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21: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三单元复习》
选择性必修中册
历史的现场
学习目标
1.明确不同文体基础知识,梳理文本整体框架。
2.掌握文言必备知识并实际应用,提升文言文分析应用能力。
3.深入文本,立足历史现场,探究文本内容,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学习任务
teaching analysis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本,掌握文体知识
《史记》的基本知识 基本简介 《史记》为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分别记述的是帝王、诸侯、名人、简单大事记和制度发展,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内容解读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代表篇目 《吕雉本纪》《项羽本纪》《孔子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本,掌握文体知识
《汉书》的基本知识 基本简介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西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230年间史实。
作者 大部分内容为班固所作,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评价标准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史地位 《汉书》与《史记》并称为“史汉”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本,掌握文体知识
政论文的基本知识 基本简介 古代政论文是古代文人对于政治的深入探讨和表达,这些文章通常涉及到国家的治理、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等方面。
主要作品 《六国论》《过秦论》
主要特点 政治性强:古代政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政治的,涉及到国家的治理、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论证严密:古代政论文的论证过程严密,作者会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名人名言等论证手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论点。
思想深刻:古代政论文的作者通常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或学者,他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见解,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政治问题,提出深刻的见解和思考。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本,掌握文体知识
序言的基本知识 基本简介 序,绪也,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基本分类 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多是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另有“赠序”,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对应课文 《太史公自序》《三都赋序》《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勤上人诗序》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本单元文言知识众多,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四篇课文的内容,梳理出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不同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分析应用能力。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屈原列传》1.特殊句式——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天者,人之始也
秦,虎狼之国。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翻译为“是”或“不是”的字句
判断句的判断标志:“……者……也”“……者,……”“……,……也”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2.特殊句式——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而自令见放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
被动句的判断标志:“被”“为”“见”“于”“为……所……”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而自令见放为
而自令若是
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方法:可通过句意、语法结构、标志性词语等综合分析。
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标志:“以”“为”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4.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蝉蜕于污秽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方法:重点分析中心语和修辞语之间的关系。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标志:“于”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苏武传》1.特殊句式——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翻译为“是”或“不是”的字句
判断句的判断标志:“……者……也”“……者,……”“……,……也”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2.特殊句式——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
被动句的判断标志:“被”“为”“见”“于”“为……所……”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何以汝为见 子卿尚复谁为乎
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方法:可通过句意、语法结构、标志性词语等综合分析。
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标志:“以”“为”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4.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
为降虏于蛮夷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方法:重点分析中心语和修辞语之间的关系。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标志:“于”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过秦论》1.特殊句式——判断句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翻译为“是”或“不是”的字句
判断句的判断标志:“……者……也”“……者,……”“……,……也”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2.特殊句式——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
被动句的判断标志:“被”“为”“见”“于”“为……所……”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崤函之固,自若也
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方法:可通过句意、语法结构、标志性词语等综合分析。
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标志:“以”“为”等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4.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余威震于殊俗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方法:重点分析中心语和修辞语之间的关系。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标志:“于”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五代史伶官传序》1.特殊句式——判断句
梁,吾仇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翻译为“是”或“不是”的字句
判断句的判断标志:“……者……也”“……者,……”“……,……也”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2.特殊句式——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
被动句的判断标志:“被”“为”“见”“于”“为……所……”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之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方法:重点分析中心语和修辞语之间的关系。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标志:“于”“以”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其后楚日以削
时秦昭天与楚婚
亡国破家相随属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作状,一天天地
名作动,结为婚姻
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
《屈原列传》词类活用: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宜皆降之
反欲斗两主
杖汉节牧羊
使动用法,使……归
使动用法,使……投降
使动用法 使……相斗
名词用作动词 拄
《苏武传》词类活用: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争斗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
赢粮而景从 名词用作作状语 , 像影子一样
《过秦论》词类活用: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微的地方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智有勇的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词类活用: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分析文本,掌握文言知识
【随堂检测】在课文《屈原列传》中有一句“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请你结合以上所学知识自主判断该句是什么特殊句式。
【答案】根据这句话中出现的“为……所……”,可以判断该句话是被动句。 【解析】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发出“灭”这个动作的主体并不是楚国,而是秦国,同时“为”字是被动句的标志词,综合两个方面分析,便可以判断该句为被动句。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文本,掌握写作技巧
比较分析题
(一)请同学们分析课文内容,分析完成下列表格。
两人劝降对比分析图 人物 方式 自己投降后的心态 苏武的反应
魏律
李陵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文本,掌握写作技巧
比较分析题
(一)请同学们分析课文内容,分析完成下列表格。
两人劝降对比分析图 人物 方式 自己投降后的心态 苏武的反应
魏律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炫耀自己投降后的好处 义正言辞
怒斥痛骂
李陵 以情相动,以家事相激,以自身相比,以现实相警 体现自己投降后的羞愧与不安 柔和而又坚定地拒绝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文本,掌握写作技巧
(二)请比较《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的同异,总结史论共有的说理艺术,体会具体文章的特色。
相同点:两篇史论都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中通过对秦盛衰对比、不同主体实力对比等,揭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深刻道理;而《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通过盛衰对比,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比较异同题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文本,掌握写作技巧
(二)请比较《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的同异,总结史论共有的说理艺术,体会具体文章的特色。
不同点:前者属于赋题,以叙为论,铺排史实,气势充沛,语言宏肆;后者属于散体,叙议结合,结构严谨,辞气委婉,语言平易,两篇风格迥异。
比较异同题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文本,掌握写作技巧
答题思路
1.通读并理解两篇文言文:首先需要认真阅读两篇文言文,理解其大意和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的基础。
2.找出两文的相同点:比较两篇文言文,找出其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主题、人物、事件等。这需要仔细阅读并从中筛选信息。
3.找出两文的差异:在理解两篇文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这可能涉及到内容、风格、手法等方面。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文本,掌握写作技巧
答题思路
3.对异同点进行分析:对于找出的异同点,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等。分析时要结合文言文的具体内容,有理有据。
4.总结答题:在答题时,可以先总述两篇文言文的异同点,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时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本节课从文言知识、文本框架、比较文本等方面充分探讨分析,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本单元内容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讲练结合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联系,为学生的思维深入和学习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teaching analysis

作业布置
1.整理本单元学习札记,并识记本单元知识清单的内容。
2.巩固所学知识,限时完成本单元知识测试题。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