约为(  )
A.46只 B.125只 C.88只 D.96只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已知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46=25∶12,N≈96(只),因此此种兔的种群数量大约为96只。
【分析】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无损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3、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发展趋势。
7.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   、   、   、   和   等种群特征。其中,   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   只影响出生率。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   。
(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
【答案】(1)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2)迁入率和迁出率
(3)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4)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1)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其中④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 而⑤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春运期间人口流动量大,故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虫后,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无法完成交配繁殖,进而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将来的变化趋势,故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的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次结构的依据最可能是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5)麋鹿引入保护区后,由于保护区内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天敌少,故某种群数量增加。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特征。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迁入率/死亡率比值、年幼个体/衰老个体的比值等大于1,可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反之亦然,属于衰退型。若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属于稳定型。
8.右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与这种变化相符的坐标曲线图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在外来物种未入侵前,该生物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物,那么会造成幼年个体减少,其他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基本不变,故A项正确。
【分析】1、种群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3、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发展趋势。
4、题目之中,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捕食幼体,导致幼体数量减少,其他年龄段个体数量不变,种群总体数量减少。
9.(多选)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类型 雌性个体 数/只 雄性个体 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B,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标记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偏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分析】关于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群体;
2、使用要求:(1)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2)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3)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4)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上次一样(5)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6)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它的捕食者有吸引性;
3、使用公式:N=M×n/m;N表示预测的种群数量,M表示初次标记种群数量,m表示再次捕捉中标记个体的数量,n表示再次捕捉数量,用N/S计算出种群密度。
10.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初次捕获并 标记只数(M) 重捕只数(n) 重捕个体中被 标记只数(m)
32 36 4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2)右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
组 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0 2 3 3 4 12 4 2 3 3
【答案】(1)144;大
(2)如下图所示
(3)3株/m2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1)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记数为4,则根据公式:N(种群总数)= ×n(标记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288只。该样方面积为2hm2,所以种群密度=288/2=144(只/hm2)。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m值偏小,所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2)计数时,要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统计边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图见答案。(3)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第1组数值和第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8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即(2+3+3+4+4+2+3+3)÷8=3(株/m2)。
【分析】关于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群体;
2、使用要求:(1)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2)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3)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4)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上次一样(5)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6)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它的捕食者有吸引性;
3、使用公式:N=M×n/m;N表示预测的种群数量,M表示初次标记种群数量,m表示再次捕捉中标记个体的数量,n表示再次捕捉数量,用N/S计算出种群密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