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篇 2024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10. 极地地区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预习篇 2024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10. 极地地区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1 11:40: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地理下册 预习篇
10.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北极
这是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动物——北极熊
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难么寒冷 但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风速没有南极地区快,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北极熊能应对严寒的气候条件,皮下脂肪厚,这是它的生存本领。
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我们要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在北极点时四面皆时南方,在北极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
极地地区——南极
这是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的动物——企鹅
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严寒(冰雪高原)、干燥(白色荒漠)、烈风(风库)
南极地区的暖季:每年11月——次年3月
南极科考站很多,为什么选择在2月建科考站?
二月南极有极昼现象,明亮,此时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原因是什么?
南极地区冰川广布,海拔高,气温低。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严重,南极冰川逐年萎缩,我们应该如何做?
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低碳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存储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海洋生物。
南极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我们不能大量开发,因为会破坏生态环境。
在某次动物联谊会上,胖胖的企鹅这样介绍自己,读图,完成1——2题。
1.企鹅的家乡在( )
A.南极地区 B.北极地区 C.中东地区 D.澳大利亚
2.企鹅身体拥有厚厚的脂肪,有利于( )
A.飞翔 B.防沙 C.御寒 D.防晒
【答案】1.A 2.C
【解析】1.由图片“白色荒漠”“风力强劲”信息,可知是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企鹅被称为“南极的主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极地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滴水成冰”,企鹅身体拥有厚厚的脂肪和羽毛,有利于御寒,不是为了利于飞翔、防沙及防晒。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人类燃烧常规燃料及其他活动释放出的烟和烟灰等微小颗粒,被称作“黑碳”,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可产生增温效果。科学家发现科考设施所在地以及游客抵达点周围雪样中黑碳浓度较高。读“南极地区科考设施、游客抵达点示意图”。完成3——4题。
3.以下四点,雪样中黑碳浓度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南极地区黑碳浓度增加,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增加煤炭资源 B.加速冰雪融化 C.净化极地空气 D.削弱极地风速
【答案】3.A 4.B
【解析】3.读图可知,甲地附近科考设施、游客抵达点最密集,雪样中黑碳浓度最高,A正确;乙、丙、丁三地附近科考设施、游客抵达点相对稀疏,雪样中黑碳浓度低一些,BCD错误。故选A。
4.南极地区黑碳浓度增加,可产生增温效果,加速冰雪融化,B正确;“黑碳”是人类燃烧常规燃料及其他活动释放出的烟和烟灰等微小颗粒,不是煤炭,A错误;南极地区黑碳浓度增加,会污染极地空气,C错误;南极地区黑碳浓度增加,对于极地风速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南极洲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大洲。下图是南极洲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5——6题。
5.南极洲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多内陆少 B.内陆多沿海少 C.东部多西部少 D.南部多北部少
6.南极洲降水分布状况可能导致的自然特征是( )
A.寒冷面积广大 B.冰雪面积广大 C.干燥面积广大 D.大风日数很多
【答案】5.A 6.C
【解析】5.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呈环状分布,且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降低,可推知,南极洲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沿海多内陆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据图可知,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中心区域甚至在5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可能导致干燥面积扩大,C正确;南极洲寒冷面积的大小、大风日数的多少与降水分布状况关系不大,AD错误;南极洲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不会扩大冰雪面积,B错误。故选C。
近年来,科学家们探测到南极多个气象站升温超40℃和北极地区升温约30℃的“发烧”现象。据此完成7——8题。
7.极地持续“发烧”会导致( )
A.海平面下降 B.海平面上升 C.地震频发 D.火山频发
8.有利于帮助极地降温的做法是( )
A.节能减排 B.节约用水 C.保护土地 D.讲究卫生
【答案】7.B 8.A
【解析】7.极地“发烧”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其带来的问题有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加、一部分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没,B正确,A错误;与地震和火山无关,排除CD。故选B。
8.极地持续“发烧”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是由于人类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的,为减缓全球变暖,要做到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帮助极地降温,A正确;节约用水、保护土地、讲究卫生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不能帮助极地降温,BCD错误。故选A。
下图是北极地区图,完成9——10题。
9.图中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濒临的大洋是( )
A.北冰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10.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四季温暖如春
C.极昼极夜现象 D.成群企鹅欢蹦乱跳
【答案】9.C 10.C
【解析】9.图中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濒临的大洋是位于格陵兰岛东侧的大西洋。ABD错误,C正确。故选C。
黄河站位于北极圈以北,有极昼极夜现象,C正确;属于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AB错误;企鹅主要生活在南极地区,D错误。故选C。
11.2023年2月26日是中国南极中山站建站34周年。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在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全体队员的注目礼下,五星红旗在站区徐徐升起。读中山站位置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五星红旗在南极中山站升起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②-①/④-①)段,此时南极点有 (极昼/极夜)现象,
(2)中国科考队员在中山站升旗时,作为队员大后方的祖国此时正处于 (季节),此时国内正午五星红旗旗杆影子在一年中较 (长/短)。
(3)试分析中国南极中山站在2月建站的原因。
【答案】(1) ④-① 极昼
(2) 冬季 长
(3)2月份是南极洲暖季,且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光照时间长,利于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科考队员活动。
【分析】本题以中山站位置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极昼极夜现象的判读、四季、一年中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南极建站选择2月的原因分析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详解】(1)依据材料,五星红旗在南极中山站升起时,日期是2023年2月26日,此时地球运转位置位于12月22日前后的北半球冬至日到3月21日前后的北半球春分日之间;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④—①段的位置;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所以南极点有极昼现象。
(2)中国科考队员在中山站升旗时,日期是2023年2月26日,此时北半球是冬季,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祖国此时正处于冬季;北半球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所以国内正午五星红旗旗杆投影为一年中较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半球和北半球季节相反,2月份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候相比其他时间温暖,利于基础设施建设;此时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光照时间长,方便活动。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5月20日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召开,成员国签署了共同宣言并介绍了其 对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北极环境方面取得的进展。图18为从我国大连至鹿特丹的传统航道和北极东北 航道示意图及鹿特丹气候资料图。
(1)自本初子午线开始沿地球自转方向,北极圈穿过的大洲依次是 、 、北美洲。
(2)关于北极航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极航道全年都可以通航 B.航道上最大的威胁是冰山
C.该航道大部分位于南温带 D.1月航道沿线有极昼现象
(3)我国大连至鹿特丹北极东北航道从太平洋进入 洋的唯一通道甲是 海峡;航程终点鹿特丹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因常年受西风控制,形成了 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是 。
(4)中国参与北极开发利用可以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北极环境保护,我国可以做些什么
【答案】(1) 欧洲 亚洲
(2)B
(3) 北冰 白令 温带海洋性 全年温和湿润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极地环境;加强监测等。
【分析】本题以北极航道和传统航道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大洲的分布、海峡、气候类型分布等内容,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沿地球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本初子午线位于英国伦敦,北极圈自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依次穿过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北极航道,冬季不能通航,A错误;航道上最大的威胁是冰山,B正确;该航道大部分位于北寒带,C错误;1月航道沿线有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B。
(3)图中显示,北极航道从太平洋进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是俄罗斯东部的白令海峡,该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鹿特丹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因常年受西风控制,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
(4)极地地区环境原始,生态脆弱,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针对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北极环境保护,我国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极地环境;加强监测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总航程1.5万余海里,历时79天,“雪龙2”号完成了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并于今年9月27日返回上海。下图为中国破冰船历次北极考察航迹。
(1)从图中可知“雪龙2”号的出发地位于A (大洲)东部,经过 (大洋),穿过A和B大洲的分界C 进入目的地北冰洋。
(2)科考队发现在北冰洋的内部即使是夏天也会有大量的冰雪覆盖,其原因是 。
(3)9月5日13时55分,科考队乘坐“雪龙2”号成功抵达②点,这是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该地,填补了我国极地科考的空白。该点也是所有经线的交点,②地的名称是 ,其纬度是 。
【答案】(1) 亚洲 太平洋 白令海峡
(2)纬度高,气温低
(3) 北极点 90°N或北纬90度
【分析】本大题以极地科学考察和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路线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了世界大洲与大洋的分布、大洲的分界线、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纬线和纬度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 据图可知,A大洲位于世界上最大大陆东部,为亚洲;经过亚洲东部的大洋是太平洋,C海峡为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2)科考队发现在北冰洋的内部即使是夏天也会有大量的冰雪覆盖,其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即使在夏季,到处可见随处可见的浮冰。
(3)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北极点,②是北极点,北极点是地球表面最北点,其纬度是90° N。
14.我国十分重视极地科学考察工作,2004 年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 年 2 月 19 日,央视新闻用“警示”一词报道了南极部分地区冰
雪变成了绿色和红色,这种现象与当地藻类在气候逐渐变暖情况下大量繁殖密切相关,并称该现象可能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
材料二:中国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1)南北极地区纬度位置的相同点是 。
(2)南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是 地区,原因是 。
(3)距离我国黄河站最近的大陆是 。我国黄河站位于(79°N,12°E)位于罗斯海新站(164°E,75°S)的 方向。
(4)南极部分地区冰雪变成绿色和红色的根本原因是 。
(5)我国通常会选择在每年11月到次年 3 月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原因是 。
小资料:碳中和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所谓碳中和,简单来说就是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它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实现二化碳“零排放”。
(6)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
【答案】(1)都位于高纬度,极圈穿过,位于寒带
(2) 南极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海拔高(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大部分为北冰洋,海洋比陆地更容易保温。南极地区冰雪覆盖南积更广,对阳光的反射率极高,吸热更少。
(3) 亚欧大陆 西北
(4)全球气候变暖
(5)此时为南极地区为暖季白昼时间较长,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便于开展科考工作
(6)多步行,骑车上下学,随手关灯,节约能源等,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分析】本题以南极、北极地区为材料,涉及南北极的位置、气候、科学考察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南极、北极地区的掌握程度。
【详解】(1)读图1可知,极圈穿过南北极地区,基本位于寒带范围之内,属于60-90°的高纬度地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海拔高,因此气温更低;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大部分为北冰洋,海洋比陆地更容易保温,导致南极温度更低;南极地区冰雪覆盖南积更广,对阳光的反射率极高,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少。综上所述,南极气温比北极地区低。
(3)读图可知,黄河站在东经12°左右,位于亚欧大陆北侧,故离黄河站最近的大陆是亚欧大陆。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12°E位于164°E的西侧,79°N位于75°S的北侧,故黄河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西北方向。
(4)结合材料“南极部分地区冰雪变成了绿色和红色,这种现象与当地藻类在气候逐渐变暖情况下大量繁殖密切相关”可知,导致冰雪变成绿色和红色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且南极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大,为温暖季,适合进行科学考察。
(6)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为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导致,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应该做到人走灯关、少坐私家车,多步行、多骑车或坐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出行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地理下册 预习篇
10.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北极
这是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动物——北极熊
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难么寒冷 但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风速没有南极地区快,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北极熊能应对严寒的气候条件,皮下脂肪厚,这是它的生存本领。
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我们要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在北极点时四面皆时南方,在北极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
极地地区——南极
这是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的动物——企鹅
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严寒(冰雪高原)、干燥(白色荒漠)、烈风(风库)
南极地区的暖季:每年11月——次年3月
南极科考站很多,为什么选择在2月建科考站?
二月南极有极昼现象,明亮,此时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原因是什么?
南极地区冰川广布,海拔高,气温低。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严重,南极冰川逐年萎缩,我们应该如何做?
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低碳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存储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海洋生物。
南极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我们不能大量开发,因为会破坏生态环境。
在某次动物联谊会上,胖胖的企鹅这样介绍自己,读图,完成1——2题。
1.企鹅的家乡在( )
A.南极地区 B.北极地区 C.中东地区 D.澳大利亚
2.企鹅身体拥有厚厚的脂肪,有利于( )
A.飞翔 B.防沙 C.御寒 D.防晒
人类燃烧常规燃料及其他活动释放出的烟和烟灰等微小颗粒,被称作“黑碳”,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可产生增温效果。科学家发现科考设施所在地以及游客抵达点周围雪样中黑碳浓度较高。读“南极地区科考设施、游客抵达点示意图”。完成3——4题。
3.以下四点,雪样中黑碳浓度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南极地区黑碳浓度增加,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增加煤炭资源 B.加速冰雪融化 C.净化极地空气 D.削弱极地风速
南极洲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大洲。下图是南极洲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5——6题。
5.南极洲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多内陆少 B.内陆多沿海少 C.东部多西部少 D.南部多北部少
6.南极洲降水分布状况可能导致的自然特征是( )
A.寒冷面积广大 B.冰雪面积广大 C.干燥面积广大 D.大风日数很多
近年来,科学家们探测到南极多个气象站升温超40℃和北极地区升温约30℃的“发烧”现象。据此完成7——8题。
7.极地持续“发烧”会导致( )
A.海平面下降 B.海平面上升 C.地震频发 D.火山频发
8.有利于帮助极地降温的做法是( )
A.节能减排 B.节约用水 C.保护土地 D.讲究卫生
下图是北极地区图,完成9——10题。
9.图中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濒临的大洋是( )
A.北冰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10.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四季温暖如春
C.极昼极夜现象 D.成群企鹅欢蹦乱跳
11.2023年2月26日是中国南极中山站建站34周年。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在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全体队员的注目礼下,五星红旗在站区徐徐升起。读中山站位置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五星红旗在南极中山站升起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②-①/④-①)段,此时南极点有 (极昼/极夜)现象,
(2)中国科考队员在中山站升旗时,作为队员大后方的祖国此时正处于 (季节),此时国内正午五星红旗旗杆影子在一年中较 (长/短)。
(3)试分析中国南极中山站在2月建站的原因。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5月20日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召开,成员国签署了共同宣言并介绍了其 对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北极环境方面取得的进展。图18为从我国大连至鹿特丹的传统航道和北极东北 航道示意图及鹿特丹气候资料图。
(1)自本初子午线开始沿地球自转方向,北极圈穿过的大洲依次是 、 、北美洲。
(2)关于北极航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极航道全年都可以通航 B.航道上最大的威胁是冰山
C.该航道大部分位于南温带 D.1月航道沿线有极昼现象
(3)我国大连至鹿特丹北极东北航道从太平洋进入 洋的唯一通道甲是 海峡;航程终点鹿特丹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因常年受西风控制,形成了 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是 。
(4)中国参与北极开发利用可以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北极环境保护,我国可以做些什么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总航程1.5万余海里,历时79天,“雪龙2”号完成了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并于今年9月27日返回上海。下图为中国破冰船历次北极考察航迹。
(1)从图中可知“雪龙2”号的出发地位于A (大洲)东部,经过 (大洋),穿过A和B大洲的分界C 进入目的地北冰洋。
(2)科考队发现在北冰洋的内部即使是夏天也会有大量的冰雪覆盖,其原因是 。
(3)9月5日13时55分,科考队乘坐“雪龙2”号成功抵达②点,这是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该地,填补了我国极地科考的空白。该点也是所有经线的交点,②地的名称是 ,其纬度是 。
14.我国十分重视极地科学考察工作,2004 年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 年 2 月 19 日,央视新闻用“警示”一词报道了南极部分地区冰
雪变成了绿色和红色,这种现象与当地藻类在气候逐渐变暖情况下大量繁殖密切相关,并称该现象可能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
材料二:中国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1)南北极地区纬度位置的相同点是 。
(2)南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是 地区,原因是 。
(3)距离我国黄河站最近的大陆是 。我国黄河站位于(79°N,12°E)位于罗斯海新站(164°E,75°S)的 方向。
(4)南极部分地区冰雪变成绿色和红色的根本原因是 。
(5)我国通常会选择在每年11月到次年 3 月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原因是 。
小资料:碳中和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所谓碳中和,简单来说就是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它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实现二化碳“零排放”。
(6)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