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该文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它以白洋淀地区军民的抗日战争为题材,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涵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热情。其成功的环境烘托、鲜活的人物形象、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不失为我们学习的典范。中国人不喜欢战争,悲苦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平常了,于是中国人就用喜剧来解读悲剧。孙犁与《芦花荡》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特殊记忆。
二、三维目标剖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文章内容,体味文中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人的不可战胜,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情分析
眼前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时期没有见过芦花荡,他们每天生活在安定幸福的生活里,被亲人们宠爱着,他们对战争的了解都来自影视作品,这是第一次通过小说这种形式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因此学习本课孩子们带着好奇与新鲜,很有兴趣地开始读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创意:说奇、论妙、析美
说奇,是根据文本的传奇色彩,引导学生说说“老头子”之奇,这是把学生引向课文深处的方法之一;论妙,是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品析人物描写之妙,这是锻炼学生品析能力的方法之一;
析美,是赏析景物,感悟“诗意小说”的“美的极致”。第三个问题,前两个着眼于人物理解,最后一个着眼于手法赏析,能够比较全面地覆盖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形成比较雅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研读活动。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语言,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
难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信息技术设置情况
根据文本需要,采用ppt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人物形象,内化文章主旨。
七、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前谈话,同学们去过白洋淀吗?幻灯片播放: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风光旖旎的白洋淀里,正义的洪流铸就了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幻灯片显示:小兵张嘎的图片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看幻灯片,有个别的同学去过白洋淀,知道小兵张嘎,看过有关的影视作品。电影和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从故事走进课堂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准备。
二.教学铺垫 资料助读
幻灯片出示:1.辨清字音 2.辨析词义 3.走进孙犁
读字音、认字形、理解词义、了解孙犁。扫除文字障碍,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做好教学铺垫。
三.寻读:感知内容
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概述这个传奇的故事。(梳理故事情节)
寻读课文,说说老头子“奇”
在何处?
教师评价并巧妙过渡:读了一篇课文,居然有这么多发现,真不简单。老师读了课文后,发现老头子的传奇色彩集中体现在两个字上,那就是“不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含有“不怕”的句子。
四.析读:认识人物
1.品读“不怕”,三个“不怕”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三个“不怕”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特点?
学生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讨论交流:“不怕”来自于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不怕”来自于他高超的水上本领。“不怕”来自于他爱国抗日、守卫家乡的热情。“不怕”来自于他藐视敌人的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不怕”还来自于老头子的“智勇双全”。
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文本,并把角度提供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赏析时有抓手。
2.品读“怕”
教师过渡:老头子有没有怕的事呢?他怕什么?(怕丢脸面)从哪些自然段可看出来?
幻灯片出示:“她挂花了!”(声音小,表示惊慌,害怕,重音是“挂花”)“她挂花了!”(前面的“她挂花了”有何不同?着急,还有一点恼怒,重音是“花”)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8—54段,品味人物对话。(一男生读老头子的语言,一女生读二菱的话,一人读旁白)小组合作,开展全班展示对话朗读。引导学生品评文章塑造人物的妙处,把品和读结合起来,特别是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绘声绘色的朗读中领略文章高超精妙的对话描写。
五.说读: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1、评价式地说。 2、想象式地说。学生变换人称说。从二菱的角度,采用向大菱转述的口吻创造性地复述。“创造性说读”,能有效地让学生的阅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地深入理解,将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再表达”,用改写的方式实现文本的转化、内化。
六.品读:学习语言
教师: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美好达到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而他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发言。互相交流、讨论,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穿插其中。重点品读小说结尾关于芦花的描写,“景随情移”,景物描写蕴含了深远的寄寓在内。
本文写景很有特色,一是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白洋淀风光;二是将景色描写和战争环境、人物心境相交融。
七.课外巧延展
1.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二者的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2.在网上查找并阅读孙犁所有代表作品。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最能代表孙犁创作风格的《白洋淀纪事》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开展课外阅读比赛
八、教学评价设计
这堂课坚持“以学为主,个性化阅读”的原则,体现了“深入备课,创新设计”的思路,是一堂颇具价值的课。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是小说文体解读的一个中心环节。在这节课上,老师能够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品位人物传神的对话,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上,是十分准确的。老师通过反复诵读、穿插资料、想象描述等教学活动,透过文字的表面让学生触摸到了作者、人物的心灵。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老师抓住了老头子性格的核心词“不怕”,层层铺开,从而提纲挈领地带动对全文的赏析,有点有面,使教学避免琐碎、零散。问题的设置,带有“主文题”的特点,每次的提问都能够支撑起一个时间板块的学习过程,基本上牵动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同时,课堂教学又因减少了无效提问的次数而显得简洁美观。
九、板书设计
环境: 宁静优美,诗情画意
开端: 护送女孩
芦花荡 情节 发展: 女孩受伤
高潮结局:为女孩复仇——富有传奇色彩
人物: 老头子自尊自信,机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