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台阶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铜盏(zhǎn) 撬开(qiào) 尴尬(ɡà)
B.舀米(yǎo) 胯骨(kuà) 凹凼(dànɡ)
C.涎水(xián) 嵌着(qiàn) 筹划(chóu)
D.烟瘾(yǐn) 黏性(zhān) 痴笑(ch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槛 自言自语 老实厚道 人踩牛踏
B.摔矫 低眉顺眼 微不足道 精力旺盛
C.楷汗 破土动工 一起一伏 大庭广众
D.泥桨 高低不齐 若有所失 宽敞阴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整天心事重重,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B.父亲老实厚道点头哈腰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C.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C.(父亲)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D.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5.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因此父亲是一个纯朴、厚道、待人宽厚、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写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6、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
①黄皮肤人的群落 ②灿若明珠的黄河文化 ③漫元边际的黄土地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除了 ,还有 ;除了 ,还有 。
①绿色的叶子
②花色的衣裳
③女人的谈话声与孩子的欢笑声
④春天的鸟语声与秋天的蝉鸣声
A.②①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
8、研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斑马有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在非洲大草原上,这身打扮实在是太显眼了,这使他们很容易成为狮子、土狗之类的食肉类动物的攻击目标。而且,就是吃肉的狮子和土狗,也有着与环境匹配的保护色。
在非洲大陆,有一种可怕的昆虫——舌蝇。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会染上“昏睡病”——发烧,疼痛,神经紊乱,直至死亡。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舌蝇的视觉很特别,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对于有着一身黑白相间条纹的斑马,舌蝇往往是视而不见的。斑马的条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斑马的选择虽然使它有更多的被捕猎的风险,但也使它成功地躲掉昏睡病的困扰,使它们的群体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斑马已经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我们家的台阶低!”
②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③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④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⑤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⑥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⑦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⑧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⑨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⑩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9.用“‖”将选文分为两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0.“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 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11.指出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12.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概述父亲辛勤劳动的句子。
本文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跟拉着鞋。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卡洛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门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
“在这儿签个字吧!”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姑娘拿起鲜花,蹑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神父呼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完字回答说: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那个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是的,”母亲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要是对教堂有什么施舍,也放在那里。那个女人注意地谛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大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她在睡衣外面又披上了一件黑色的上衣,头发散披在肩上。她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他问。超然客公众号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节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
【注】本文讲述了一位母亲,在一个闷热的夏日下午,穿着黑色丧服带着女儿坐火车去一座陌生小镇的教堂公墓,祭奠上周因被视作小偷而遭枪杀的儿子。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表面平静,面对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内心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B.神父本来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家属的,但面对眼前的母女俩,神父还是逐渐改变了看法。
C.第二段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补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文中贫穷、愚昧、麻木的“小镇”只是散布在原野上无数普通小镇的一个缩影,管理上几近瘫痪状态。
15.下列对小说结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母女直接走向墓地为结尾更突出了这位母亲的从容坦然,表现出其强忍着丧子的巨大悲痛,直面人生超常的勇气。
B.大人和孩子都聚集在街上,等着看这位母亲的笑话。此处作者用克制的笔调,表达了对卡洛斯·森特诺母子遭遇的深切同情。
C.《礼拜二午睡时刻》与《百年孤独》都以哥伦比亚为背景,作者都力图写出人们内心麻木昏昧并为民族寻找出路。
D.《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人物除儿子和杀人者外都没名字,这个小镇与其他小镇也无区别,这是作者特意模糊的表达,其深层用意是证明看客的特殊性。
16.在一次小说阅读体验分享会上,王同学指出,小说标题应改为“祭奠”,你是否支持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
17.校刊向大家征集一篇与本文相关的文学短评,关键词包括“母亲形象”“悲悯情怀”“零度写作”。请你任选一个关键词,完成文学短评提纲。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细 狗
周涛
吐尔逊别克的父亲来看吐尔逊别克。
当他来到连队的时候,这个哈萨克老人显得风尘仆仆,有些疲惫。他下了马,一直牵着那匹和他差不多苍老的马走到连部门口。他走过来的时候显得又矮又笨拙,仿佛不是一个完整的、行走的人,而是从马背上临时卸下来的一部分零件。
老人茫然地注意着周围的一切,脸上现出一种类似野生动物的表情,他始终不说话,沉默而又顺从,仿佛是一个刚被抓来的俘虏。
直到吐尔逊别克从屋子里出来,和他的老父亲见面的时候,老人低声地叽里咕噜了几句,脸上仍然没有绽开笑容。好像他不是骑着马翻山越岭走了三四天,而是从隔壁的屋里才走出来。
他把缰绳交给吐尔逊别克,看着儿子仍然熟练地拴了马,就跟进屋里去了。
当时连队院里站着好几个人,都在观望着这对哈萨克父子的相见。我也站在院子里,我为看到的这一幕过于朴实平淡而心生感动。要知道,这位哈萨克老牧人可是骑马穿过了好几个县来的,大冬天的风雪,少说几百公里,就单人匹马地来了。①他的狐狸皮帽子戴在那张苍劲的面孔之上,没有丝毫浪漫的骑士风采,只显得实用。
我走过去看了看他那匹马,很一般的那种牧民骑的马,鞍辩也普通。马有些瘦,马毛杂乱,被汗湿了的皮毛上结了冰霜。它低垂着头颈,一动不动,眼睛微闭,任人们评价。超然客公众号
这时我才发现连队门外游动着一条狗,它探头探脑,似乎想进来,但又犹豫不决,仿佛没有足够的信心确认它和这个院子的关系。
它太瘦了,瘦得像一张弯弓,一个问号。
但是它瘦得独特,甚至瘦得高贵优雅,一身白色,四条长得离奇的腿,犹如一只仙鹤,它的嘴也是尖而长的。它的腰部像一张弓,背向上耸起。肚腹间仿佛被豹子挖空了,其凹处足可一握。
这么一条狗,从哪儿来的呢?
有人拿石头扔它,它灵巧地躲闪开,怯生生的。它对人有一种忍让的品格,决不吠叫。还有人看见它就笑了,说:“没见过这么瘦的狗哎,明天就饿死了,太可怜了。”
但是这狗并不走远,也不进来,它很警惕,也很陌生;有可怜它的人扔馒头给它吃,它看也不看一眼。它的眼神是一种聪明、羞怯、丝毫没有凶相的少女似的眼神,黑而清澈,仿佛它什么都明白,就是不太好意思。
我忽然对它产生兴趣,感到它有些不同寻常,我想起有些外国小说插图里画的猎兔狗,也是这种类似的样子。那是一些欧洲贵族围猎时用的名犬,这条狗会是吗?
我试着追逐了它一阵,果然,它跑起来轻盈得就像是没有分量,轻松极了,随意一跳就蹿出去一丈之遥。它跑起来就像一只豹子,不,比豹子更富有弹射力,它简直就是在把自己射出去!
姿势太漂亮了,优雅极了。
它是一条狗,然而它使自己具有了鸟类一般的轻灵,这真是奇迹。它的跑跳几乎就是飞行,因它身躯的奇异细长而伸缩自如、灵活有力。
②这不是瘦弱,而是犬中的某项天才!
我知道了,它是细狗。细狗是草原上最受哈萨克猎人珍爱的一种名犬,专门用来捕狐。一般的牧羊犬粗壮凶猛,可以与狼搏斗。但是它们太沉重了,追不上狐狸,而狐皮是相当贵重的,价值远胜狼皮;只有细狗可以追捕狐狸,还能钻进狐狸的洞穴,细狗生来仿佛就是为了对付狐狸的。
吐尔逊别克朝我走过来了。他微笑着朝我打手势:“不要打它,我父亲的狗。”
我问他:“是细狗吗?”
“当然了,”他很骄傲地说,“这是我父亲最宝贵的东西,比马还重要;这样的狗,不是太多,人家拿十只羊换它,我的父亲不愿意呢!”
③“可是刚才还有人说它瘦得快死了呢!”
那些人懂什么!他们不懂。哈萨克人一看就知道,最高级的狗啦!它从来不咬人,看起来老实得很,其实它厉害,一看到狐狸,没有跑掉的,一定抓住!”
“公安局抓特务么 ”我开玩笑。
“比公安局抓特务还厉害!”我们俩都笑起来。
吐尔逊别克的父亲第三天就走了,走的时候,我才看到那只白色细狗兴奋、激动的样子。它像一只白色的鸟儿盘旋、飞翔在主人前后,稍不留神,就远远地把自己射出好几百米开外……它的身姿矫捷得令人赞叹!
我在连队门外一直目送着他们,我想,一类天才式的人物在世间也是这样被误解的,和良种犬一样。它身上没有保留供人食用和役用所需的多余的肉,因而在一般人眼里,它毫无价值。
但是吐尔逊别克的父亲了解它,知道它的本事,把它看得非常珍贵。
吐尔逊别克的父亲不是名犬鉴赏家,不是生物学家,他只是一个骑着老马的草原猎人,看起来表情简单、缺乏激情。
④一双罗圈腿。笨拙迟缓。
1995年1月6日(摘编自《周涛散文精选》,有删改)
文本二:
周涛的散文多取材于西北边疆生活,开掘、张扬在极度艰难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韧性,传达了一种真正的西部精神,格调雄壮冷峻,气势沉雄、意蕴深远、笔力雄健。
周涛的散文都贯穿了一个大的主题——对生命的颂赞、崇敬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在周涛的散文中,对生命现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亦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周涛散文的魅力,正是在于他给我们展示了生命之树的翠绿色泽和精神风貌,加深了我们对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的认知和参悟。
(摘编自邓跃东《我自深秋与初春》)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萨克老人牵着与他一样苍老的马走到连部时,仿佛不是“完整”“行走”的人,而是从马背上卸下的一部分零件,暗示老人旅途的遥远与艰辛。
B.与儿子见面后,哈萨克老人低语、不“绽”笑容,看儿子熟练地“拴”马等朴实平淡的行为,可看出这个哈萨克老人面对这样的重逢不喜形于色。
C.细狗出现在连队门外时,已饿得瘦弱不堪,它探头探脑,犹豫不决,被人扔石头只能灵巧躲闪,决不吠叫,表现出一种极能忍让的品格。
D.文本一取材于西北边疆生活,聚焦日常平凡的人事,表现艰难生活之中的生命张力具有真挚情感与深沉思考自然融合的魅力。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苍劲”“实用”与“狐狸皮帽子”“骑士风采”形成审美反差,“狐狸皮帽子”与下文描写细狗是捕狐能手等内容形成呼应。
B.句子②是对细狗“瘦弱”的正名,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细狗的深度认知和对其捕狐技能的赞美,使文章达到先扬后抑的效果。
C.句子③故意重提他人看法,突出那些人对细狗“瘦”的误解。单独成行,可以使表达的感情强烈。
D.句子④在结尾特写老人的腿,与开篇外貌描写照应,突显其平凡的外表下不凡的精神品质,语言朴实,余味无穷。
20.文本一是如何从侧面展现出细狗的非凡的?请简要分析。
21.文本二认为周涛散文的主题“贯穿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你从文本一中能参悟到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练笔
22.本文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可谓精妙传神,如“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专注的目光”透露出了父亲对别人家高台阶的羡慕和向往的心理。请你也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面部表情。(150字左右)
答案
D 2.A 3.B 4.B 5.C 6.A 7.C
世界上不会有完美无缺的选择,而只有更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也有弊端。(或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展。)
9.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漫长”到准备了大半辈子。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捡屋基卵石等建筑材料,二是攒足够的钱。
11.(1)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高台阶的一种深切的向往。(2)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为造高台阶的新屋,进山砍柴的辛苦与劳累。
12.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13.表现了父亲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
14.C。15.D。16.示例一:不支持。①“礼拜二”和“午睡时刻”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②“礼拜二午睡时刻”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是人性;③从小说要表达的主旨来看,“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强烈对比,母女的行为将唤醒这里沉睡的人们,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示例二:支持。①情节上:故事的主线是母亲去祭奠儿子,小说都是围绕祭奠展开。②人物上:在母亲去祭奠儿子的过程中,母亲的形象得以凸显。③主旨上:母亲去祭奠儿子,得以和神父交谈,神父态度的转变,显示出作者的悲悯情怀。
17.示例一:“母亲形象”:母亲是一个慈爱、坚强、自尊、坚忍,有抗争精神的伟大女性。①慈爱:对儿女慈爱,理解儿子做小偷的无奈,维护儿子的尊严。②自尊:不被贫穷所打垮,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击倒。③坚忍:面对贫穷和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④抗争精神:当众人围观的时候,她“夺”过鲜花,走向大街,显示出无所畏惧的母爱和对冷漠的人们的有力抗争。示例二:“悲悯情怀”:①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对世间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②神父由起先的不关心、冷漠、而后变为不安、愧疚,最后变为感慨、同情。③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显示出宽容和慈悲,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藩篱,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暖意。示例三:“零度写作”:①在人称视角上,叙述者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母亲的和神父的动作、语言,展现其心理。②在语言(叙述腔调上)上,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克制、平实地叙述。③在主旨呈现方式上,在故事的讲述中呈现主旨,没有结论式的评价,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小镇居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④在情节安排上,叙述过程克制审慎,开放式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多种想象的可能。
18.C
19.B
20. ①用吐尔逊别克与“我”的对话,侧面写细狗看起来老实其实是捕狐高手,是最高级的猎狗。②通过哈萨克老人对细狗的珍视,侧面写出细狗的珍贵。
21.①人不可貌相。哈萨克老人外表是极其平凡普通的,他矮小笨拙,甚至有一双罗圈腿,但他却能翻山越岭几百公里来找儿子,也是最懂和最能驾驭细狗的人。②有伯乐才有千里马。有哈萨克老人的赏识,才有细狗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草原捕狐高手的可能。③极致的弱有时是极致的强。细狗瘦弱不够粗壮凶猛,但也因瘦弱才能成为捕狐的能手。④换个角度看问题,无价值的也可能会变成无价之宝。一般人眼里有供人食用和役用所需的多余的肉才是良种犬,这正是扼杀细狗类的天才犬才能的原因,天才式的人物也常被误解而怀才不遇。
22、示例:瞧,我们班王宇听课又入神啦!你看,他那微扬着脑袋,黑色镜框下忽闪的眼眸也透着听到趣处的笑意。他右手的大拇指用力抵着下颚,脸蛋都快被顶出一个小窟窿了。那专注的眼神、饶有兴致的表情、一动不动的坐姿,足以证明他已经陶醉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