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22:0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肥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探索治国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庄子 B.老子提出了中央集权的主张
C.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D.墨家代表墨子提倡隆礼重法
3.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疆域图,这一时期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4.下列有关汉初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凋敝——刘邦建立汉朝 B.反击匈奴——汉初经济恢复
C.与民休息——社会逐渐稳定 D.分封诸侯——严厉打击豪强
5.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这说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 B.民族矛盾消除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民族交融加强
6.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7.辽朝境内既有以游牧、渔猎生活为主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判若云泥。辽朝统治者据此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南、北面官制
C.猛安谋克制 D.金瓶掣签制
8.北宋政府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这(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杜绝了地方叛乱 D.导致了财政危机
9.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单位。下表是明初在部分沿海地区设卫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政府重视海防 B.农民起义不断
C.西方侵略开始 D.地方制度异变
10.清朝时期,现代中国疆域的版图逐渐定型。要研究清朝管理西藏的历史,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是( )
A.史著《简明清史》 B.小说《鹿鼎记》
C.文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D.影视《康熙大帝》
11.《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英国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国家商业竞争加剧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英国国内生产供应不足 D.清朝闭关政策的阻碍
12.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的争论。左宗棠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外患自无隙可乘”:浙江巡抚杨昌濬则指出:“西洋各国以船炮利器称雄海上已三十余年,包藏祸心,莫不有眈眈虎视之势”。上述材料说明( )
A.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远超西北 B.顽固派与洋务派间分歧严重
C.外交关系影响晚清国防战略 D.边疆危机强化清廷忧患意识
1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 )
A.自由博爱 B.爱国主义
C.艰苦奋斗 D.改革创新
14.(这次行动)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歼敌数十万人,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行动( )
A.推动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 B.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转危为安
15.下列哪一事件扭转了红军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D.百团大战的胜利
16.某位同学在笔记本中记录的学习主题提纲如下,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①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②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 ③中国军队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东方主战场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抗战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简析该制度的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民主共和”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 “社会主义”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救国探索方案,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宋至明清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