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纪念馆一角
十八世纪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探究空气的成分,为探究空气的成分,做了大量实验,为化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拉瓦锡
1898年,汉斯·冯·佩希曼在实验室发现聚乙烯;
1933年,ICI的化学家找到制造聚乙烯的新方法,并在2年后,使之真正投入使用。
【这些成果的产生又有什么共同点呢?】
化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都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通过对蜡烛的性质的了解,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
2.能准确描述蜡烛燃烧时和燃烧后的现象。
3.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蜡烛营造爱情的甜蜜与浪漫,也用石蜡给水果保鲜等。
对于蜡烛燃烧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能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观察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
②实验中:观察实验过程中看到的光、热、火焰、沉淀、气体等。
③实验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1.点燃前:蜡烛的物理性质
①观察视频,请你描述蜡烛的性质,并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
② 蜡烛的密度比水大还是小?
视频
② 蜡烛的密度比水大还是小?
蜡烛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白色圆柱状的固体,有微弱的蜡味
①请你描述蜡烛的性质。
2.燃着时
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视频。
①蜡烛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火焰分为几层?
②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温度最低?
③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视频
①蜡烛的变化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用燃着的火柴移近灯芯
点燃灯芯
蜡烛熔化
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少量黑烟,火焰分三层
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实验内容 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
蜡烛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于蜡烛火焰外焰部分火柴梗炭化最严重。
蜡烛火焰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②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外焰部分被烧得最焦,外焰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是最低的
③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什么物质?
实验内容 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
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什么物质?
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取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然后迅速倒转过来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注】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熄灭后
观察蜡烛熄灭的视频。
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仔细观察并描述对应的现象。
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
① 熄灭蜡烛,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②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有白烟从烛芯飘出
火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视频
思考: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黑烟和白烟各是什么物质?
蜡烛燃烧时,氧气供应不足,生成炭黑,所以产生黑烟;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液化、凝固后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讨论与交流
通过对蜡烛燃烧及其燃烧的探究,说说化学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对结果的 解释和讨论
1.小明在家做鸡蛋壳与醋的实验时,未看见气泡产生。面对此“异常”现象,他的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观察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放弃实验
D
2.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白烟不能被点燃
D
3. 将蜡烛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将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_____,说明________;取下后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____________,说明 。
小
水珠
有水生成
石灰水变浑浊
生成了二氧化碳
化学实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化学学习的特点
点燃前
燃着中
熄灭后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