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
高一年级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9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造型独特,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农具和用具 D. 兵器和农具
2.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 施肥、 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然而, 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 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B. 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 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 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统一
3.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地区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 政治中心开始实现南移
C. 西汉的疆域比西晋小 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高一历史试卷第 1 页(共6页)
4.有学者把中国秦汉至明清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 第三阶段是隋唐宋元明清,为庶族地主阶级统治。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有助于实现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5.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礼服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衣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 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由此可见朱子深衣
A. 凸显了南宋的时代风尚变化 B. 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C. 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 D. 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意识
6. 清初督抚的设置,基本上仍沿袭了明代的外差制度“因事而设”的特点,定鼎北京之后,督抚的设置由北而南向四周,进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内逐渐重建和扩广, 拥有了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据此可知,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
A. 构建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 B. 削弱了清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C. 导致了地方冗官现象加剧 D.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7. 晚清官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由此可知郭嵩焘
A. 主张彻底放弃“中体西用” B. 首倡维新变法
C. 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不足 D. 华夷观念明显
8. 1900年,英德两国签订的《英德扬子协定》规定,“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反映出
A. 英德首先提出“门户开放” B. 列强扩大在华资本输出
C. 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 D. 中国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9.1919年某公报刊载的一则社会新闻如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争,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反对专制制度 B. 反对纲常礼教
C. 追求民主自由 D. 追求男女平等
10.某次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会议是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高一历史试卷第 2 页(共6页)
11.1941年,毛泽东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为响应这一要求,《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其主旨在于“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这一做法
A. 适应当时民族解放的需要 B. 扩大了边区政府阶级基础
C. 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 D.意在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12. 1955-1959年,中国与尼泊尔、 埃及、 叙利亚、 也门、 斯里兰卡、 柬埔寨、 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交,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一边倒”方针的实行 B.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C.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3. 如图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执照。这一执照
A. 见证了温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 B. 反映了政府和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
C. 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体现了城市所有制变革的伟大成效
14. 下表是 1993—2008年中国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反映出我国
时间 主 要 内 容
1993年 重点放在工业部门,对政府的工业管理体制做了大胆探索。
1998年 将国务院40个部门减少到29个,一些原来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退出政府序列。
2003年 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管理事务的要求; 成立了银监会和调整了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体制; 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8年 积极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
A.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 B.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C. 改革开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D. 初步确立新型政企关系
15.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 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 ‘中国俱乐部’; 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A. 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导者 B. 坚持开展全方位的新的型外交活动
C. 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 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高一历史试卷第 3 页 (共6页)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4小题,共55分)
16.【中国古代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 山西、 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唐代、 宋代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4分),并分析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6分)。
17.【近代民族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 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 欧战爆发后, 民族工业显露加速发展的步伐,其中棉纺织工业等轻工业发展尤其突出。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数量由35家增至63家,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由入超转为出超。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江、 浙、 沪地区,黔、 贵、 皖等地,或两三家。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6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 4 页(共6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2分)。
18.【现代经济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随着农村改革向全省推进,安徽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道路如何走 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 自从农民有了多余农产品,自主交换也随之而来。1979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22.1%。1983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 自此展开了粮食价格的双轨制。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前后达30年之久,至今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孙自铎《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材料二 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40年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制度的局部创新和地域的局部开放为突破口的改革模式,在旧有的传统体制尚未彻底消失的前提下进行新体制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总体上无疑是渐进式的, 具有试错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作出的贡献(6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 5 页(共6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5分)。如果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2分)。
19.【地方政权与大一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统一政权和地方性政权, 其中由汉族以外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在少数。民族政权因其地理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形成与汉族统治王朝不同的特点,无疑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政权之间长期、紧密的互动和联系,不仅使得“大一统”的外延不断扩大,统一规模和深度得以伸展,也使得“大一统”的观念内涵和治理方式更为丰富,进一步巩固了多元一体的统一格局。中国历史上多元互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局部统一造成的交流交往交融的扩大,以及“大一统”在范围与观念上的扩展,共同推动了从局部统一走向大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 6 页(共6页)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D C C D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D B C D
16.【答案】(1)措施:汉设置“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夺了丞相的决策权(或
中外朝制度);唐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或三省六部制);宋
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三司制)。(6分)
(2)名称:中书省;宣政院。(4分)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
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国的省制;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任答 3点得 6分)。
17.【答案】(1)列强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6分)
(2)特点:资本总额增加;企业数量增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主要集
中在沿海、沿江地区。(6分)因素:国际环境;社会性质;政府政策;政治局势;
重大政治变革;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任答 2点得 2分)
18.【答案】(1)贡献: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动摇了原有的经济体制;价格和流
通领域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劳动力等要素的解放为资源的市
场化配置提供了可能。(6分)
(2)内在逻辑:改革试点—政策推动—实践验证—制度(法律)巩固—理论
创新。(5分)史料种类:口述史料;书籍档案资料;影像资料。(任答 2点得 2分)
高一历史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QQABQQYEggAAQABAAQgCUwFKCgEQkBGACKoGgAAEoAAASQFABAA=}#}
19.【答案】示例:
观点:民族政权的局部统一为更大范围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
阐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局部统一政权,这些政权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密切
交往,推动了原本就存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互动。西汉时期,匈奴强大以后,
虽与西汉王朝之间有侵扰和战争,但也建立了和亲与互市关系,民间贸易大量增
加。北魏时期的鲜卑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地方政权,加速了
其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契丹建立的辽朝,女真建立的金朝,党项建
立的西夏,与宋元政权长期并立;统一王朝下有一定自主性的地方民族政权的建
立,如唐代渤海国、南诏国、回纥政权等。这些不同性质的政权,无论大小,都
与中原或统一王朝建立了和亲、朝贡等关系,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
流。(8分)
由于经济上互补关系的存在,地区性统一政权建立之后,对地方经济的开发,
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以及在主观和客观上对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
推动,都为更大范围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
高一历史答案第 2 页(共 2 页)
{#{QQABQQYEggAAQABAAQgCUwFKCgEQkBGACKoGgAAEoAAAS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