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
一、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非常兴奋但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因此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桥之美》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桥在不同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导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亦会发现其不同寻常之美。文章揭示的美学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本文在布局谋篇上新颖独到,以画家的眼光来写桥之美;行文上生动活泼,语言优美且极富哲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
重视朗读训练:设置了三读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同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优美的读书声中感知文章内容。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在研读赏析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团队合作,学会质疑问难,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
五、教具:
1、学生提前制作知识卡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是怎样的呢?
教师播放收集的关于桥的美图,和学生共同欣赏。
师(解说):这么美的桥不是我们在《中国石拱桥》学习的桥的模样,下面我们就跟随著名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
幻灯片出示作者介绍。
1、找出幻灯片中的桥的特点
2、(检测预习)给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解释词语:
和谐 点缀 纤细 煞风景 孕育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设计意图:诗词、图片及解说于一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内心深藏的美感,使学生尽快走进吴老的艺术世界。同时检测的正确率可以激发同学的预习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结构美 配乐范读,疏通课文
1、学生边听边关注节奏与读音,疏通全文
2、自由朗读,品读内容。
六人小组讨论
①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②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③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3、明确:(课件展示)
①、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②、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③、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设计意图:我意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论。
三、研读赏析——语言美
1、说美图:
教师语: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出示四幅图画)
六人小组讨论:
①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②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明确: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②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③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2、品美句
教师语: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品味赏析。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先小组赏析,再全班交流。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同学积极找美句,组内热烈讨论赏析,全班交流。
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芦苇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生要“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通过品析、朗读既提高了语言能力,又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
四、拓展延伸——比较美
教师语: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在举例时,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规范的说明文,介绍的是石拱桥的形式、结构和历史。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会发现不同,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明确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五、学以致用
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桥”的诗词、名称的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六、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略了桥的风采。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的美吧!
七、作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选择家乡附近的一座桥,写一写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
板书设计:
《桥之美》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杨柳拂桥——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令人驻足(共25张PPT)
吴
冠
中
南京长江大桥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 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
和谐( ) 点缀( ) 纤( ) 细
煞( )风景 孕( )育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
停止脚步——
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
xié
zhuì
shà
yùn
美感
史诗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谬miù以千里)
读一读
xiān
注音:
归纳词语:
结构美
1.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3、联系课文说一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语言美
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江南乡间的石桥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苏州的宝带桥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中国石拱桥》介绍石拱桥的结构特点。用科学、平实、简明的语言向读者解说,很少用修辞手法,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桥之美》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辞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比较美
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有什么不同?
学以致用
有关“桥”的诗词:小桥流水人家/驿外断桥边 /
二十四桥明月夜
名称的来历:西湖的断桥
有关桥的故事传说:当阳桥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杨柳拂桥————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令人驻足
板书设计:
桥之美
作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选择家乡附近的一座桥,写一写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