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信息的古人类遗址是( )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2.下侧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图》,其中区域②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A.粟 B.水稻 C.小麦 D.玉米
3.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中国古代与张荫麟所说的“封建的社会”相适应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4.《中国古代史》中讲到“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在这句话中,“血腥、残酷”是指;“宽容”是指。( )
A.战争频发;重视农耕 B.百家争鸣;弘扬文化
C.私田开垦;发展经济 D.战争频发;百家争鸣
5.《史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李克强总理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秦朝时,为了让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7.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8.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因为他们共同主张( )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以农为本 D.盐铁专卖
9.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0.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史称“光武中兴”,其原因不包括(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州县,裁减冗员 D.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11.“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既唱出了新疆人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也唱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意。历史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甘英出使大秦
C.张骞通西域 D.班超经营西域
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B.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C.张仲景是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D.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浩劫与灾难。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 )
A.西汉后期 B.西晋末年 C.东汉后期 D.东晋末年
14.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与手工业迅速发展,造就了一个人口众多,商业非常活跃的世界级大都市(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建康
15.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北人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动力 D.南方战乱少
16.“值有疾病,孤(曹操)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这两句话是对下列哪一战役的追述(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7.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18.魏蜀吴的建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上史实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涌现众多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艺术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顾恺之——《洛神赋图》
C.祖冲之——《神灭论》 D.郦道元——《水经注》
二、综合题(共4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0分,共计40分)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0分)
【思想之美】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科技之美】
材料二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有一项发明既能体现“变废为宝”的理念,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
【文化之美】
材料三
(1)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1分)“无为而治”为哪一学派的思想?(1分)
(2)材料二中“变废为宝”的发明是什么?(1分)为这项发明成果的使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1分)
(3)根据材料三,这些石窟出现在______(填时期1分),石窟艺术的出现同______(填宗教1分)有直接关系。材料三书法作品作者是谁?(1分)他被后人誉为什么?(1分)
(4)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2分)
22.五千年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下列图片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明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古代国人社会的生活的不同侧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将上述图片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填字母5分)
(2)上述图片可以从某些方面印证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阅读图片,完成任务。(填写字母,每空1分,共4分)
任务一: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可以用图片、______、______等印证。(2分)
任务二:手工业技术方面,可以用图片、______、______等印证。(2分)
(3)图片常常蕴含较丰富的历史价值。按照示例,完成下列填空。(1分)
示例:图片D北魏陶俑,既是当时雕塑艺术水平的体现,也是民族交融的见证。
图片F,既是______(填朝代)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之一,也是周武王牧野伐纣的见证。
23.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推陈出新,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交流互鉴。(10分)
【工具革新——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一:
【制度传承——发展政治文明】
材料二: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协和万邦——推动文明互鉴】
材料四: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五: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1)材料一中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基本情况的文物,请你简要评价这两件文物的重要史实价值。(1分)
(2)材料二反映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1分)
(3)材料三中图一反映出西汉初期面临什么问题?(1分)图二反映出汉武帝采纳谁的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2分)
(4)凯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五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请说出这条通道的名称:______,当时东起中国______,西至欧洲的______。(3分)
(5)对开通这条通道功劳最大的是谁?(1分)这条通道的开通发挥了什么作用?(1分)
24.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请你运用所学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0分)
任务一【成语分类——感受经典流传】
(1)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请选择下面的成语典故填入表格中相应位置。(4分)
①三顾茅庐 ②纸上谈兵 ③草木皆兵 ④卧薪尝胆
时期 成语典故 时期 成语典故
春秋 东汉
战国 晋朝
任务二【运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2)根据年代尺所示西汉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计算西汉存在了多少年。(1分)在年代尺中,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哪一政权?(1分)哪一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1分)
任务三【历史评价——提升史证意识】
材料:“可以这样说,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文化主动汉化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了。”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鲜卑文化主动汉化”的两项措施,(2分)如何评价该事件。(1分)
九江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B C A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D C C D D A C
二、综合题(共4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0分,共计40分)
21.(1)百家争鸣:(1分)道家。(1分)
(2)造纸术:(1分)蔡伦。(1分)
(3)南北朝时期(北朝、北魏):(1分)佛教:(1分)王羲之:(1分)书圣。(1分)
(4)自觉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保护它的发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22.(1)C、F、A、E、B。(5分)
(2)A、E。(2分)C、F、B、D。(任选2个即可得2分)
(3)西周。(1分)
23.(1)作用: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封建制度的确立)。(1分)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分)
(3)问题: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到中央集权;(1分)人物:主父偃,措施:推恩令。(2分)
(4)通道名称: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大秦(或古罗马)。(3分)
(5)张骞:(1分)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1分)
24.(1)春秋——④:战国——②:东汉——①:晋朝——③。(4分)
(2)210年。(1分)短暂统一全国的政权:西晋。(1分)少数民族政权:北魏。(1分)
(3)北魏孝文帝改的措施:改汉姓、用汉语、穿汉服、行汉制等任两项(符合题意即可得2分)影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任一点符合题意即可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